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秋生
100年以前的河北省武安市另有其名: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
100年以前的武安县有一个名震四方的人物,他叫房锦云,字尚纲,当地人无论老幼,按照传统称他为“房老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名言不虚,100年前的武安确是房锦云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时代。他做过太多的事情,对于一般人来讲,能做其中的一件两件,或许就足以青史留名了。但他就做了那么多,以至于翻开《武安县志》,这个地方许许多多的历史无法不提到他的名字。唯是时光无情,纷纷落地的尘埃和萋萋荒草已经差不多把他的鼎鼎大名掩埋在几片故纸当中了!
一
房锦云首先是个商人。让我记起房锦云房老尚这个名字的缘由,便是因为我对商史的涉猎。走进浩漫的中国商史,我欣喜地发现,武安商帮是明朝以来活跃在中国大地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群体,成功的商人不胜枚数,他们闪闪发光的名字像一条灿烂的星河,而房锦云,毫无疑问是这条星河中最为灿烂夺目的明星。
如果选择一件物品来代表传统的商业经济的话,我想或许该选择算盘,商铺里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应是商家耳中最美妙的音乐了。房家账房里噼噼啪啪作响的算盘乐章,并不是从房锦云自己开篇的。房家的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他的爷爷房孝忠一代乃至更远。从长倒短卖的小生意到在城市设店经营,是武安许多商人走过的崎岖道路,房家似乎也不例外。到房锦云的父辈房三成、房五成,老哥俩还是处在推车卖布的阶段,他们摇着拨浪鼓赶集上会,早出晚归赚得几个辛苦钱。后来他们攒够了本钱,在安阳城开起了一家布店,那爿称作“祥顺公”的鸡毛小店便成为一个转折点。鸡毛渐渐飞上天空,房家的生意不断扩展,河南的道口、怀庆、木栾店等地很快都竖起了“祥顺公”的招牌。
房锦云生于公元1862年。据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从他出生到19世纪末,是房家的商业铺展最快的时段。19世纪后期,古老的商业城市开封店铺林立,其间闻名远近的绸布店“四大德”(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无不是“祥顺公”的分号,其他经营绸缎、布匹、药材和山货的分号,遍布宝丰、郑州、周口及东垣等地。如今我们无法求证的是,这些店铺都有哪些出于房锦云之手刨。但几十年问他是房家数十家商号的掌门人、管理者,是腰缠万贯的房大东家,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房家的资本进入东北是房家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早在嘉庆年间,一个姓杨的武安人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创建了一家药店,名曰“顺发”,但杨老板的事业很不顺利,并未如愿发展起来,竟至难以为继濒临破产。房家果断出手,收购了这家奄奄一息的药店,将其更名为“德庆增”,随后房家商业便大举进军东北,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广建商号,一发而不可收。其效应,一是房家渐渐成为武安在关东各家药商的魁首;二是关东的药业成为房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房家收购“顺发”之时,或许房锦云还没有出生,所以这说不上是房老尚的功劳,但“德庆增”在东北的大肆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房老尚的魄力。精明强干的房锦云往来于武安与关外,在风尘仆仆中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就说那位于奉天(今沈阳)闹市区的“德庆元”吧,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它的门店便是一座三层楼房,不仅建筑物的高度鹤立鸡群,而且楼房内装有暖气,自备洗澡的盆塘。要记住:这是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其实力之雄厚还用质疑吗?
房锦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其成功之道若何?可惜的是我们很少见到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只能面对中国北方的版图,让目光沿着河南、江浙移動到东北三省,再移动到西安、银川等西北重镇,去列数他家开设在全国各地的商业门店,怀想他在遥遥商路上创造的辉煌,感慨他在市场上的呼风唤雨,却无法讲述一个艰苦创业的完整故事,遑论还原其具体细节。
当然,我们可以走进房家大院,凭借这片有形的建筑,去想象当年房氏家族的奢华和风光。伯延堪称千年古镇,明清民国留下的古宅大院至今鳞次栉比,什么“九门相照”,什么“珍珠倒卷帘”,许多好房子被人们啧啧赞叹翘指称奇。但首屈一指的还要说占地近百亩的房家大院,它仅仅现存院落就有30余座,大小房屋600余间,属于北方地区难得一见的大庄园。
建筑是一种符号,符号代表的是某种精神。游览房家大院,最为让我注目和难忘的是,房家大古道里两厢对应的座座宅院里,共有三处书房院,这些书房院的建筑多为歇山门楼、雕石门墩、黑漆大门,而且建筑做工考究,细腻。走进书房院,穿堂入室,可以看到当年房锦云手书的匾额:“图书”、“翰墨”,颜体大字遒劲有力。仿佛我们驻足细细谛听,还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之声。房家大院最最受人称道的建筑是那座“藏书楼”,据说藏书楼的墙壁和地面当年全部用丝绢裱糊,从一楼沿木质楼梯登临二楼,凭窗远眺,房家大院尽收眼底。从这些独特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出,房家虽然以经商起家,但十分重视诗书传家,子孙在这里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果然有许多成为国家和家族的栋梁之才。房锦云的儿子房德三从这里走出,先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又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曾担任北京文化大学校长。
二
房锦云在商路上筚路蓝缕,如果仅仅是为房家大院赚回数不清的真金白银,在伯延镇留下一座豪华的民居建筑,那么他便仅仅该由房家后代铭记并感恩。让武安人民传扬一时和牢牢记住房锦云这个名字的,是房锦云在经商致富与营造庄园的同时,为家乡这块土地所做的一切。
武安县地处千峰并峙的太行山区,散落在山谷里的许多村庄,土地缺少且十分瘠薄,加上龙王爷对这块土地的格外吝啬,田土里的收获十分有限,即便是丰年,人们也习惯了“糠菜半年粮”的日子,一旦遭遇天灾,便逃荒要饭流离失所。这也是武安历史上外出经商人数众多的重要原因。房锦云没有坐视乡亲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管不顾,他十分热心扶贫救弱,像一棵大树一样荫庇亲友邻里自不必说。光绪庚子年(1900年)武安发生大饥荒,流民遍地,房锦云打开自家的谷仓,向灾民舍粥放饭,活人无数。但个人之力量毕竟微薄,房锦云呼吁县令打开官仓放粮,终于帮助老百姓渡过了灾荒。房锦云以一介平民之身,却在思考防灾减灾的长久之计,提出“御灾之法,莫善于义仓”,自己掏银子在伯延镇建起了义仓,并带头向义仓捐献谷物,带动了许多开明人士捐粮。果然到1920年,整个黄河以北遭受大灾,“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武安全境概无收成,兼以连年荒歉,灾情尤重,草根木叶,亦至尽绝,哀鸿遍野,嗷嗷待哺”(1940年版《武安县志》)。房锦云倡议设立的义仓此时派上了用场,开仓向饥民发放食物,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义仓的粮食不足,他又变卖家财予以资助。《武安县志》以详细的笔墨记载了这两次重大的灾荒以及房锦云义薄云天的善举。
让人感到诧异的还有,房锦云本是一个卖布卖药的商人,却几度属意于现代农业、林业技术在家乡的实践和推广。早在清朝统治中国的光绪三十二年,一片维新风潮之中,武安知县钱祥保筹办农林会提倡林业,便想到了房锦云,钱知县督率全县绅富集资筹办农林会,“房锦云为南乡董事”,包括房锦云在内的五位董事共集股本三千余金。用这些钱,他们共在武安城乡栽植了数千株椿槐杨柳,可惜的是这些树木因管理不当而日渐损折,直至被人们“砍伐罄尽”,但现代林业的新生事物终于在武安大地上闪现曙光。进入民国后,房锦云又先后担任县农会会长、水利局长等职,在职期间发展农桑,广植树木,兴修水利,并且购买水地数百亩,建立农林试验场,栽植桑树、桃树等经济林木数万株,煞费苦心地进行试验推广。我们无法猜度,房锦云在家乡大地上栽树植绿的这些事情,有幾分属于个人爱好,有几分属于承担社会责任,抑或有几分属于时代的裹挟。他的“墓志铭”是把这一切看作主动之举的,说房锦云在经历了数次散财赈灾之后,苦苦思索“富民之道”,得出一个结论:“救荒古无善策。富民之道,则在以农为本,广植森林以辅之。”这表明,房锦云是把“富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当然,武安人民尤其不该忘记的事,还是房锦云在武安现代教育上的开山之举。或许是他真的认识到“非大兴教学,不足以端士习而育人才”吧,在清朝末年兴起的“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中,房锦云与徐文德、徐文熠共同创建的武安第一所私立小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开学,定名两等小学校,后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六年改为国民学校。此后,伯延小学便一直是房家精心经营的主要事业,房锦云1926年去世后,该校由房锦云的侄子房续元接办,添设高级班,更名为“私立尚德小学校”。二十年代,该校有教职员10人,学生分六级,共227名,均系单式编制,全年经费2840元,除由学田房租收入710元及学费1040元外,不敷之数,无论多寡,概由房家垫补。民国版《武安县志·教育志》记载道:该校“讲室校舍宏大整齐,操场尤其宽阔,运动器具无一不备,设备完善可为小学之冠。”再后来,房锦云之子房德三又辞去北京的大学校长职务,回乡亲任伯延小学校长,直至武安解放。房家创建的伯延小学,百余年来一直是武安教育的旗帜,一直是精英之才的摇篮,为伯延、为武安、为国家造就了无数的栋梁。为了这所小学,房氏父子40年里一共付出多少金钱和心血,有谁能够计算清楚呢?鼓山无言,洺水有情,只有它们能够见证房氏家族呕心沥血造福桑梓的无量功德!
房锦云另外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他两次向远在北京的大学捐款。一次是以巨金捐助民国大学,二次是当他得知中国大学因为资金匮乏建设停滞时,又一次慷慨解囊,捐建了第_宿舍,方便了学生住宿,从此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钦敬,以致将第一宿舍命名为“尚纲斋”,从而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房锦云乐于担当,走在时代前列,付出多,贡献大,以至于他不仅在民间盛名远播,从清朝到民国,也屡受官方的嘉奖。光绪三十年,清王朝对他奖二品封典,诰封通奉大夫。进入民国,大总统视他为民国的功臣,亲自匾旌其门(匾文由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并连续两次授予他嘉禾勋章,一次为三等,一次为二等。我没有去查证民国大总统的嘉禾勋章总共颁发过多少人多少枚,但我敢于断定,像房锦云这样连续获奖的人一定是凤毛麟角!
商人理应以精于谋利锱铢必较闻名,但房锦云的骨子里似乎装满了儒家的道德学问,在私德上也差不多是个完美无缺的人,正像他房家古道门楣上的题字:止于至善。
房锦云童年丧母,但像对待生母一样侍奉其继母。他的弟弟去世后,他善待其弟的两个儿子,比对待自己的骨肉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让自己的亲生子女嫉妒和不满。在他的家族中,他像一把无形的大伞为大家遮风挡雨,他设立义田义学,以帮助族中的困难子弟,对于其中婚丧嫁娶有困难的人,他及时予以接济,依靠他接济的人,每年都有数十百人。
民国版《武安县志·人物传》对房锦云的评价是:性诚实,忠厚和蔼,好善乐施。如果不是我们一一了解了房锦云做过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相信这不是溢美之言;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我们预先知道了房锦云是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我们怎么敢把这当成是对一位商人的评价。中国古来有一句流传极广的老话叫“无商不奸”,这句总结了无数社会经验的哲语,到房锦云这里怎么就对不上号了呢?
房锦云的所作所为足以流芳百世,也足以让如今的许多人汗颜!谁说商人就一定要唯利是图?谁说经商的准则就是利润最大化?谁说富人就会为富不仁?找不到答案和楷模,就去看看100年前的房锦云吧!如何做商人,如何做富人,从房锦云那里都能得到启迪。
房家的辉煌止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土地改革。房锦云唯一的儿子房德三死于其时,死因至今不明。他们的后代至今还在为恢复房德三的清白而奔走。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去辨别政治风云的是是非非。我只想提醒现在的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不要忘记为我们的民族和民众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包括100年前的房锦云,以及他的儿子房德三……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