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
摘 要: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面对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及犯罪事件,有其心理层面、法律意识的缺失原因,然而更有的是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空场。因此关注生命、展开生命教育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和提升,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与新理念。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74-03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现如今原本应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大学生人群中却不断地出现自杀、群体暴力等伤害生命的事件。纵观这类恶性事件,倘若抛开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作为人性教育缺失的后果,它就像一个潜伏的恶魔,已成为随时有可能伤害社会的恶因。只不过因贫富贵贱不同,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用斧头锤子一样可以行凶——当初的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释义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送生活的气息。我国教育专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而这样的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开展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智慧的陶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从世界范围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社会就有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他的观点中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进行的教育。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学者教育家们对生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生命教育以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的基本要义。所谓生命教育就其教育理念上看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可贵和尊严,认知到整个教育过程是塑造和实现教育活动参与者的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的本质是真善美,让受教育者发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欣羡生命,进而敬畏生命。从教育内容上看,就是教育活动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中心,即教会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注重学生感知生命内容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在认知自我中,孕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培养生命个性,学会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共同生命体的存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而努力。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看,生命教育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基本平台,教育的起源和动力都来源于生命,因此,教育应当把生命作为教育活动的灵魂来看待,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环节。最后从生命教育的方法看,生命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参与、感悟、体验等方式来理解生命、生存的价值乃至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生死问题与人类共存,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有的放矢,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需要从生命的源头寻找德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到人的本身,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理解与尊重之上,体现以人为本,走向生命、回归生活,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做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精神需要的教育。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缺陷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在社会的发展竞争面前,学生需要的是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然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在教育中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机械地填充,以求获得“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将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完善、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被放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放弃了引导学生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乃至学会对人生的负责。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再次,在我国高校通常以实施知识性德育、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我们无论是从“思政课”开展的知识性德育,还是结合专业进行的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不是因为政治性色彩太浓无法吸引学生,就是重专业轻职业操守被忽视,甚至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理解为从社会需要的出发去实施一个规范个体的过程,强调了集中与统一,忽视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灌输和思想品德塑造,简单的把大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忽略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和人本关怀。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思想,窒息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这种听话道德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政治化,将其政治功能唯一化。以政治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活动,抑制了学生从自身成长中主动适应社会,从而培养自身道德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自由乃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然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使很多的大学生失去了这笔精神财富。使道德变成表演,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教学、规劝、说服、几率奖惩等手段所左右,学生的话语权极缺,学生选择和创造自己的道德空间就变得狭小甚至缺失。因为僵硬机械的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真诚的道德学习动机,无法对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无法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境遇中,通过思考产生价值认同感,从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信念。这样,当他们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时就迷失了。
最后,就是把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只要有关心理的问题,大多通过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因此目前各大高校虽然几乎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员严重欠缺,还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而生命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更是从伦理、心理、道德等方面对生命给予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这就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将这些方面很好的贯通。而目前在我国对于生命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教育体系,很少的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有也是相当零散,危机预警不健全,缺乏生命规划,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和机制,这就为开展生命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生命教育构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以培养个体具有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为宗旨,就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价值角度来讲,“生命关怀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3]因为生命教育终极的实现,需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潜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这些恰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的目标。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帮助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生命价值。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客观的,我们只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应对当前学生现状。在校园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利用各种传媒、特别是网络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来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这包括“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对自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不断变化的情绪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生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以“人”为载体认识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困难挫折面前才能进行客观分析,珍惜生命,在价值判断中很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做出理性的选择。
其次,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为本,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主”[4]从这个意义上,道德的构建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意识思维中,而且还存在于现实真实生活种种可观察的人我关系中,我的存在和我对生活的体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生命状态,回归大学生的真实世界,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活”不断的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中入手,平等友好地启发引导反省和检视在自身或周围的事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自主性品质,开发潜能实现其主体地位。
“人心各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和创造去达到某种抽象的、僵化的道德目标的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创性。只有立足于每个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成长对话,采取不同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因材施教,和学生分享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共同讨论和解决生活的困惑和道德的难题,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在把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要素的同时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使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最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感。因为人是道德的活动主体,道德是人自身的创造物,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引导人格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如皮切姆所说:“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定,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善良的道德感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5]充满活力的教育能使学生更能创造性生活,从对生活和社会的自觉崇尚真善美的内在追求中,发现自身的创造力量,富有成效和幸福的生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生命活力,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自由生长的自由、理解、宽容的道德教育,成为富有幸福感的教育。这种幸福感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满足与震撼,使他们愿意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愉悦,得到美的享受,达成幸福的体验,快乐了心情,健康了行为,最终也就提升了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化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雷 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56.
[3] 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4] 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诸问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57.
[5] Tom Beauchamp.Principle of Biomeduat Ethro,Fifith Edition[J].Oxford.2001:26.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