王陨 尚明强
摘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語言的统一和规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思想认识不足,环境影响深远。面对这种问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普通话运用情况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语言的统一和规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
早在1973年12月,联合国就将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近年来,国家教委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工作,明确提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广使用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使用普通话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思想认识不足,环境影响深远。
农村中小学在教师结构、教育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滞后的。
1.学校没有明确的推普领导小组。
即使有,有的也只是有名无实,不少只是一种上级检查时的敷衍:制度不明,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而且普通话的学习、运用与教师绩效及对教师全方位的评价考核没有任何关系和影响,这就造成运用普通话教学的懈怠。
2.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分有“民转公”、“师范院校生”、“非师范生”,甚至偏远的乡镇中小学还有临时代课的高、初中毕业生,他们均认为说普通话和他们无关,另外有部分中青年教师偶尔说普通话,也只是“玩笑语言”。在正常工作中,有时最简单的读音也会出现不少问题:平时生活中的“水(shuǐ)”读成“水(fěi)”,“白(bái)菜”读成“白(béi)菜”,“似(shì)的”“似(sì)乎”分不清,更别说在特殊的词语和环境中,例如:“绿(lù)林好汉”,读成“绿(lǜ)林好汉”,“拾(shè)级而上”读成“拾(shí)级而上”,……大多数教师存在发音不清、平翘不分、调值不准、归音不到位等现象;并且认识过于肤浅和简单:认为读准音(翘翘舌)就是会说普通话了,想提高到重音、音变、连读、抑扬顿挫式授课,有感情地表达思想便是一种奢望。
3.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意识淡薄。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听得懂则“普不普”无关紧要,只要学生成绩好,“笨嘴笨舌”地说普通话及“普不上”也没关系。偶尔“普土”结合,也认为怪声怪气的不如“土话”通俗实在、不别扭。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导致普通话运用水平低下,把讲普通话当成一种累赘,不能把推广普通话提到提高素质、科学发声、增强美感、强化效果、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
4.区域环境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师范生来自农村,许多又回到了农村,虽然在院校受到过一定的正规培训,然而在农村、农民这种“土”环境的包围下,不能促进他们的改变和提高,反而日积月累地又适应农村说“土话”的这种语言环境。追求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说好应该说的普通话,在学生家长和同行面前(特别是在长期扎根农村的“民转公”的“老前辈”面前),感觉这种“洋腔”不着调,不合群,搞得不和谐而尴尬不已。这样就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敢、不习惯,久而久之离规范的语言表达相差甚远。
5.普通话基础知识薄弱。
农村中小学所处的环境是农村,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又成长在农村,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语言习惯,再加上正规学习训练的机会较少,对普通话基础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的结果是说不出高质量的普通话。
与其这样束缚自己而脱群,不如说土话舒服、容易沟通,很自然地在正常教学中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面对现实存在的状况和问题,农村中小学广大教师的普通话再也不能一直“土”下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运用普通话的水平和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并提高认识。
1.学校应严格按照我国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制度,加强领导、分工明确、严格执行、循序渐进、定期检查,与教师年终考核、晋级等切实利益挂钩。
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实现由“要我说”到“我要说”的转变,提高普通话运用的认识高度。
2.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使用普通话,特别是文科教师更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运用普通话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水平素质的标准。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对教师来说,口头语言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恰巧又是教语言的,那么教师的语言又是一种直观的教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他的语言也有向学生起着语言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生的模仿力极强,教师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运用普通话。
3.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活动地域空前扩大,通讯方式不断改变,给人们的交往、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如果语言不通、语意误解,则必将给人们的正常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
4.加大宣传力度,创设良好的推普环境。
(1)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方言环境中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有利因素。
虽然现在农村这种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可视电话、电脑等一系列现代电器进入农村家庭”,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长意识也逐渐被“现代化”———变得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跟上时代步伐。并且,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70后”、“80后”,相对于老一辈要开明多了,有利于推普工作的开展。
(2)学校是推普的“坚强阵地”,普通话要成为校园的“唯一语言”。
这就要求全体师生在校内人人、时时、处处请讲普通话,张贴宣传标语,全校人人都要投入到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中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推普制度,加强推普检查,注重对推普工作考核,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促进推普工作。虽然在推广和使用普通话过程中还不可能那么标准,掌握基本发音(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流畅优美),但要逐步提高,不断消除全体师生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使用普通话体现的是人文素养,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全体师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1.教师普通话运用水平应作为教师的绩效、评优、考核的必备条件之一,增加其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和压力。
2.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行朗读会、演讲比赛,专题知识讲座,普通话教学观摩、课本话剧编写演练,或者绕口令比赛等,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
3.成立普通话培训班,可以邀请普通话水准高的播音员、主持人、教师、演讲家,定期指导,学校要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以致用、严格标准、定期考核、由浅入深、科学规范。应让全体师生认识到学而不难,对于部分老年教师可能有困难,但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逐步改变、不断提高,养成运用的习惯,提高标准,切忌形式化:制度挂在墙上,行为在口头上,落实在过场中,而后消失殆尽。
4.树立讲普通话荣誉感,以讲普通话为荣的心理,树立典型,争优促说活动,注重活动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通用语言的普及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对外交流。推广普通话是时代的要求,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普通话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语言。
在当前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下,为了义务教育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为了农村的中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紧跟时代,实现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应该也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义不容辞地做好普通话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商务印书馆.山东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