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建设全国IT教育基地的思路和对策

2012-04-29 00:44毕丛娣
软件工程 2012年4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毕丛娣

摘要:大连是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中心城市,坚持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为原则,以国际化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以人才培养、引进为核心,大力开拓以ITO、BPO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务。本文从分析大连IT教育现状入手,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全国IT教育基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软件与服务外包;教育基地;卓越工程师;IT培训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中心城市之一, 2011年,大连软件出口、服务外包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4亿美元,执行金额10亿美元,拥有外包企业近1000家,就业11万多人。2012年大连高新园区2至3月份拟开工软件园项目4个,分别为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项目、软通动力科技园项目、海辉国际软件园项目、龙头软件园项目,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软件园区预计5年内将实现就业20万人,产值达到1000亿元,累计吸引投资500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IT人才支撑才可以实现,那么如何培养和保证能有充足数量的IT合格人才,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连IT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连现有专科以上的高等院校3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多所,年培养IT相关专业人才近万人。除此之外,大连的IT教育培训业经过近 1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具有IT行业背景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班、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等100多家。随着培训市场的不断发展,口碑好、品牌价值高、教学质量过硬、就业形势良好的培训机构将会越来越强大。传统大学以及一些学历培训机构将逐步走高,品牌价值高的中等培训和品牌优良的企业技能培训继续保持平稳,部分不注重教学质量、不重视市场、不注重品牌的培训教育机构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逐步形成以重市场、重品牌、重质量、重就业为主的高等院校、行业培训、技能培训为主的三足鼎立局面。

三、大连IT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突出

尽管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IT专业学生毕业,但大多数都很难快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校园里很难获得实际的项目操作经验。因此,IT行业如今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高校培养的IT人才相对过剩,而企业却找不到合适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单从数量判断,我国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应届生实际工作能力却普遍偏低。所以,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而高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脱节,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软件人才的短缺。

(二)民间IT职业教育存在短视行为

为了解决短期内的燃眉之急,许多民间教育机构开始涉足IT教育,几年来他们确实培养了许多实用型的“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值得忧虑。纵观中国IT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当前的IT职业教育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整个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类花样百出的招生广告、鱼龙混杂的IT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在行业自由竞争愈演愈烈,IT培训行业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有专家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的3年内将更加清晰[1]。

(三)企业IT教育浪费社会成本

软件企业为使新人能够胜任工作,在每名新员工身上花费的培训时间至少要6到12个月的时间,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又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人员流动较大,如果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不断流失,企业就会疲于不断地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如此高昂的培训成本往往是企业难以招架的。并且,由此引发的软件开发的延续性问题和交付时间难以保证,将直接造成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下降。为了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因无奈而自己培养IT人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有的企业把成本转嫁给学生,实质上也间接地浪费了企业的成本,更是浪费了社会的成本。

(四)IT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软件行业,较为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的高、中、初之比应该在1:4:7,呈“金字塔形”分布,然而我国的软件人才的总体结构分布却存在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即软件“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码人才)严重短缺,这种人才结构配比上的失调,严重阻碍了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进入转型期:逐步摆脱低水平外包业务,不断向高端、高附加值业务发展。从软件制造、测试向软件设计的业务转型,对IT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的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最急缺的人才。

(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 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大学中实施,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目标[2]。

(六)IT培训缺乏因材施教的灵活性

近几年来,有一定IT公司背景的教育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反应迅速,适应力强等诸多特殊优势,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更加强烈的愿望和积极性,因而,他们的竞争力也得到更加显著提高。他们将逐渐增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最终占领主要市场。具有大公司背景的办学机构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目前各家培训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技术标准缺乏差异性,培养方向不够多元化,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这就造成了同样的培训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比较简单,无法有效地提升个人的IT技术水平,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吃力,不能切实改善自身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大连建设全国IT教育基地的思路和对策

我国软件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产业后备军,比较合理的IT人才培训供应链应该是高校、专业IT培训机构和IT企业的互动链条。高校教育相对稳定,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IT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则更加实用,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另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专业化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大连的IT教育现状,特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IT教育基地,规范IT人才培训标准,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

由政府牵头建立IT教育基地,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内容,建设一个集人才培训、服务企业和高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使之成为大连的一个品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参与培训的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选拔,建立相关的准入制度,通过规范IT人才培训的标准,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使得进入基地的每一位学员都是以“专业培训+企业实践+保障就业”的模式完成培训。

(二)要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 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化,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实践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由于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实践机会少,工程实践能力弱,具有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也远不能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基地,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得以传授工程实践的思想,会更好的将工程技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保证教师掌握最新的IT技术

IT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教师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和充实,了解和掌握行业尖端技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行业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短期课程培训,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企业和学校都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知识及时更新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深入企业不能蜻蜒点水,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要主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3. 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吸引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任教,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各高校院系可设置“特聘教师”等岗位,吸引一批行业专家、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短期上岗”,聘请他们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参与课程设计环节或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此外还应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参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荣誉称号。总之,打开校门,欢迎企业中的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不仅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更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探索IT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合IT人才快速成长的育人新机制。

1. 校企合作探索IT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以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真正做到以合作创新路,以合作促提高、以合作谋发展。要在合作领域上有所拓宽,合作层次上有所提升,合作内涵上不断丰富,积极开展宽口径合作、多样化合作、深层次合作,真正做到以联合推动合作,以整合促进合作,以融合提升合作。校企合作还应该走更加深层次的道路,以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从招生到就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保证招生生源,同时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保证,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合作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由行业企业根据IT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提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制定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相关课程的考核标准。同时设定若干门专业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的院校及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使一部分现在由培训机构和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的基本课程,由学校完成。企业的培训可以直接由项目实训开始,从而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

(四)分层次教学,培养各类IT人才

培训企业应着手进行整个培训体系的升级调整。根据参训学员的基础水平的不同,将技术课程的难度设为高、中、低三大类。同时,可结合不同院校的外语教学方向,在技术课程体系调整的同时,适当进行IT英语、IT日语、IT韩语等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培训。

1. 高端课程——理论深化

针对大工、海事等一本重点院校的学生,为其提供高端培训课程,以技术开发原理及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为重点,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与理论掌握,以满足学员进入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等工作的发展需求。

2. 中端课程——实践应用

针对二本的理科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软件学院,为其提供更侧重IT企业实际技术水平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项目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实际项目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与职业素养,从而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3. 低端课程——辅助支持

针对其他大专或以下学历水平的学生,为其提供理论教学更为浅显、技术培训更为基础的技术课程,使学员在通过短期针对性培训后,能够胜任技术支持、测试等基础IT职位的岗位要求,满足IT行业对基础性人才的需求。

(五)对于行业企业及企业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培训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培训、课程引进以及师资培训和引进等合作,由市专项资金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重点鼓励中高级人才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已经开展的“普惠制”培训还应该进行下去,要充分总结过去工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六)要将大连IT教育基地建成全国IT产业的人才摇篮

大连对于全国的IT产业而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辐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大连IT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使得全国各高校成为大连IT业未来的“人才储备库”。大连的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要广泛和省外的其他大学联合,吸引他们到大连的IT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高校缺乏实习实训基地的状况,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基地,将更多的人才吸引过来,通过培训提升就业档次,成为实用型人才,做大IT人才市场。

(七)将大连的IT教育基地建成政府机构与众多国内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

要突出自己的技术优势,依托我市高校和众多科学院所的技术力量,以大连软件园各IT企业为后盾,结合自身管理经验和教学水平,立足于IT产业的市场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但要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高端软件培训,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等计算机技术和培训,还要为各个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使基地成为政府机构和众多国内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

(八)建立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随着就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就业导向在培训市场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职业教育首先应为就业服务。学员选择职业培训的直接动机是为了顺利就业,就业导向已经在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开发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实习就业基地是保证提供良好就业服务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建立一个IT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和管理相关IT人才的数量、质量、技能水平、职业技能方向等信息,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员就业搭建一个就业服务平台。

(九)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类型培养IT人才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努力,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高端业务比例明显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大连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中高端业务的比例已经接近30%。近些年,高新园区还加快了云计算、物联网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速度。技术更新换代快,使得人才培养呈现出加速度不足的情况。在嵌入式人才缺口大的同时,3G、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也招人迫切。所以,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要紧跟IT新技术的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IT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的高端人才。

五、结束语

吸引招纳一批既懂技术又有市场经验、教育培训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充分利用我市二十余所高校的师资资源,通过整合大连市场上的200余家培训机构,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规范,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强、做大IT人才教育基地,打造大连特有的职业教育品牌,使大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IT人才集散地。

参考文献

[1]任文鹤. 中国IT培训行业报告 各家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http://edu.ifeng.com/peixun/detail_2011_09/19/9294558_1.shtml

[2] 何小东,刘艳,刘国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0-172

[3] 吴勇毅,许金水. 何日破茧成蝶?——IT教育培养模式的困境与突破[J].软件工程师,2011(3):29-31

[4] 黄国兴.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10(23):14-20

[5] 王翔.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打造现代IT教育产业链条的思考与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184

[5]徐敏,王莉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前沿,2010(5): 282-28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