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在举世瞩目的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作为上一届奥运会主办方的中国北京,为促进奥运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伦敦市长办公室的邀请,于2012年7月24日至7月31日在伦敦举办“北京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中,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馆西厅展出。本次展览旨在以油画艺术形式向奥运观众展示当代中华文化的风采。
所谓中国油画,是在过去的20世纪里由中国学子引进、学习然后把西方画种植入中国文化沃土并使之生根成长的艺术;这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再由本土学人进入自觉创造的过程。如今,中国油画家正满怀热忱,朝向既定目标不懈努力。因此,本次展览得到中国油画家们的积极支持,众多艺术家都将自己的佳作积极送展。国子监油画艺术馆艺术委员会的专家以艺术的经典性和探索性为遴选原则,最终选出靳尚谊、詹建俊、钟涵、全山石、张祖英、闫振铎、许江、杨飞云等60多位艺术家的100余幅优秀作品参展。展品涵括了当今中国很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体现出艺术家面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思考和情感体验,以期向英国社会公众和各国奥运观众展现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之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和原汁原味的文化精神。
本次“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得到中英两国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展览适逢伦敦奥运會期间,故能更好地向英国公众展示具有中国情怀和艺术特质的中国油画,使其对中国当代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欣赏到更丰富的艺术作品,我们特别选择刊登了一批参展的中青年艺术家的画作,并倾听他们或是谈论自己的艺术理念,或是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艺途心语。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刊物,去感受那在异国他乡的精彩展览。
陈和西:我的风景画不是简单的写生,是写生回来以后对每一幅画进行再创作,在创作中间投进了我心灵中间最想表达那些东西—非常宁静的又是理想中的一种状态。农民在田地里面劳作是很辛苦的,但是我觉得那是一种自食其力,不像我们城市人那么浮燥和不安;他们的生存就是依赖这种劳动,依赖这种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我感觉到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幸福状态,这就是我所要表现的一种理想生活。
色彩有色彩学,人物有结构学,画风景有透视学,等等。学习这些方法,以后就可以非常准确、科学地把对象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西方的方式。学习多年以后,西方的绘画的法则在我的绘画中也形成了一个非常固定的模式,比如西方色彩体系中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等;但是我在从事风景画创作后吸收了一些传统的绘画元素,采取一种意象表现。比如说,在我的画面里,过去采取的光影关系没有了;另一点是,我们风景画更强调的是情调问题、意境问题。我们使用的色彩尽管还有西方的东西,但是西方的表达已经完全向中国意象表象融合和靠拢了。
金田:我读大学期间是写实为主的学院派风格。大约1990年前后,杜大恺先生为敦煌呜沙山旁的新建饭店设计了几幅壁画,我有幸参加了绘制。期间,杜先生谈到有关东方艺术的审美与现代绘画构成的融合以及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装饰所体现的地区精神等等。那段时间正好也是我对现代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并正着手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杜先生的艺术理念给我带来了更多思考,我的画风开始从写实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我在杜老师的启发下开始对绘画语言有所追求,注重点、线、面的组合构成方式;并通过这种组合创造类似音乐般的节奏感而非简单地再现场景。
我常对人讲,大可以抛开作品叙事表达的观念和方式,而利用直观的审美能力去感受造型、色彩,寻找到自己的偏好。传统绘画伴随着宗教、文学或诗情画意,作品中会蕴含很多内容;但是音乐有时没有这些,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歌词之外曲调本身的美。绘画也可以如此,仅仅通过强调绘画语言来营造美的视觉感受,而不是叙述表达其他东西,这也是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使艺术脱离了现实,实际不然;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产生已经取代了绘画的叙述、记录功能,纪录片等影像对观众的震撼效果远远大于绘画。你的画能够通过绘画本身给更多的人带来喜悦与深思,这才是正真的现实。
王克举:在早期的创作中,我最主要的作品画的都是写实具象绘画,在那个阶段创作了《黄昏系列》;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还画过一些人体写生。那时候的创作主要是对单个造型的追求,这种单个造型只是对形体、造型的整理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处理;到了表现风情画的时候,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以往的乡情或者是乡村生活的一种追忆,更多从生活情感或者文学性的角度出发,所以比较强调作品的叙事性,这就导致了画面的表现力度弱或者画面的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对绘画因素的理解和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我开始接触风景画。我在创作风景画的初期没有考虑太多的东西,只是想在里面找到一些与绘画语言有关的东西,比如单纯的形状、笔触、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明暗和黑白关系的搭配等等。但我在慢慢画开以后,发现这里边有好多可以探索的领域,比如风景画在离开了写实的立体空间的造型以后,可以更多地考虑绘画本身的问题,不是像人物画那样受造型的束缚,你可以在造型上更多地考虑到画面的气韵、疏密关系、笔触的运用以及情绪表达;这就使绘画变得单纯而明确,就像中国文人画一样,更多考虑到笔墨与意味的表达,不必考虑太多的叙事因素或者观念性的东西。
闫平:感觉、感情、激情还有健康的身体这些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非常的重要,在创作的时候,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也非常的重要,如果艺术家的感情和激情精神不饱满,就不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对艺术家来说这点很重要。理性思维会帮助艺术家们将激情落实到实处,还可以不那么手忙脚乱,让你的生活、创作和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统筹和安排。
什么样的画是好画?第一品味要对,第二要有生命力,属于自己的生命力,要画得好;在创作的时候要专注,画画就是画画,读书是读书,不要在创作的时候谈哲学,在谈哲学的时候去绘画,当然你要是学了哲学、文学,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画,让你的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但关键是要看自己的一个追求和品位,并百分之百地投入绘画,所以要不断地学习,调整自己。
冷军:我自己的绘画是纯视觉上的,所谓艺术是一种“感觉上的加工”的说法很符合我的状态。我用肉眼观察,将肉眼看到的物象转译在画布上。尽管我的油画作品似乎有几种样式,如:所谓的超写实绘画和散手的写生,但其本质并没什么大的不同,应该与肉眼观察的距离有关。近距离观察和远距离观察画出来的作品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了。前者是超写实的,后者是普通的写生。可以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如5米,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高度的真实。但5米以内就不同了。
刘大明:人与画磨合时,容易陷入误区,在技法上出现法执或迷障。画面呈现的视觉形象承载着画家的精神信息,精神愉悦的丰富性和多变性直接制约了画家的手笔。如果没有视觉语言的承载与转换,精神也无处释放。但是情感在这一转换中进入较慢,画家往往对材料、媒介及手感的熟识程度甚至到一个简单的制作程序的改变都可能对情感产生制约。我的体会是,作画时眼睛后面似乎有神觉关照,画面气韵是暗合的,对视觉转换或者形的分离都留神留意,好像古代的“疱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绘画中的意象表达都是体现了画家观察生活后其内心世界的鲜活与机敏状态,能出现一件上品绝不是熬心费神的结果。
任传文:绘画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心灵对自然的梳理。我觉得人用心来体验观察自然,用心来品味造化和生活,那么就会看到或者说发现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还有着另外的一种样式或者说另外的一种面貌。画家其实是个翻译家,是个转说家,他是用一种自我从自然里发现的造型语言去转述這种体悟和发现,最后达到表现这种发现的目的。那么这种发现里自然会是带着人的特有情感和意志缘由的,因此我的作品里会有着这种既像梦幻又像现实的图式和面貌。我喜欢自然,也喜欢到自然中去自由地思考与徜徉,有时候会完全忘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功利因素,在心飞向天际的那一瞬间,我就会得到一种境界,安详、悠远、平和、自在,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幸福旅程。我以前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要以我的绘画还给这个纷繁劳顿的世界一脉恬静安宁的清流,这也许就是我绘画创作的初衷”。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一切功利主义的眼光甚至是放下自我的眼光来重新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似乎能够看到世界的另一个本相,那是灵魂和精神能够得以栖息的家园。画家当锤炼的是一种这样的能力—一种转述的能力,变无形为有形,你所搭建起来的是一座灵魂栖息的家园。以前听前人讲过关于“卧游”即精神的游走,一幅画,一首乐曲,甚至是一杯茶都会有可能带着人的心在走,那便是卧游—一次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体验的游走,那是一种精神的沐浴和洗礼。
祁海平:油画的色彩表现力和材料的塑造力都是很强的,既能够非常深入地描写客观对象,也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而作为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材料,又能够使主观感受得到非常丰富的呈现。这种西方的绘画形式因其自身的魅力,受到中国人的喜爱绝不是偶然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有着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及绘画形式,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这种本土文化的因素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从早期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油画中国风”、“民族化”等等观念,都体现出国人这种重视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自觉。
其实,对自己文化背景的尊重和对自己文化资源的利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有其文化根源的。《易经》里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前者体现出顽强进取,具有文化个性的一面;后者则具有宽厚博大,体现出兼容并蓄的一面。两者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得以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地发展。要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既丰富的表现力,学画初期自然都有过模仿西方大师的学习经历。当我意识到个性的重要,深感应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出发去发展自己的艺术,就下定决心要开始做自己的事。
张路江:我的《城市》系列作品中的城市风景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景观。景观包含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城市变迁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农村的形态,另一种是城市形态。油画语言的传统与现代性关系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油画语言所涉及的范围有限,如空间问题、色彩问题、构图问题等。我在创作中更关心的是这套语言所表达的社会内容。我做的是借助油画这一媒介来表现中国当下有关时代的或者说是本土的文化特征,并从中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现在看来,画什么更加重要;至于怎么画,我们可以在构图、视角、色彩等方面不断探索变化,但就技巧本身来说,无法超越古典油画。所以我现在最关注的是如何将有限的技巧与本土的思想、内容相结合。
孙逊:近年来可能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缘故,很想表现生命、时光等相对抽象的情感,所以我选择了和我的个人生活经验相关的静物、场景,因为我选择的对象都是人们用过或是在人的生活中存在很久的东西,那些事物的背后有更广泛的人的存在与经验,所以这还是在表现人。其绘画语言的变化,是受到现当代艺术的影响,想在平面性及材料的表现力上有些尝试。
我在美院读书时,对于写实绘画的学习还是比较投入的。现在我的作品有一些变化,表现的东西多一点,甚至有一些材料的实验,这个变化并非是突然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变化。我觉得有一句话特别适合我的状况“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我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阅读了一些比较权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论述是很深入的,尤其是对美术史上的艺术家个案。以前这方面的中文译本很少,近期我发现有很好的翻译。沈语冰先生翻译罗杰·弗莱撰写的《塞尚》、格林·伯格的《艺术与文化》,最近还有一个是分析毕加索创作的《另类的标准》等著作。另外,我还看过一些有关20世纪文学史及文学评论的著作,也给我不少启发。
章晓明: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已有20个年头了。回顾这些年来对它的研究和认识是有个过程的。首先是它的观看方式吸引我,“回到视觉”,“如其所是”地去看,这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的方式决定了一个画家绘画的方向。观看是随着时间、环境及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而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个“看”是需要把影响你直观的许多条条框框悬置起来,让事物自然地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在这个观看过程中,需有一种存疑的态度和虚怀的姿态以及你对它的一种活生生的体验,写生—是获得这种体验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这20年来,我始终行走在探索的过程中。在我近期的风景画创作中,是想通过纯视觉的形式去理解世界,把自己融入其中,再把直指现实世界的直观真实性表达出来,将可见的事物通过绘画的形式跳跃到不可见的境域之中。正如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所说的:“当你把身体借给世界,世界才得以显现。”我一直努力遵循着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