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香
笔者从网络上看到一篇十分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博文《十个最难认出的姓氏》,作者举出了中国十个最难认出的姓氏:笪、缑、佴、逢、亓、厍、殳、眭、庹和仉。文章作者虽然戏称不经过专业训练,认出三个者水平相当于古汉语专业讲师,认出五个者相当于古汉语专业副教授,认识八个者相当于古汉语专业教授,全认识者就可以做博导。但不能否认,这十个姓氏,在中国不但汉字难认,而且各姓的人数也极少。
笔者曾查阅过大量古文献典籍和族谱,对汉字“亓”进行了追根溯源,并对“亓”姓来源、与“亓官”姓的关系、分布等做过探源调查,成文万余字。文章有幸被《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以《释“亓”》为名刊发。但是由于篇幅过长,刊发的文章主要是摘录了其中一部分。
就是在笔者文章刊发之后,一直对“亓”字简单释为“姓”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做了改动,在“亓”姓下面补充一条:
亓,Qí,名词,姓。
[亓官],Qíguān,名词,姓。
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姓“亓官”。而大多数人对这个姓也和对“亓”姓一样,不明其来源、分布及二者关系。
本文正是基于此,作此文,以求为“亓”姓与“亓官”姓追根溯源,解疑二者关系。“亓”姓与“亓官”姓的来源和关系
亓,最早见于《玉篇》:“亓,古文。”《集韵》:“其,丌,亓,渠之切,辞也,岂也,亦姓,古作丌,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丌字亦作亓,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用作亓,亓与丌同也。”这两处比较概括地解释了“其”“丌”“亓”三个字之间的关系,列出了“亓”作为“其”义和姓氏用字的两个义项。
在历史来源上,典籍中最早见的是“亓官”复姓。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孔子娶于宋之丌官氏”。又《至圣先师孔子年谱》云“在鲁娶于宋亓官氏”。据笔者考证,在姓氏用法上“丌”同“亓”,“丌官氏”即“亓官氏”。孔子之妻亓官氏,是历史上有关这一姓氏的最早记录。
但关于“亓官”姓氏的人物记载,除了《孔子家语》之外,在《万姓统谱》《通志》《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辨证》《古今图书集成》《姓解》等专门统计姓氏的典籍中都没发现任何记载,但这些姓氏书却都收入了“亓”姓。
那么“亓官”姓发展到了什么方向?难道在姓氏史上昙花一现随即消失了吗?笔者认为,“亓官”复姓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简化成了单姓“亓”,也就是说,今天的“亓”姓是古代复姓“亓官”的简化,依据有三:
1.从发生学角度来说,姓氏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通志》记载“亓以爵谥为氏”“六代又有丌氏”,陈士元《姓脯·附录札记》“丌,音同上(即jī)或作亓,又作开,千家姓云天水族,唐有丌元实,丌绍志,宋有丌赋”。
可以看出,“亓官”姓与“亓”姓在来源上是有相同之处的,虽然史书记载的亓氏最早出现在汉代,但可以推断,在汉代以前“亓官”姓就可能已简化成了亓姓。
在漫长的尊孔历史中,作为圣妃亓官氏的“亓官”姓应被奉为尊姓的,除非亓官一族未得以繁衍,否则此姓是不会消失的。再者由于历史人为等各方面的原因,复姓简化为单姓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符合语言发展由繁到简的总趋势。“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如司马则日马,诸葛则日葛,欧阳则日欧,夏侯则日侯,鲜于则日于……唐永贞元年十二月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至今二于无可复辨。”(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三)从“亓官”姓到“亓”姓并不需要克服很大障碍,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人为习用方便简化“亓官”为“亓”,随之在社会上逐渐扩散开来,引起整体变化,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2.“亓官”姓与“亓”姓在地域分布上是大致相同的。“亓官”姓的分布,始见于《孔子家语》中亓官氏的记载,即“宋之亓官氏”。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查知,“宋都商丘,有今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至圣先师孔子年谱》记载:“孔圣十九而娶则上古亦滞甚矣,晃按鲁有安乐里,圣配亓官氏之所居也,汉永寿二年鲁相韩叔以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其邑中,繇发立有石记今云娶于宋,岂时本在宋,其后迁于鲁地,然而不可考矣。”由此可知,亓官姓主要是在安徽、山东一带。而“亓”字在《墨子》一书中是常用字,墨子为鲁人,说明在鲁地“亓”字是很通行的。又考《亓氏族谱·亓氏二世祖墓表》:“单以四名未及讳。传稽祖之父祖居淮,适宋避元兵,流于莱芜,遂家焉。”也就是说,山东莱芜的亓姓是在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而从安徽迁至山东的,安徽之亓恰与孔子所娶的“宋之亓官氏”在地理上有十分相近的关系。由于古今地理疆域划分存在差异,具体的鲁、皖、宋的界限是会存在误差的,但不会否定大致上的同一性。
3.在历代的某些典籍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关“亓官”与“亓”为同一姓的记载。《姓氏考略》:“丌音姬,一作亓,为亓官氏所改,鲁有丌姓,见《孔庙碑》。”清王士稹在《池北偶谈·谈异二·汉碑异姓))载:“《金薤琳琅))所载汉碑碑阴故吏门生姓名,有绝异者,如韩敕碑有……亓(辉,鲁人,恐即亓官之后)。”
这些都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亓”姓是由古代的“亓官”姓简化而来的。
亓姓人口的分布
从文献记载可知,“亓”姓并不是一个人口很多的姓,其分布也是很有限的。主要分布在“宋”即今安徽、山东、河南一带,从文献收入的亓姓历代人物也可以得到证实。如《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卷》:“亓度,字宪孟,宋人,四川漕使家多书史”;其余有文献记载的人数明代最多:亓宣,乾州人;亓骥,阳谷人;亓鹏,杞县人;亓惟一、亓玮等四人为潍县人,其余20余人皆为山东莱芜人。
现在,亓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而山东的“亓”姓大部分是宋末元初从安徽迁来然后又分布于各个县市的。《亓氏族谱·亓氏建修先祠碑记》:“始祖士伯公世为江淮间人,元末避兵自淮迁莱……凡我子姓若历城、平阴、商河、博山、蒙阴、泰安等处莫不云集响应……”其中山东各县市中莱芜最多。《亓氏族谱·缮修先祠宅墙购买祖茔宅基碑记》云:“吾族自始祖迁莱至今二十余世,子姓繁衍,散处直省州县约有三千余家,居莱者三千数百家。”又“莱邑,亓氏望族也”。
可见,在莱芜地区“亓”姓是较为集中的,也可以算得上是望族。随着社会交流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亓”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也日益广泛起来,而且海外也有“亓”姓族人。《山东人在台湾》一书中便收入了解放战争时期由莱芜入台湾的亓茂昌和定居美国的亓冰峰。
总之,“亓”姓和“亓官”姓源远流长,二者的关系是前后相承的。赵大明在《辞书编写中有关义项处理的几个新问题》里说:“如果一个词在现代汉语里的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由于引申源头或引申的某些环节已消亡而中断或不易显示清楚,就需要适当补出必要的文言义项,以照顾词义引申的系统性。”(《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所以,笔者认为“亓”“亓官”二姓的关系应当在词典中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