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9亿之多的人生活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一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针对于此,2006年,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勾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我国农村建设新蓝图。乡镇图书馆是直接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文化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镇图书馆应该如何抓住契机,不断创新服务,更新观念,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图书馆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
一、乡镇图书馆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农村文化建设包括乡镇图书馆建设及不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的占3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7%,同时全国92%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这些都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农民极度渴望知识信息。新农村建设需要图书,农业发展需要图书,农民改变自己的命运也需要图书,乡镇图书馆作为农民终身学习的学校,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运用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帮助农民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增强致富本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镇图书馆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知识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推动图书馆自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乡镇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且多用来划分农村。目前,全国农村共有乡19341个,镇20374个,村民委员会70万个。以乡镇为重点,建设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点,是把文化工作落实在农村,解决农民“看书难”、“获取信息难”的一项根本措施。乡镇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与省、市、县级图书馆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①乡镇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点多面广,在传播农村文化,推广科学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乡镇图书馆馆址一般都设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中,离农民近,便于农民走进图书馆,认识使用图书馆;③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多为本地人,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了解当地农村的实情和农民的需求,更能针对性地为农民服务。
三、乡镇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时代赋予乡镇图书馆更高的要求。吉安是个经济欠发达的老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吉安市13个县(市、区)已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1个,159个乡镇图书馆,村文化图书馆484个。全市95%以上的乡镇图书馆分布在全市各镇中心,十分重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乡镇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与内容,使乡镇图书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阵地。
1、因地制宜,搞好藏书特色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乡镇图书馆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向农村读者倾斜。吉安是个劳务输出的农业大市,农村多为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各乡镇图书馆的藏书原则是确保农村农业为主基础上,注重老年和少儿书籍,以及改善邻里关系和法律方面书籍。目前,各乡镇图书馆的图书品种以农业、法律、科普、少儿图书为主,占60%,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类占20%,农村医疗卫生类图书占10%,其他图书占10%,“量身定做”的各类书籍,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吉安青原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版块经济,大力发展菌菇、花卉、蔬菜等高产、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培植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产业。青原区天玉镇图书馆把《长江蔬菜》《农民致富》《大棚蔬菜高产技术》《花卉培育种植大全》等作为重点收藏的书籍,真正满足本地区农民的需要,从而增强了图书馆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力。
2、举办培训讲座,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的40%。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通过着力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人才“三大支撑”,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成为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为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乡镇图书馆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开展讲座活动。吉安青原河东镇图书馆通过与井冈山大学共建,把大学搬到家门口,利用学院的师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讲座,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大规模地对农民进行阳光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吉安永丰县乡镇图书馆利用农闲时节在农村开展讲座活动,经常聘请县农办、科协、企业局、畜牧业局的农业专家,为农民开办科技讲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活动及季节变化的实际情况,选择种植、养殖方面的讲座内容,并到田间地头对种养殖大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如今,永丰县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永丰县舍陂村的无公害蔬菜成了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上田村的养猪业为村民插上了奔小康的“翅膀”,富裕村的早辣椒套种、芭溪村的油茶让农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子……
3、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建设信息网络平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央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通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使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卫星传输、光盘载体等各种传输方式传送到全国省、市、县、乡镇、村各级中心及基层服务点,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图书馆(室)网点建设逐步健全,永新县乡镇图书馆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生态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农民与市场搭起连接的桥梁,使传统农业转变为信息农业,让“乡巴佬”转变为信息农民,推动农民的转移就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永新县中乡中村种黄花菜经纪人龙秋发就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了解到种黄花菜的前景及方法,在试种20亩黄花菜获得成功后,便免费向村民提供种苗、技术等带动全村60多户村民种植了467亩黄花菜,使全村人迈上了一条致富的快车道。
4、开展读书活动,关注留守儿童
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越来越好,但农民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为把广大农民群众从打牌、打麻将中吸引到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健康轨道上来,乡镇图书馆除了提供书刊借阅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2008年5月吉安市举办“全民阅读、同享知识、共创和谐”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并为每个乡镇图书馆配备了奖品;在各乡镇图书馆举办全国优秀图书巡回展,营造读书氛围,推动农民群众性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读书热情。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健康成长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未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扩展与延伸,是重要教育基地。吉安市各乡镇图书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倡导,切实行动起来,采取了许多措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吉安青原区富田镇图书馆与富田镇文山小学共同举办“读正气书,唱正气歌,做正气人”的读书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学英雄做好人。在“六一”前夕组织100多名留守儿童在文天祥陵园唱响浩气激越的《正气歌》,还组织他们前往渼陂古村“二·七”会议召开旧址,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等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吉安吉州区长塘镇有2000多人在京务工贩菜,长塘镇美固希望小学46%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长塘镇图书馆非常重视这个情况,建立了网络视频室,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预约网上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能及时与在外务工父母“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进一步增进亲情,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总之,乡镇图书馆要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其社会地位,使其作用进一步发挥。通过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陈永春.论乡镇文化中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J].群文天地,2009(4):25-26.
[2]柳晓莹.建设乡镇图书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图书馆建设,1999(2):32-33.
[3]孔彬.把握新机遇、服务新农村[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18-19.
(作者简介:杨华芳(1971.10-)女,副研究馆员,供职于吉安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