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孔子

2012-04-29 00:44:03杨建民
世界文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孔子

杨建民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代贤哲的接触,据有关资料推测,大约在其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学系读书期间。当时有一批俄国东方学者、中国学者在这里任教,托尔斯泰应当或多或少受到潜在影响。可是,有明确记载他与中国经典人物及著述发生联系,当为已经完成了伟大著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后的1884年。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在此之时,他通过亲身体察和深刻思索,否定了自己贵族阶级式的生活方式,力图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如他们一样生活甚至思考。1880年1月,他开始写作一篇名为《忏悔录》的思想记述。在文章中,托尔斯泰不仅否定了过去的生活方式,连同自己那些伟大的文学著述,他也以为“毫无意义”。正由于这样的思想激变,他有了从古代先哲思想中寻求真谛的热望。

1884年3月,在托尔斯泰的日记里,明确出现了阅读中国贤哲的记载。3月6日,“翻译老子,没有作出我所想的内容的结论。”当时,托氏从一本老子法文本《真理和生活之书》中,翻译出一些章节,可不甚满意。3月11日,他又阅读起被认为表达了孔子思想的中国经典《大学》和《中庸》的英译本。当天的日记他记述了这样的阅读感受:“孔子的中庸学说——令人感到惊异。和老子完全一样——运用自然规律——这是至理名言,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命。运用这条规律无声无息,那时候,它就是它。当运用这条规律时是简单的,不知不觉的,毫不强迫,这时候,实现这条规律是强大的。我不知道从我的研究中会有什么成果,但是,这种研究使我做了很多善事,其标志是真诚——单一的,不是二重性的。这种标志说明:天空永远真实地发生影响。”

这也许不是最早,可却是最明确的托尔斯泰与孔子思想的交流记录了。很快,中国贤哲对托尔斯泰发生了影响。当月15日,他在日记中说:“我也讨厌我最近一篇文章的刻毒。应该写得明了而温和。”为何产生这样的念头呢?“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这里所说的“刻毒”文章,是托尔斯泰正在写作的《我的信仰是什么?》。中国古代贤哲在这方面有高明见解,所以对他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他此时“良好的精神状态”。

当月19日日记中又有这样的记述:“起床晚了,阅读孔子并记笔记。宗教的——权力的理性宣讲以及有关的中国学说对我是一种启示。如果上帝愿意,我一定为了他人的福利去做这件事。这方面原先还不清楚,如今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楚了。权力一旦被认作从道德和理智方面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它就有可能不是暴力了。只有当我们把按我们的心灵和理智的要求来说并非至高无上的东西认作至高无上的东西的时候,权力才会作为暴力产生。”这么说来,权力应当以“道德和理智”为基本,才不会出现现代的“暴政”。孔子那一套君臣的权力观,给了托氏一定的启示。

这段时间,托尔斯泰十分集中地阅读孔子。两天后的日记里,又出现了这样的字眼:“读莱杰译的孔子英文本到深夜,几乎每一个字都重要而深刻。”3月29日的日记中说:“感到高兴的就是阅读孔夫子的书,越来越感到深刻、优美。”他还比较说:“没有孔夫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不完整。而没有《福音书》,孔夫子却过得去。”3月31日,托氏 “阅读孔夫子,躺倒睡觉很晚了”。经过这么一段的集中阅读,孔子在托尔斯泰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不仅孔子,不久,托尔斯泰又开始阅读孟子的作品了。4月9日,“开始读孟子。感到非常重要优美。‘孟子教导,怎样重新获得,找到丢失的心。美极了。”这一次,托尔斯泰读的是德朗姆斯.列盖的一个英文本《孟子的生活和著作》。过后几天,他的日记中不断有阅读该书的记录。

在这样的阅读基础上,托尔斯泰写出了一篇《中国的贤哲》的短文,对孔子及老子的著述作了简要的介绍。其中“孔子的著作”一节,托氏这样描述他认识到的中国人的状态:“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几乎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一倍以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不好战。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由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这一段描述,应当说大致是合适恰当的。不过说到中国皇帝自己也“种田”,那也许是远古传说中几个君王的故事;到了后来,皇帝们顶多在祭拜天地时到一块地里象征性地“表演”一下。这些内容记在典章中,让托尔斯泰产生了中国皇帝自己还栉风沐雨下地“种田”的误会。

托尔斯泰还说:“他们(按:中国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夸耀他善于打仗,那么这个人就是大罪人。”这句话,不知有无具体出处。不过在孔子及孙子等中国先哲的著述中,这样的概括是大致符合其思想的。接下来,托尔斯泰将中国人与欧洲人作了简要比较:“中国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像我们欧洲人。他们知道我们为何生活,但不仿照我们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好些。不论法国人、俄国人、德国人、土耳其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劳动中比得过中国人:吃得那么少,干得那么多。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比得过中国人那样善于耕种土地并靠土地养活自己。一俄亩土地能养活一个俄国人,两个德国人,而这同一面积的土地却能养活十个中国人。”

托尔斯泰这样的观察感受,大约来自对孔夫子著述的阅读,以及从各种渠道信息得出的对中国人的印象。不过总体说来,这样的描述还是大致准确、合适的。

以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托尔斯泰有这样的说辞:“中国的劳力比美国的劳力更便宜,更好,更诚实。他们索取得少,以致所有工种的报酬都下降了。一些美国人说,应该雇他们;另一些美国人说,应该赶走他们。不管你愿意与否,反正取得工作的总是那些工作较好的人,并且总是那些不对别人做坏事,自己要得少,给予别人多的人更好些。中国人不干坏事,不和任何人争吵,总是多给予而少索取,所以,他们更好。”不知为何,托尔斯泰偏偏选中了美国人与中国人比较,大约中美两国人性格等方面差异尤其明显吧。不过这样的比较似乎仍符合距当时百多年后的今天实际。可见中国人这样的民族性格由来已久。

托尔斯泰不满足于比较,他还想探讨一下这种民族性背后的东西。“他们(按:中国人)更好,而要知道为何如此,就该知道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请看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先师孔丘是这样说的:所有的人都是天父生的,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是蕴藏着爱、善、美、礼仪和智慧。但是尽管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善,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使这种善在自己身上培养成熟。所以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自身发现这种善并加以哺育。只有具备巨大的理性、聪明和天赋的智者才能培植起心灵的善,他们是人群中的杰出者。于是天父委命他们当领路人,为人师表。为此一代代委命他们管理并教导人们,为使所有的人返回到自己固有的纯朴中去。”

“天父”云云,或者是托尔斯泰将原文转述成近似宗教的概念;或是他所读的译本原文如此,这可以不去深究。其余内容,却应该是中国先贤的口吻。我们现在虽然很难在繁复遥远的传播过程去追溯它本来的辞句,可细细体味,以著名《三字经》的开篇来对应,倒很有几分神似的模样。

对于中国人重视教育的情形,托尔斯泰这样说:“这样终于发展到从帝王的宫廷到最偏僻的农村大家都要学习。一个男孩一旦满九岁——不管他是帝王的,公侯的,或者是普通农民的儿子——都要进初级学堂。那里教他们耕种、灌溉、挖掘、清洗,教他们如何进堂入室问候长辈,教他们如何迎送宾客,教他们骑马、射箭,教他们读、写、算。”这样的现象,似乎不完全与实际相符。可内容,却实在是孔子书中的理想境界。把书中的描述来当作现实社会情状,到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可这也许倒反映出托尔斯泰期望的社会场景也未可知。

对“孔子的著作”作了以上解说后,接下来,托尔斯泰又介绍了《大学》这篇被推为经典的儒家文章:“这本书是中国的先师孔夫子所著,它被公认为圣书,就像 《摩西篇》之于犹太人,《圣经》之于我们欧洲人。”当然,以今天的常识来看,说《大学》为孔子所作,显然不确切,可《大学》的确是儒家的重要篇章。儒家源于孔子。对于不熟悉我国纷纭学术及流派的外国人,托尔斯泰这样的认识实在无可厚非。

接着,托尔斯泰连续举出《大学》中的若干句子。这些句子,倘若完全回还成原文,便没有多少意思。这里我们不妨从中举出两节回译过来的文字,以见文化传播过程的有趣现象。

“首先应当知道为之奋斗的目标,即自己的最终使命,然后才能选择道路。只有选定道路的人才能心安,才能享有无法破坏的泰然心境。只有达到无从破坏的泰然心境的人,才能思考、研讨事物的本质。而思考、探讨过事物的本质之后,他就能达到他所企求的至善至美。”这一段的原文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当你洞察行为的动机时,你才能使自己对善恶的判断达到完善。而当你对善恶的判断达到完善时,意愿才能纯真。当意愿纯真时,心灵就变得公正。当心灵公正时,人就会改正错误并且变得更加美好。当人们变得更加美好时,家就能管得秩序井然。管好了家,就可以治民。当民众治理好了以后,那么全世界就将生活在安宁和谐之中。”这一段的原文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些名句,是托尔斯泰当时的选择,可肯定没有中国原文的古奥。今天来读从俄文回译成的白话,这些遥远的古代贤哲思想,倒很有了一些新鲜可感的味道。文化的传播,由于时间流徙和不同语言间的辗转,便有了极多不那么真切的变异。可细细琢磨,那内中的精髓,到底是不易褪色的。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高列杰尔列的一封信中,列举了自己一生阅读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著作。这其中,几位中国贤哲的著述,都排在了印象“深刻”的前列。“孔子和孟子——非常深”;“老子——强烈”。当然,这些深邃思想,人们年龄越大,体会才更深切,所以中国贤哲著述都是列在托尔斯泰50岁至63岁(当时托氏的年龄)之间这个阅读时间段的。指出这一点,也可以使我们大略领会中国这些经典的一个“特点”。

在以后的岁月里,托尔斯泰时不时地操起孔子的著述来阅读。1900年11月12日,他在日记中说:“(早晨)健康状态很好,什么东西也没有写,忙于阅读孔子的著作,感到很好,获得了精神力量。我想写我现在所理解的《伟大的学说》和《中庸的学说》。”据这些“感到很好”的阅读,托氏后来编成了有关孔子学说的部分。十数天后的11月23日,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笔:“孔子——关于个人要特别注重自身的学说终究会产生效果。”

1909年,是托尔斯泰逝世的前一年。不知为何,这一年他阅读孔子比以前要密集很多。3月20日,他在与人交谈时指出,“我们的圈子应放弃优越于人民的看法”。这基于这样的事实:“在别的陌生的人民当中也有类似基督学说的传说。”在列举的学说中,有“中国概念和三个宗教”;“佛教教旨”;“孔子学说”;“陶氏主义”(按:陶即陶渊明)……这样说来,托尔斯泰是将孔子等学说当作与基督学说类似的重要精神产物看待的。

4月8日,“今天什么也没有写,只是反复阅读孔子。”(他当时阅读的,是一本名为《东方圣人书》的法国文本。)并且“昨天也研究了孔子……”在阅读过程中,他有了很多心得:“当代的人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继续维护现代的生活,真正毁灭;或者从上而下地改变它。”“万物都在成长,成长的同时发生变化。难道只有人类以其作为生活基础的那个东西始终不变吗?”“使自己学习为自己思考,就像思考别人的事一样;而且要学会同情别人,就像同情自己一样。”……看来,孔子的思想此时正促进了托尔斯泰的思考。

4月11日,“今天我要并且正在研究中国人孔夫子。”5月1日:“为伊凡.伊凡诺维奇讲解孔子和老子……研究老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说得多么好:崇高的精神状态始终和最充分的和谐相联系。”8月24日:“晚间读孔子……”25日:“我正在阅读孔子、老子、佛(同样可能说到正在阅读福音书)。”9月30日:“布兰热在这儿,和他谈论孔子。”10月23日:“我们有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成果,而这些思想家是在几千年中从亿万、十亿万人民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成果是经过时间筛选出来的。把一切质量不高的东西扔掉,留下唯一独具特色的,深刻的,需要的东西,留下吠陀、查拉图士特拉、佛陀、老子、孔子、孟子……”11月21日:“饭后阅读布兰热的一部关于孔子的出色著作(按:托氏这里阅读的,是关于孔子著述的一份校样),并且作了修改。应当记下的东西很多。”11月23日:“晚间修改布兰热的《孔子》,内心舒畅……”

一位中国学人在读到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文坛强烈轰动的情形后说:“托尔斯泰大脑中的庞大文学空间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托尔斯泰的名字,和丰富、厚重、广阔、博大精深等等表示伟大的词语永远联系起来。”阅读托尔斯泰的那些卓越著述,在感叹之余,你不能不同意以上的评价。能够获得如此成就,托尔斯泰的天才毋庸置疑。当然,从我们对文化巨人的了解情形看,除去“天才”这样的基本要素,他还必须汲取充分、丰沛的文化养分。从本文不算完备的陈述看,托尔斯泰的文化养分资源之一,来自东方,来自中国大地,来自一位遥远的古代贤哲——孔子。他不仅阅读孔子,还动笔向俄罗斯人民介绍孔子。他自己阅读孔子后,“感到高兴”,并且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内心舒畅”,“获得了精神的力量”……他置孔子于佛陀、耶稣、苏格拉底、奥勒留……这些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丰富精神营养的伟人行列,是正确、恰当的。当然,这行列中亦不可缺了列夫.托尔斯泰。

从文化内容及形态看,东西方确实有着颇大差异。但是,这差异并不应造成隔阂。从托尔斯泰阅读孔子的情形看,遥远的东方文化不仅没有造成彼此间隔,反而以一种异质的力量,感染打动了他,完备且丰富了他……这完全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经典例证。

人类文化,是一道巨流。它的形成,是世界无论东西方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条巨流面前,除去应该被扬弃的浮渣、浊流,一切有益于人民精神发展、进步的清澈之流,都可以为我们广泛汲取、引用,以丰富、壮大自己的民族。仅从孔子与托尔斯泰的交流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正当性。由此,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也应抱着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的平和、中庸态度,以一种平视的健康心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因子,创造、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向世界奉献经济成就,更奉献优秀文化成果。如一个真正强大国度那样既自信又自在谦和地前行。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孔子
忘记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忘记自己的人
爱我所有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
托尔斯泰最后的车站
英语学习(2012年9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