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明
摘要:中国紫砂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性的艺术而源远流长,“冷香绿云壶”突破了以前紫砂光货作品固有的装饰手法,以壶的造型和内在意境相结合取胜,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冷香绿云壶;神;型
1 前言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紫砂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性的艺术而源远流长,各个阶段的紫砂造型作品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造型解读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所以说,紫砂造型不是没有内容的形式外壳。
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出土的大量紫砂残器证明,紫砂陶器远在宋代已开始烧造。执把注水壶、提梁注水壶等均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经创造而又用于生活的生活日用品,其造型简朴、制法粗犷、质坚耐用、里外不施釉。随着饮茶品茗风尚的发展与盛行,砂壶从田间劳作的携水用具而进入庭堂,成为家中饮茶的器皿。紫砂发展至今,也从日用品上升为艺术品、收藏品。
2 由“冷香绿云壶”阐述“神”和“形”的关系
纵观现今的紫砂作品,我们在紫砂繁华的背后也应该看到:许多实用型或观赏型等造型也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形神兼备的紫砂作品往往还是出自于名家之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紫砂创作者盲目仿古,仿古没有错,但脱离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盲目仿古就会徒有其形;另一方面是紫砂创作者漫无边际而又片面地玩弄形式,虽然说造型也能取悦消费者,但这种毫无根源的造型形式只能是过眼烟云,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现就通过“冷香绿云壶”(见图1)的创作理念,谈一下紫砂创作设计中“神”和“形”的关系。
“冷香绿云壶”给人一种清幽休闲的感觉,它突破了以前紫砂光货作品固有的装饰手法,以壶的造型和内在意境相结合取胜,貌似简单的装饰绝不是为了单纯地吸引人的眼球,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人的喝茶,已经早已不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它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文化的承载。茶具、景色、心境常常是息息相关的。一把好的紫砂壶配上优美的景色、舒适放松的精神状态,静下来品读出的就是壶中的日月、壶中的形神。创作该壶时,恰逢笔者从杭州茶文化博览园归来。七月的杭州,且不说西湖“荷叶田田青照水”的美景,单是夜晚茶博园的夜色就已让人迷醉。月色如水、夏风习习、蛙鼓阵阵,荷塘翠叶叠盖,荷花清影缥缈可见。此情此景,让人心生徭役,在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周身的细胞忽然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就连香气也感觉是冷冷的。“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李白的一首《采莲曲》道出荷花如画意境,“冷香绿云壶”的创作灵感也就被触发了。该壶容量480cc,大小适中,选用底槽清制作,色泽纯正,给人的整体第一感觉就是舒畅,先入为主的视觉感至关重要,犹如人的第一印象。简洁的造型因为不简洁的创意而生趣:以一叶荷叶化成壶体,是采用借景的方式将心中的杭州荷塘月色和茶文化联系在了一起,心情自然就会放松;荷叶茎为钮,高擎的荷仿佛也不禁耳语起濡湿的心事,摇曳一池倾城的风情。这样的意境使该壶充满活力,引导观赏者联想起了荷花和壶面。嵌盖圆韵,严丝合缝,寓意平静的水面;万籁俱寂,月光似水,风声狎昵,水声泠泠,静谧的心灵在逐渐放下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紧接着,在壶身的装饰设计上又牢牢把握住了创作理念——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紫砂作品的成功装饰不是无缘之水,不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狂想,它应该以装饰及文化作为作品创作的主要内容,通过装饰再一次表达作品造型的属性、特点、价值、地域与相关文化。造型的工艺、装饰、技巧应该是为内容而服务的,脱离了内容的造型就算拥有再好的工艺与技巧也等于零。绿泥彩绘点缀是该壶的点睛之笔:夜色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满池荷的岑寂清晰得可以用彩绘描摹下来。虚实相生的几蔟荷花,荷叶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在壶身的三分之二处做重要装饰,绿泥彩绘虽是寥寥几笔,但因位置和空间的巧妙布置比例而令视觉再次闪光,使人在品茗之余以休闲轻松的感情去幻想闭上眼睛时,西湖夜晚的月色、池塘、荷花,甚至蛙声一片。稍驻看游鱼,静坐听蛙暄。心情与荷境同在,神形和莲台共禅,一幅田园情趣画跃然壶上,以形传神,令人回味无穷。品茗美好环境、领略品茶的美好意境、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这样的紫砂形神兼备的造型,才会真正体现出茶文化的意义所在。
3 结语
现今的紫砂壶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最初的物质需求到现在的物质与心理双重需求,每个阶段的紫砂造型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要想自己的紫砂之路走得更远,在造型设计上不能仅仅只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和哗众取宠的非主流造型,而是要满足消费者对时尚、价值、情感和美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紫砂作品的造型外化为一种形态,而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因此不管实用型或是观赏型的紫砂作品,它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设计理念:表达一定的内涵或内容。没有内容的紫砂壶造型只是一个无本之木的形式外壳,永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