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三部曲,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2012-04-29 18:46:58黄达
考试周刊 2012年4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文本课文

黄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当中指出的语文素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内涵——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培养。那么阅读教学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中介,文本是载体。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去获取文本所带来的信息知识,并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因此我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了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次活动能使儿童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儿童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浓,活动效果自然就很好。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和日常生活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做到爱读、乐读,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热情,产生探究的动力。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成功的导语就如同美妙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的内部动力。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时说:“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使学生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在教《海底世界》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然后由学生描绘一下大海的景象。接着提问:“那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和陆地一样的自然现象及景物呢?比如阳光、声音、动植物等。”学生各自猜想,最后我说:“同学们猜想了很多,如果想知道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的,这节课就跟随老师一同进入海底世界。”在这里我用学生对神秘的大海的好奇心,制造了一种悬念,引出了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激起了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情感通常产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小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于饱含深情的课文,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和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渲染情境,这样利于学生身临其境,激起阅读的欲望。在阅读《二泉映月》时,学生对阿炳生活的年代及其生世没有感性的认识,对文中叙述的那首跌宕起伏、饱含情感的东西没法产生共鸣,阅读就没有了热情。如果在阅读中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感人至深的乐曲,便会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伴随着时而哀怨、时而愤慨的二胡曲,学生阅读的兴趣无形中被激发了起来,阅读自然也就有了激情。

(三)形象教学,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枯燥地读只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心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形象教学方法。因为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这种兴趣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或活动来激发。比如:唱一唱、画一画或演一演,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变得十分浓厚。

1.唱一唱。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先播放了电影《祖国的花朵》片断,画面中配着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们听完后感到十分兴奋,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唱完后,让学生结合看到的电影片断讨论歌曲中唱到的景色及演唱时的心情。这样再进入课文学习时,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画一画。在教《海底世界》时,我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海底世界说一说,再用彩笔画一画。学生将大黑板看成海底世界,一起在黑板上的任意一个位置画出海底世界的景色,组合成一幅《海底世界》。然后学一学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和课文中的海底世界比一比,这样对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学生就更加有兴趣去认识和了解。

3.演一演。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他们通常喜欢模仿表演喜欢的角色。根据这一特点,我有选择地选用一些生动、富有童趣的课文,让学生们亲自去演一演,体验课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狐假虎威》时,我准备了狐狸、老虎和其他一些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互相体验两位主角的性格特征,并且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如此一来,学生就有兴趣去阅读、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

除了上述的三种方法,还可以运用比一比、赛一赛、做一做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鉴于阅读的不可替代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就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激活思维,在阅读中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可控制的认识活动,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思维与学习的关系密切。教师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穿针引线,做个铺路人,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启发质疑,激活思维的创造性。

“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牛顿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在创造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体现。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

首先,要创造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乐意看到学生提出一些预期之外的问题,因此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其实那些预期之外的问题正是学生思维创造力的表现。教师应当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对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赞赏。即使学生的提问有时会发生错误,教师也应很有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引导。

其次,对课文质疑体现思维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文章所包含的信息情感是多方面的,以及不同学生由于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的差异,因此,对于课文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正是不一样的提问,体现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如教学《第八次》时,我让学生自己学完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如果在没有看到蜘蛛结网的情况下,布鲁斯七次战败后会怎样?”“布鲁斯又是怎样动员溃败、失去信心的军民参加第八次抵抗?”“为什么第八次会成功?”“如果第八次再不成功,布鲁斯又将如何?”……这些不同程度也是出乎意料的问题恰好说明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创新。

最后,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又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集体解决具有思考价值的创造性的疑问。同样以课文《第八次》为例,当学生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后,我便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创造性的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单一的,比如在回答“为什么第八次会成功?”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大家重拾信心、重振旗鼓、斗志昂扬;有的同学认为布鲁斯不仅仅有信心,更重要的是总结了前七次失败的经验,改变了作战策略;也有的同学认为,布鲁斯第八次并不一定会像文中所说的那样获得胜利,因为前七次的失败说明了他并非是个有谋略的统帅者……

(二)尊重个性体验,激活思维的发散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也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如果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阅读结果强行灌输给学生,那将压抑学生的个性,失去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注重在文本对话中有利激活思维的发散性。因为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要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如有一个教例:上《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文章为什么让“我们”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后,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认为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有的却愿意做像苹果的人,既好看又有用,认为应该像苹果那样学会表现自我,不仅有内在美,而且有外在美,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这个教例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充分激活了发散性的思维。对这类独特感悟,我们应当尊重,因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就需要有这样思维能力的人才。

三、激励扩展阅读,注重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因此我们要打破教材界限,让课堂阅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读物,进入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与课内、课外文本的对话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语言,培养独立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扩展阅读,进行积累。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内延伸文本,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内文本的兴趣,对一篇课文或一单元课文做适当的课外延伸,以此来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就利用学生对这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的喜爱,在学生中展开了“中华成语小故事”的阅读活动,学生的兴致相当高,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许许多多有趣又含义深刻的成语故事,然后在阅读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朗读交流学习。由此,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又比如在教完《海底世界》后,我延伸了课文,在班上激起了一股“探海热”,学生在这股热潮中阅读了大量和海有关的科普读物。

2.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孩子生活、思想的文学作品,扩展阅读。如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等。这类作品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语言优美,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为课外阅读起好步、开好头。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就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心智的发展,就可以阅读天文、地理、科学、军事文章和时事新闻等,因此应注重其年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他们可以逐渐阅读些具有深度并能引起思想共鸣的文学作品,去感受生动的形象,优美语言和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情绪,因此我帮学生选择了一些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等,如《三国演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凡尔纳科幻小说》等。

(二)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比如有的学生对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喜欢的词、句进行了摘抄,在活动课上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每次阅读文学作品后,都写了读后感;还有的学生利用班级校报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我鼓励赞赏学生这样的积累,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并且经常提供机会给他们交流,展示自己的经验成果。

课程的每一次改革都将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课堂的教学最优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我都尝试用更新更有效的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激发、激活、激励”这三部曲的运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实践让我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将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28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9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