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神超象外

2012-04-29 09:05李松
中国美术 2012年5期
关键词:北京画院花鸟画

(上接2102年第4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坐落在北京的中国画院是当时北京地区花鸟走兽画创作的重镇,叶恭绰、陈半丁、王雪涛、王友石、汪慎生、于非闇、秦仲文、周怀民、王铸九、溥毅斋、吴镜汀、马晋、崔子范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家皆云集于此。女画家徐聪佑、洪怡、屈真、溥韫娱、胡絜青等人也以花鸟画为专擅。院外兼职花鸟画家则有郭味蕖、田世光、董寿平和女画家孙诵昭、俞致贞等人。

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是一位文史学者,精于书画、诗词。现院藏有他画的兰竹等作品。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矩园,广东番禺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赴法国、朝鲜、日本、美国、英国考察并对外介绍中国文化;1920年支持金城、周肇祥等人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1923年应孙中山之召,任广州大本营财政部长;1925年后转向文化艺术工作。叶恭绰早年活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于美术、文博等事业多有重要建树。1927年在上海筹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同年组织保存江苏甪直唐塑委员会。1931年在上海,与黄宾虹、郑昶、贺天健等人一起,在1929年成立的蜜蜂画社基础上成立中国画会并出版《国画月刊》;张大千、徐悲鸿等皆为画会成员。1932年筹备在德国柏林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同年创建上海博物馆,后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叶恭绰避居香港,以卖字画为生。1950年定居北京,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7]、中国文史馆副馆长、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

叶恭绰著有《遐庵汇稿》、《广东丛书》、《广箧中词》、《五代十国文》、《全清词钞》、《遐庵书画集》、《遐庵谈艺录》、《遐庵清秘录》等。

叶恭绰的行书出于苏轼,而又融汇诸家,形成沉雄、秀劲的自家面目。他主张“书法以韵趣气势为主,清代白折大卷而书法亡,必须脱出羁绊,不为近三百年八股性之字学所笼罩,方可以言书法”(《遐庵先生年谱》)。叶恭绰以书法入画,如他在竹石扇面题跋所言:“六法从八法出,竹石尤然。潇洒不流于佻薄,劲挺仍形其浑厚,此皆关胸臆与骨力,惟深造有得方能诚中形外耳。”

院藏叶恭绰兰竹作品,以淡墨或花青写出,清新高雅,而画面经营异常严谨完善,令人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文化素养和笔墨风骨,所作《巨松》刚健雄强。

叶恭绰晚年将收藏之大量书画、典籍、文物尽数捐献给各地博物馆。

王友石(1892-1965),号二瞻老民、起哉,山东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在山东任教,北京画院画师。

汪慎生(1896-1972)名溶,字慎生,以字行,祖籍安徽歙县。早年在浙江兰溪当学徒,后到上海,以画肖像谋生。1934年起任教于北京京华美专、辅仁大学美术系、北京师范大学。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为北京画院画师、院务委员。擅长小写意花鸟,师法华喦,风格清新。

吴镜汀(1902-1972)又名吴熙曾,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17岁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专攻山水。1920年曾随金城、陈师曾赴日本举办第二次中日绘画联展。20世纪30年代初,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1949年后,任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画院副院长。

王雪涛(1903-1982)原名庭均,河北成安人。1922年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国画系。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齐为其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辞职鬻画为生。1956年参与筹建北京中国画院,“文革”以后任院长、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

王雪涛的创作师古人兼师造化,自幼年即开始写生,一生留下速写、写生无数。早年受教于陈师曾、汤定之、萧谦中等人;后来追随齐白石、陈半丁的大写意风格;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师从王梦白的小写意;50年代进入艺術成熟期。所作花卉蔬果、禽虫鱼鸟鲜活灵动,赋色清新,独树一帜。

周怀民(1907-1996),江苏无锡人,北京画院画师。1926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事吴镜汀,曾任教于京华美专。精鉴定,富收藏。曾任苏南文管会鉴定委员,多次捐赠名贵收藏给国家。

崔子范(1915-2011),山东莱阳人。1940年以来,先后在延安、山东胶东地区从事革命工作,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崔子范的艺术道路与他人迥异。他擅长大写意花鸟画,早年曾得到齐白石的点拨。他的画出自天性,画风独特,在古拙、朴厚之中见奇巧,画中形象简化、概括,色墨交融,他善于以复笔复墨复色和多层宣纸重叠画法,表现一种超乎笔墨技巧的意外之趣。

20世纪中后期活动于北京画坛的花鸟画家还有:

郭风惠(1898-1973),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诗人、书画家、文史学者,兼通医药学。

郭风惠1916年入北洋大学,习法律。1919-1924年学成于北京大学,通晓德、英、法文。曾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曾任绥远、察哈尔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作为中国北方教育考察团团长曾率队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辞官回乡任省立河间中学校长。1936年应宋哲元之邀,协助处理军政要务,力主抗日,并与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等爱国将领结为至交。曾撰写《宋故上将史略》、《张赵佟将军史略》。卢沟桥事变后,郭风惠受通缉,易姓更名逃亡外地。1941年由上海回北平,与傅增湘、章士钊等组成梯园诗社。1949年后入北京美术公司从事创作。1956年与张伯驹等创立中国书法研究社,擅长各种书体及写意花鸟,尤长以鸡毫作行书。1960年为秦仲文、吴镜汀等人合作之《二万五千里长征画卷》赋《满江红》。

颜伯龙(1898-1954)名云霖,以字行,居北京,擅长工笔花鸟。

史怡公(1899-?),河北安国人。自学绘画,1949年后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长于山水花卉和绘画理论;1961年后任吉林艺术学校美术系主任。

杨敏(1901-?),北京人。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在北京师范学校、女三中任美术教员。长于花鸟画。

北京地区近代有成就的女画家很多,有作品见于北京画院收藏者有徐聪佑、孙诵昭、胡絜青、洪怡、俞致贞、屈贞、溥韫娱、刘继瑛、萧淑芳、周思聪等人。

北京画院藏品中还有前辈画家何香凝所作的梅花。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1903年留学日本学习山水、花卉,1904年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反对封建帝制、争女权、争民主的革命家。1960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新中国成立后,她与北方画家有不少交往,与徐悲鸿、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王雪涛、吴镜汀、惠孝同、周元亮、吴光宇、胡佩衡、张伯驹、潘素、汪慎生、溥雪斋、溥松窗、陈少梅、邵逸轩等人都合作过作品。其中,1955年与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等14人合作的赠送给世界和平大会的礼物巨帧花鸟画《和平颂》,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界的盛事 [8]。

何香凝早年画风受日本画影响,多作狮、虎等走兽题材,寄寓激励同志、期望民族奋发图强的热望;但整体而言,数量最多的是传统风格的山水和松竹、梅等作品。她的画从构图经营、形象,到用笔用墨,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笔清墨秀之中透露出骨鲠之气、清正之气,这也是画家性情、人品的必然流露。

徐聪佑(1902-1989),别名徐慧,湖南长沙人。1921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后任评议员,擅长工笔花鸟,作品曾得到章太炎、齐白石等人称赞。为北京画院画师。

孙诵昭(1878-1968),江苏无锡人,北京画院画师,中央文史馆馆员。

胡絜青(1905-2001),满族,北京人,北京画院画师。早年师从汪孔祁、杨仲子、孙诵昭习画;1931年畢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在济南、青岛、北平、重庆等地大中学校讲授中国古典文学;1950年返回北京。胡絜青20世纪40年代结识齐白石,1951年正式拜齐白石为师。长于花卉翎毛,为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

屈贞(1908-1976),北京人,北京画院画师。

洪怡(1908-1976),字容静,号怡湖、静湖,工花卉。北京画院画师。

溥韫娱(1920-1982),为清光绪帝侄女,溥仪之妹。自幼临摹宋元名迹和没骨画作品。北京画院画师。

刘继瑛(1924-?),北京人,受业于溥心畬、王雪涛。1938年起有作品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画展;曾任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室国画组长。

由西画入手的女画家有萧淑芳、周思聪等人。

萧淑芳(1911-2005),广东中山人。早年在国立北平大学习西画,曾从汪慎生、陈少鹿学习传统中国画;后留学欧洲,广泛涉猎油画、木刻、雕塑。1947年后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水彩画和中国画。她将西画技巧融入水墨丹青,作品清秀典雅,齐白石称赞她的作品“墨润笔秀,殊可观也”。

周思聪(1939-1996),河北宁河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她于1959年的水墨写生作品《颐和园一角》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览银质奖。1960年入蒋兆和工作室,专攻人物画。1979年,作品《人民和总理》在建国30周年美展获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初,与其夫卢沉深入辽源矿区,合作《矿工图》组画,曾在日本多个城市巡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周思聪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变形,握笔困难,仍勤奋作画,所作墨荷,在朦胧雨露中挺立的田田荷叶,格调清新高雅,意蕴深远,被视为画家人格的体现。周思聪为北京画院画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1985年当选全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美协分会副主席。

以走兽题材著称于北京画坛的有马晋、溥伒、王梦白等人。

马晋(1899-1970)原名锡麟,字伯逸,北京人。他长于画马与其家族生活环境有关。马晋的父亲曾为清代一位贵族之家掌管马匹,马晋自幼耳濡目染,熟悉马的特征与习性;后来他又从宫廷画家赵书村学习郎世宁写实的画马技法,所以他画的马形体骏逸,结构准确,画风精细,表现出典型的郎世宁一派画风。马晋1920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后来担任过研究会的评议,为北京画院画师。马晋还以擅长做风筝著称。马晋与天津画家刘奎龄(1885-1967)同为师承郎世宁画风,借鉴西画技巧并汲取日本画的色彩表现而形成真实细腻、生动华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溥伒、溥毅斋、溥佺等同为清宗室画家。

溥伒(1880-1966)字雪斋,号雪道人、松风主人等。清末袭封贝子爵,曾任御前行走,参与过宫廷所藏书画的整理保管工作。优越的家族背景、社会条件,培养了溥伒在书画、诗词等诸多领域的艺术才能,他还是杰出的古琴家,建国后曾被推举为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25年,溥伒与溥儒、溥厚斋、溥毅斋等一起组织松风画会。1949年以后,受聘为北京文史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名誉画师。

溥毅斋(1901-1966)字松邻,23岁以后临摹过不少宋元名迹,并多作写生。1932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文革”初期,与溥伒同受迫害致死。

溥佺(1913-1991)字松窗,少时随父载瀛学画;15岁加入松风画会,后拜关松房为师学画;1936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同时任教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和北平国立艺专。为北京画院画师,长于画马及人物。1956年曾参加长征路线写生,与徐燕孙、王雪涛等集体创作《长征手卷》,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创作盛期。

王梦白(1887-1937)名云,字梦白,江西丰城人。早年在上海钱庄当学徒时,学习任颐并受到吴昌硕指授。民国初年到北京,任司法部录事;结识陈师曾、陈半丁等人,并临摹宋元明绘画名迹,花鸟画创作宗法青藤白阳;并经常去动物园写生,在动物画方面卓有成就,亦长于书法与诗。1924年后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王雪涛曾从其学画。王梦白晚年寓居天津,穷困潦倒而亡,陈半丁为其料理后事。于非闇在其《感伤图》跋中记其人:“梦白亡友性高亢偏狭,喜骂座,与我交最契,其艺事并不在当时人下,惟以耻于逢迎达官贵人,以至于抑郁牢愁穷困而死,未能尽展其才能。”

其他走兽题材画家中,还有长于画虎的胡爽盫,以画猫著称的有曹克家、曹克黉等。

当代画马名家声名最著者为徐悲鸿。徐悲鸿画马能得骏马之神,正如齐白石诗中所说:“昔人画马能画骨,悲鸿画马得传神,若教伯乐今朝在,此马能空万里群。”(题徐悲鸿画马)徐悲鸿自己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他造诫学画者“最好以造化为师”,“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尚琐细”,写马必以马为师,“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致刘勃舒信,1947年)。

徐悲鸿借画马等题材,成功地解决了融合中西艺术的难题,以传统的笔墨技巧生动传达物象形神,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而他所画的马、狮、猫、鹰、鸡等动物题材作品更是超越了艺术的意义,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国难日亟的形势下,他画的马、狮等作品寄寓了画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愫,成为特定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

继承并发扬徐悲鸿画风,在画马题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有刘勃舒、韦江凡、华克雄和尹瘦石等人。

徐悲鸿学生中以中西艺术兼擅并成就卓著者是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安徽泾县人。1927年后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后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0年赴法留学,后转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从白思天学习,曾获学院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1935年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战地写生团到抗战前线写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赴康藏高原写生。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8年任院长;同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吴作人继承了徐悲鸿的艺术道路,他在学习西画达到精深造诣之时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他的中国画作品清新、简約、从容、耐看,没有陈旧气息。他将绘画技巧的抒情性和画家个人气质相融合而形成抒情诗意,他笔下有牦牛、雄鹰、玄鹄、熊猫、金鱼等,有些是前人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吴作人的画风既雄浑矫健,又优美平和,既热烈又娴雅,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

20世纪后期,人物和动物画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来自西北的军旅画家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曾用名梁叶子、苗迪,字映斋,河北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1949年任北军区创作员;1955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员;1959年任军事博物馆美术顾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画坛与外界交往最密切的是天津、上海、杭州等城市,当时的上海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曾经活跃于京沪两个地区的美术家,包括金城、陈师曾、陈半丁、徐悲鸿、王梦白等人在南北文化艺术交流中均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南北画界的交往更加密切,两地画家经常有机会相聚切磋,也留下不少合作的精品。北京画院收藏花鸟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南方画家的作品,作者包括传承吴昌硕画风并发扬光大的潘天寿和王个簃、齐白石故交百岁老画家朱屺瞻、书画鉴定家谢稚柳、收藏家唐云、长于画虎的张善仔、久居海外的张书旂等人的作品。

潘天寿是最具艺术个性和开创意义的花鸟画大家。

潘天寿(1897-1971),名天授,字大颐,浙江宁海人。早年就读浙江第一师范期间,曾得经亨颐、李叔同指授。1923年赴上海任教期间,受到吴昌硕指导和称赞,吴昌硕赠诗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年才弱冠才斗量”。1928年执教于杭州国立艺术院;曾与吴茀之等人组织“白社”画会;曾任杭州艺专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天寿在诗书画印和指画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成就,对美术教育和绘画史论研究也卓有建树。

在花鸟画创作方面,他主张“画宜有情峻之气、古朴之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华贵而入大雅之堂,不可有躁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神与情,画中之灵魂也,得之则活。”从中大体可以见出潘天寿艺术的审美特色。潘天寿的花鸟画与山水结合,布局长于造险破险。他强调“画贵能极”,“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一味霸悍”[9],在寻求极致中,形成其大气磅礴、雄强古茂,并具有现代意识的画风。潘天寿早年经李苦禅与齐白石有过交往,齐白石称其“不独书法入古,诗亦大佳。予常言书画工在南,不在北方也”。

承传潘天寿画风的有高冠华等人。

高冠华(1915-1999),江苏南通人。高冠华早年曾受教于潘天寿,并得到过徐悲鸿、丰子恺等人的奖掖,曾先后在天津、北京美术院校任教。他长于水墨花鸟和指画,注重诗、书、画、印的全面发展,称自己的画“有中有西,有南有北”,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是“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将错就错,随错随改”。他的画风纵放活脱,意趣萧散之中又有几分沉郁。

王个簃(1897-1988),又名贤,字启之,江苏海门人。1923年拜吴昌硕为师成入室弟子;1930年与吴东迈等人创办昌明艺专;1935年后任上海美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长书画篆刻,其花鸟画创作继承吴昌硕大写意风格,以篆法入画。

张书旂(1900-1957),浙江浦江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20世纪40年代前往美国。张书旂的花鸟画工设色,尤善用粉,初取法任伯年,后来经过刻意写生,创立了自己劲健爽利、生动清丽的画风。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尘、药翁等,浙江杭州人。早岁多临摹古画、名画,后参加西泠画社。1938年定居上海;曾任教于新华艺专等院校。擅长花鸟、山水,尤工水墨兰竹,画风清劲洒脱,书法工草篆、行草,书风奇俏。爱好收藏,精于鉴别,以收藏明清紫砂壶著称于世。曾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江苏太仓人。早年学习传统绘画,从临摹宋元名迹中体悟历代名家笔法。1917年入日本川端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学习西画,受后期印象派绘画影响;归国后同时从事中西画创作,作品“随趣挥毫,不拘成格”(潘玉良语),“中西并通,别开蹊径,思淡彩浓”(王济远语)。1929年,经徐悲鸿介绍,朱与齐白石订交,齐白石先后为朱屺瞻治印六七十方,朱自呼“六十白石印富翁”,齐白石以“贵在独创”相勉励。朱屺瞻晚年数次到北京写生作画,曾于1979年88岁时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红梅图》;并与北京画家李可染、李苦禅、董寿平等人合作,李可染评朱屺瞻的艺术“老笔纷披,墨沉淋漓”[10]。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江苏常州人。1930年与张大千交往,1942-1943年同赴敦煌莫高窟,临摹、研究古代壁画,著《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记》等论述。1991年赴去新疆考察古代石窟艺术。1943年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62年参加中国书画鉴定组;1983年重组鉴定组时任组长。赴全国各地鉴定古书画,鉴定成果结集为《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等书。兼擅山水、花鸟、书法,画宗唐宋;60岁后研究徐熙落墨法,画风一变,主张“笔墨应有我在,何必古人”。1956年参与筹建上海画院,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

此外,馆藏花鸟画中还有岭南派画家赵少昂的作品。

赵少昂(1905-1988)原名恒,字叔仪,广东番禺人。16岁入高奇峰私人美术馆。1930年创办广州艺苑。1937年任广州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1948年为广州大学美术学校中国画系教授,同年移居香港。嗣后主要活动于港澳和海外各地。赵少昂画风瑰奇活泼,充满生机,在岭南画坛别树一帜。《柳树知了》系赵于1940年远赠齐白石之作;另一幅《螳螂桃子》更是作者得意之作,自署“此作别有新趣”。

北京画院所藏花鸟画精品中尚有对清代中期花鸟画创作影响至巨的华喦作品《花鸟》、《枫树苍鹰》;扬州画派代表性画家之一罗聘的《梅花》;清代晚期写兰名家蒋予检(矩亭)所作的墨兰册页十开;上海画派的开创者之一任阜長的没骨花卉草虫等等,不一一具述。

结语

20世纪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促成其发展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宫廷收藏的古代绘画精品公开面世,使人们有机会直接看到中国古代绘画鼎盛时期宋元绘画真迹,以隔代遗传的机遇,眼界远远超越了明清时代的画家,经过精研古法,丰富、提高了绘画技巧,花鸟画艺术的成就也由此为世人所重新认定。正如徐悲鸿所言:“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的园地里还是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也许因为中国得天独厚,有坚韧而纯洁的梅花、飘逸的兰草、幽秀的水仙,这些在世界上都要算奇花异卉,为他国所无,而又确实能表现中国艺人的独特品行、中国民族的特殊精神,因此中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花鸟画家,如宋徽宗、徐熙、黄筌、黄居寀、崔白、赵昌、滕昌祐等,作品均美丽无匹,直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他们的敌手。”[11]

其次是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本土的传布,中西绘画的融汇,使传统的“写生”观念发生了变化。

中国20世纪初受日本影响,在中小学教学中设博物课程(后来称“自然”),林林总总的动植物(也包括矿物)种类和生态特征,作为科学知识被普遍认知,使一向以“写生”著称的花鸟画创作,在观察和表现物象时有了新的角度。和自然科学家把握物象方式不同的是,中国花鸟画家更注重于对动植物的生态特征作全方位、历时性的观察、研究。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在自然博物馆开会,女画家俞致贞在发言中缕缕细述花卉从含苞、放蕊、盛开到凋谢的生态变化过程,令在座的植物学家十为诧异,感慨他们从来没有这么深入地观察、记录过研究对象。

再次是纵观花鸟画家创作群体与画家知识结构的变化,过去的花鸟画家主要是专业画家与文人士大夫画家(不止是文人画家),后者创造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典型文人画风。

20世纪重要的代表性画家依然能够保持这一传统特点,从书法、诗文与画法的相辅相成当中,发挥其性灵与感想,体现文人画之价值。这一时期创作群体的知识结构已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有些画家起初从西画入手(如李苦禅、郭味蕖),有的画家则以中西画兼长著称于画坛(如徐悲鸿、吴作人、朱屺瞻);有的是戏剧名家(如王瑶卿),还有如溥伒是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邵逸轩是北京名记者,郭风惠精于歧黄之术……画家群体文化结构以及社会身份的多元互补,筑成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20世纪花鸟画创作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工笔花鸟画的复兴;二是女画家群体的崛起。

花鸟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不少曲折。20世纪50年代的文艺作品,以是否歌颂社会主义论高下,被区分为有益、无害、有害三类;花鸟画既不能直接歌颂,又不反对社会主义,当时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无害”作品。到“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作品被曲解,上纲上线为影射社会主义的毒草、黑画,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陈半丁1959年所作《柳树荷花》的遭遇即是显例:画上题“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立意很好;但在“文革”中却被批判为“他以红花代表无产阶级,白花代表资产阶级,说两个阶级一样香,要两个阶级和平共处,实际是为资产阶级夺权争地”,真是匪夷所思。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画院一度改名工农兵画院。凡产生于那个时期的作品,也留下了特定时代的文艺思潮印记。

通观20世纪花鸟走兽绘画的发展,前赴后继的薪火传承中,出现过很多杰出的画家和作品,总体上是在传承、借鉴、融会、包容的文化精神下,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并且贴近时代,是向前发展的,超越了前人,开启了未来。

(李松/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杂志原主编)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北京画院花鸟画
居幽采真
——北京画院园林主题作品展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
2021北京画院迎春画展
花好年丰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