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伟 谭莹莹
[摘 要]在对开放式创新从管理制度、知识获取以及创新网络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大规模协作创新是开放式创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发展动态分析;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102-02
开放式创新是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完全相反的理念与实践,其核心观点在于有价值的创意既可以在组织内部产生也可以跨越组织边界从外部获取。从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看,开放式创新主要关注对管理制度、知识获取、创新网络等方面的研究。
1 开放式创新中的管理制度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在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模式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探索适用于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是研究的重点问题。早期的研究成果侧重于探讨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专属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强有力的专利制度既会形成外部授权的意愿也会促使纵向专业化的形成,所以专利制度与开放式创新直接相关;也有学者认为与封闭式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相比,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组织必须成为积极的知识产权购买者和出售者,并且组织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仅要实现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目的而且还要设法从别人对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中获得利益。在明确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之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探究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如:有学者通过对英国多个行业进行大规模调研后指出,专属权程度高的行业(如医药等领域)其开放式创新观念强,而专属权程度低的行业(如服装业等)其开放式创新的意愿弱;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能够满足创新活动开展所必需的专属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产权制度会阻碍开放式创新的实施,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在保证专属权的同时,也确保了开放式创新者能够从其内部创新获得收益,并且保证了外部创新的有效供给。
2 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能力,即组织对外部知识进行识别、评价和挖掘的能力,对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共识为基础,组织的外部知识搜索策略问题成为了开放式创新中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其代表性观点为:组织对外部知识的搜索策略越强,其获得技术的机会就越多、创新绩效也就越好,反之则可能会患上“组织近视”症;随着外部知识搜寻策略的扩大,组织获取和利用创新资源的机会也会增大,但是当该策略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即在过度搜索情况下,也会阻碍创新绩效的发展,也就是说组织的外部知识搜寻策略存在拐点。另外,为探究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效果,一些学者认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知识或创意的流入并不是一个自动的或很容易的过程,只有当组织发展出便于开放式创新过程的新型组织路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时外部知识才能够被识别、获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专门针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了探讨并得出,某些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能够更好地创造并获取价值,其关键原因是吸收能力在内部化外在成熟技术、促进与创新伙伴之间的技术合作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视外部知识资源重要性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对内部知识的获取和管理也同样重要,组织只有通过平衡外部知识资源获利能力与内部知识挖掘潜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效果。
3 开放式创新中的创新网络
在开放式创新中组织为了弥补资源缺口不得不同外部机构联结起来,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为参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过程而由一些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组织通过有选择的、持久的商业联系所联结成的自主网络组织系统。创新网络其构成单元主要包括企业、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形式的组织,他们在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网络密度和结构中心性方面的成果为促进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与扩散奠定了理论基础。就网络密度而言,其实质是指网络节点之间相互联结的程度,网络密度越高说明合作伙伴越多、联结方式越紧密,一方面有助于网络组织之间信任机制的形成和协作关系的维系,加速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迅速流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网络组织之间产生共同的预期与规范,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自由共享。就结构中心性而言,其关注的是节点占据网络结构中心位置所引致的信息角色问题,通常用结构洞理论进行描绘;所谓结构洞是指网络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网络位置,该位置在网络中承担了节点间信息桥的作用,是网络稠密节点之间连通的唯一通道,而离开了结构洞的桥接作用,网络就会出现结构空洞;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节点充当了网络中介的角色,可以接触到网络中独特的资源,因而该类节点能够利用其信息优势对目标问题形成新的理解。
4 发展动态分析
开放式创新是国内外众多学者乐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已逐渐成为创新管理领域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分支。就现有成果而言,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如在管理制度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妨碍开放式创新的开展,在知识获取方面组织的外部知识搜索策略应适度且应注意获取知识能否被消化吸收,在创新网络方面应格外关注对网络关系稠密地带及结构洞位置的管理,等等。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所有主体共有的信息获取平台,组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配置创新资源,与此同时也必须迎接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挑战。作为组织利益直接来源的消费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选购产品,为了满足他们越来越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组织不仅要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而且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保持制造柔性,为此,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或者设计新的研发服务方式是组织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不仅要从利益相关组织中获取创新源泉,而且也要重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大众的智慧,也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大规模协作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Gallini N T.The economics of patents: Lessons from recent US patent refor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2): 131-154.
[2] Henry W.C.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upon firm entry into new sub-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worldwide hard disk drive industry conditionally[J].Research Policy, 2003, 32(4): 659-678.
[3] Henry C.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 354-363.
[4] Kim H, Park Y.The 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activity on performance of SMEs: The case of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52(3): 236-256.
[5] Dyer J, Nobeoka K.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345-367.
[6] Laursen K, 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27): 131-150.
[7] Kafouros M I, Forsans N.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Do companies profit from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other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in press).
[8] Perks H, Moxey S.Market-facing innovation networks: How lead firms partition tasks, share resources and develop capabilit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8): 1224-1237.
[9] Shih H, Chang P.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aiwan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9, 31(2): 176-186.
[10] Arranz N, Fdez.De Arroyabe J C.Can innovation network projects result in efficient performa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 79(3): 485-497.
[11]Van der Valk T, Chappin M M H, Gijsbers G W.Evalu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merging technolog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1, 78(1): 25-3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610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10491760),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1FZ021),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103).
[作者简介]杜元伟(1981—),男,吉林白山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决策、创新管理等;谭莹莹(1981—),女,吉林白山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