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文 赵亚丽
[摘 要]高校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应该做到沟通、理解、合作、共享。沟通是基础,理解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合作是沟通的深化,资源共享是目的。通过长期交往,学科馆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将工作深入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当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学科馆员;教师;交流;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33-02オ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已有二十多年,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科馆员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学科馆员应该重视与用户的互动,特别是与教师的交流。对于如何处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目前还很少论及。笔者认为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时,应该做到沟通、理解、合作、共享。 オ
1 沟通是基础
没有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有些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矛盾的首要方法就是及时沟通,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释事情的原委,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双方的了解。如笔者做学科馆员时,本校一位资深教授急需查阅《古本戏曲丛刊》一书,但由于图书馆搬迁,暂时不能提供借阅。该教授十分不满,不但言辞激烈,而且向学校有关部门投诉。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而是一方面向他解释不能借阅的原因,另一方面询问他要查阅的具体内容,通过馆际互借寻求需要的文献。通过多次交流,协助该教授解决了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主动撤回投诉,并且检讨自己的过激行为。沟通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沟通,不但使教师了解并支持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使学科馆员了解教师的需求。沟通可以增加了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师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很多,如书信、面谈、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博客等,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沟通的具体方式。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学科馆员与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オ
2 理解是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的一把钥匙
有了理解,才能有宽容,做到换位思考,正确面对交往中的挫折与困惑。学科馆员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校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如果教师对图书馆工作或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误解,学科馆员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不能因为教师有过激的言行而针锋相对,要理解他们在找不到急需资源时的心情。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枢,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有时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教师,如他们拒绝给图书馆提供一些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不愿意帮助学科馆员解答学术问题、对图书馆的工作一概否定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学科馆员首先要宽容,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使教师理解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谅解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师对图书馆文献购置有很大意见,认为手续太复杂,时间太长。有些教师急需的文献,从提交申请到可以借阅,有时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的确耽误教学、科研。但学科馆员要让教师认识到图书馆购买文献的流程,有些步骤不能缺失,比如不对购买的文献编目,读者就无法查阅。一旦教师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了解对方的工作,理解对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科馆员和教师来说很重要。お
3 合作是学科馆员和教师交流的深化,是拓展学科馆员工作的重要步骤
学科馆员不应该仅满足于积极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使双方能够参与对方的工作,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首先,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科馆员通过各种途径向教师推荐、介绍本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第二,邀请教师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活动或科研项目,如请他们协助学科馆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有偿撰写文献导读短文等。第三,请他们给予学科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学术问题,请教师给予帮助,以便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其次,教师邀请学科馆员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但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教师切实感到学科馆员工作对他们的教学、科研有帮助,逐渐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取需要信息资源,认可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笔者在图书馆兼职做学科馆员时,主要工作是管理古籍,与本校文学院和历史学院的师生联系较多。由于诸多因素,学科馆员工作最初阻力很大,与教师交流十分困难,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教师慢慢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也给他们的教学、科研带来极大便利,于是逐渐主动配合并邀请笔者参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学科馆员和教师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参与到对方的工作、科研当中,学科馆员工作就能不断创新、质量逐步提高,业绩也就令人瞩目。オ
4 学术资源共享是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的重要成果
学科馆员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能够促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也会反馈一些学术信息,促进学科馆员对以前获得的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出读者更为需要的精粹信息。在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知识库,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息储存与交流的平台,学术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共享中不断积累、更新。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建适合实际工作的共享模式。这种资源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共享的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级别。可以是科学馆员和某个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学科馆员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是某些学术资源的部分共享,也可以是全部共享,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资源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四库全书》研究中心”,曾建有“四库学”资料库,其中关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资源有数字化的目录索引、解题、摘要、研究综述、资料全文等,这些资料最初是学科馆员与教师分别搜集整理的,后来经过协商,将双方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共享共建。学科馆员与“《四库全书》研究中心”的教师可以共享全部资源,而本校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只能使用其中的部分资源。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劳动,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加强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有利于深入开展工作。
笔者认为学科馆员与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双方在交往中都能获得利益。学科馆员不能只满足于为教师提供学术信息资源,要在某学术领域开展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这不但关系到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是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资本。通过交流,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融洽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学科馆员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132—135.
[2]阎秋娟.“学科馆员+教师”协同互动合作研究 [J].图书馆杂志,2009(8):39—41.
[3] 杨广锋,代根兴.学科馆员服务的模式演进及发展方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5—8,13.
[收稿日期]2012-06-21
[作者简介]
史明文(1972—),男,副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已发表论文数十篇;赵亚丽(1972—),女,硕士,馆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说 明]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专业分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辅助功能拓展探析——以首都师大历史学分馆为例”和2012年教改项目“图书馆与教学单位资源共享模式探研—以古旧文献利用为例”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