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植华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色彩语言搭配石湾釉彩,以及石湾釉在意、形及釉的特殊效果,以及釉作彩在石湾陶塑中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石湾釉;色彩语言;随意赋彩;随形赋彩;以釉作彩
1 前言
石湾陶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石湾陶塑中经常提到“泥”、“釉”、“火”的说法,足以看出,石湾釉在石湾陶塑中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从石湾陶塑的发展史来看,早期的石湾陶塑的确存在着“重釉”、“轻型”的现象,那时石湾陶塑曾被称“广窑”、“广钧”。它独特的釉彩让世界陶艺界记住了石湾陶塑。
2 石湾釉的历史
石湾陶塑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石湾釉也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而壮大,它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魅力,石湾陶艺家善仿、善变,既吸收其他各大名窑的釉彩优点,同时也能因地制宜创造出具有石湾特色的釉料。如有说法称“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便足以证明以上说法。某些资料记载称,石湾先民是在宋朝期间中原百姓因逃避战乱迁至南方,即现在的石湾,因谋生需要在石湾制作陶器,并将其原来的制釉方法带到这里,因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原矿、材料制作,形成独具风味的石湾釉彩。如石湾釉中的石榴红就是采用了本地特有的原矿“龙岗石”作发色剂,所以它的发色有别于“钧红”和景德镇的“铜红”,色彩既绚艳、浑厚又不轻浮。石湾釉在实际情况中有许多这种例子,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中也可看出石湾釉历史悠久,善变、善仿的特点。
3 石湾釉的种类
石湾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如按西方色彩理论可分为:红、黄、紫、棕、兰、绿、白、黑。如按石湾民间特色称谓则有:石榴红、铁锈红、茄皮紫、鳝黄、雨洒蓝、宝石蓝、玻璃绿、葱白、乌金、天目、茶末、结晶釉等等,其釉色具有厚重、浓艳、雄浑、变化莫测等特点,而在石湾陶塑创作中合理利用这些釉彩特点,那将锦上添花,魅力无穷。
3.1如何合理运用色彩语言搭配石湾釉彩
石湾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正确搭配色彩,并应用到陶塑创作上,是每一位从事石湾陶塑创作者的必修课,而每一位釉彩创作者离不开以下两条途径:(1)经过正规西方色彩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的学习创作经历);(2)长期从事釉彩创作试制工作或师徒传授),以上两种途径能使陶艺家合理掌握釉彩搭配使用。西方色彩理论所提到的固有色、复色、冷色、暖色、补色、渐变色理论,这些色彩语言如何运用到釉彩中去,这就是每位陶艺家需要磨炼的地方。如冷色调它能给人的视觉效果有:冷、缩小、宁静、空灵、悲伤、神秘、消沉等感觉。暖色调能产生:热、火、血腥、热闹、活泼、膨胀等视觉效果。补色关系是最强烈的冷暖色对比,渐变关系有着统一、和谐的色彩语言,作者可根据创作需要去运用这些色彩语言,做到熟练驾驭,随意赋彩。历史上石湾陶塑作品在釉彩使用上略显简单,多以单色釉为主(某些发生窑变而产生丰富色彩的个别案例除外)。清、民国等时期的作品多以单色的石榴红、蓝钧釉或开片釉等去表现,很少采用到上述的这些色彩方法。当代石湾陶艺大师梅文鼎、刘藕生在使用釉彩创作上大量吸收西方色彩语言,使其作品的特点鲜明,色彩丰富。如笔者于2006年创作的作品《秋韵2》(见图1),作品采用不同的冷、暖色调的釉彩并以石湾“石榴红”为主,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了一幅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风景画”。
3.2 石湾釉应做到随意赋彩
石湾釉应随意赋彩。石湾釉在陶塑创作中并非随心所欲,乱用一通,应做到随意赋彩。意,即中国画所指的意境、气氛,陶塑创作需意境、氛围,每件陶塑作品都有其特定创作下追求的意境。如:热闹、宁静、忧郁、开心、活泼、悲伤、深沉、飘逸等等。这些都需要创作者正确、合理运用釉彩方能营造出艺术意境。如钟馗像因其服饰与传统戏袍的关系,加上钟馗的性格特点,用鲜艳大红釉方更显其性格。欢喜佛像也可用红色调表现。文人雅士宜用清新、淡雅的釉彩,如水釉、开片釉、豆青釉、蓝钧等。如刘藕生的成名作《大江东去》,创作意境是东坡临风而立,对江赋词的情境,作品采用冷色调的蓝钧釉为主,再以不规则的乳绿釉点缀,烧成后釉彩随形流动,形成了飘逸、高峻的艺术气氛。如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造成张冠李戴的败笔。如塑造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他作为文人、儒士、军事家、政治家,鞠躬尽瘁,忧国忧民,衣袍色彩当然宜用冷、淡的釉彩。廖洪标大师在石湾釉色研究会上讲了关于自己创作陶塑作品诸葛亮的小故事,厂家为了追求市场效益,居然盲目将他的作品诸葛亮像施以红钧釉,令他唏嘘叹息,侧目无语。所以说彩随意生,釉彩使用要切合创作对象需要,方能做到“情投意合”。
3.3石湾釉应做到随形赋彩
形,也可谓造型,笔者将其广义到物,每一件物体都有其固有的型,固有的色彩。石湾陶塑创作时所使用的釉彩有时也可能随心所欲,但它的表现形式只应适用于不特定的表现对象,也就是说,不是特别强调其固有色的重要性。否则,则有违自然规律。例如“翠毛釉”更加适用于禽类、兽类等,“铁红天目釉”施于豹上更是恰如其份等。同时上釉时要考虑到作品的造型,造型的复杂、简单、高、矮、粗、细都要考虑创作需要而选择或复杂或简单的上釉方法。比如,人物陶塑,衣纹复杂,为表现衣纹之型,宜薄淡上釉,以简单釉彩为宜。如钟汝荣大师的作品《曹雪芹》,其造型高瘦,傲骨清风,衣纹结构明显。作者用清雅的透明釉去表现,服务于型。笔者于2006年创作的作品《盆满钵满》(见图2),作品以四条塘虱鱼作为创作主体,笔者尽可能采用较接近创作对象固有色的仿钧釉,烧成后具有光滑的特点,湿润效果达到型色统一效果,受到专家好评。所以说釉之创作要能做到型、色共融,和谐统一。
3.4石湾釉中特殊效果的应用
石湾釉的烧成效果从工艺上或一般传统审美学上,当然是以釉面光滑、光泽度高,颜色亮丽为标准。而石湾釉的烧成会因其烧成方法,窑炉、气氛或材料等原因,有时候出现某些弊病。如:起泡、火山口、缩釉、缺釉、针孔、发色不均匀等。但当你能将这些偶然的特殊效果、肌理运用到创作中,也能冲出一条“血路”而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如霍家荣大师的作品《花样年华》则是运用缩釉效果的成功例子。杨锐华大师作品《灵》,石头上那一片绿釉,正是曲型的“火山口”烧成缺陷。但在作品中却显得那么自然、质朴。笔者于2009年创作的作品《醉翁欧阳修》(图3)也是借用上述这一艺术效果。此效果在石湾釉上也称“桔皮釉”,由此也可看出石湾陶艺先人已领略到这些釉色的特殊效果美。美与丑,既对立,又共存于自然之中。在偶然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将丑变美,这也是现代陶艺家的使命。
3.5以釉作彩,另辟蹊径
石湾釉创作的技法多半是在创作对象上直(下转第63页)接用毛笔蘸釉料单遍或多遍涂抹,经过高温烧成后形成釉彩。但石湾釉在创作方法上还有另一种方法,可谓另辟蹊径,它同时也与前者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用釉作彩,就是采用各种石湾釉彩运用毛笔在陶塑上绘制各种图案,直接用釉彩以大写意的形式表现,此方法能使作品更具装饰性、形式性。如清代名家黄古珍已将此表现手法作为自己的艺术符号。当代陶艺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钟汝荣大师的作品《钟馗》、封伟民大师的作品《西关女系列》、笔者于2009年创作的作品《鸟语花香》系列(图4)便是运用了以大写意的笔法和意境,用石湾釉绘制的技法去表现,作品烧成后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石湾釉的表现形式,手法多样化,石湾釉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宝藏,正等待着当代陶艺家去发掘,只要我们兢兢业业,全身投入到石湾釉的探索中去,何愁石湾釉没有更加绚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