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万峰 李曼
摘要:科研工作者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研究成果的层次。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检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开始,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环节。本文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异同,提出科研素质培养要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并对学科和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研素质;毕业设计;中日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54-02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力争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1]。在当前我国力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和日本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异同,提出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并对我国本科毕业课程设计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一、中日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异同
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安排的一次系统、全面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学生从学习到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渡,是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初期阶段。毕业设计按流程可以分为选题、指导、考核答辩等几个阶段。以下就中日两国本科毕业设计在不同阶段上的异同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中所占比重
本科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其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可见一斑。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电子专业为例,本科四年需要修满约206个学分,其中,毕业设计占18学分,约占总学分的8.7%[2]。日本以名古屋大学的工学部为例,本科四年需要修满129—136个学分,其中,毕业设计是5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8%[3]。在课程持续时间方面,国内的毕业设计占一个学期,即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从3月份开始到当年7月份结束。日本本科生毕业设计占两个学期,即第四学年的上下两个学期,从4月份开始到第二年4月份结束。
从学分分配上看,我国毕业设计占总学分的8.7%,是日本的两倍之多。从毕业设计持续时间来看,我国毕业设计时间是一个学期(约半年),而日本的毕业设计时间是两个学期(约1年)。对比可知,我国本科毕业设计学分数多,但是给予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四学生大量的精力要花费在找工作或研究生面试等方面,实际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更短。如果要完成同样的科研任务,我国学生的学习强度是日本学生的几倍。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我国和日本的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的选题流程一般是由教师把研究题目上报学校,学校审核通过后,把题目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从题目列表中选择自己的课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再次统筹分配学生题目。在日本,毕业设计的选题流程一般是学生选择实验室,然后学生和教授共同商定科研题目。
国内毕业设计要求一人一题,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能够达到对学生能力进行锻炼的目的。但是国内在读本科生人数多,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这就会导致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完全基于实验室的在研项目。
日本高校各个研究室都把每年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每年的新学期开始(4月份初),各个实验室会印发海报、宣传板等对研究室进行宣传。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该系的所有研究室,介绍研究室课题和方向,并分发研究室的宣传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研究室和这些研究室的教授或学长作进一步交谈。最终,当学生根据兴趣选定某个实验室之后,教授和学生会商定研究题目,并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
(三)毕业设计的指导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方面,中日两国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实际上,指导的过程和内容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指导教师在布置完科研任务后,会给学生一个进度计划,并会定期和学生进行研讨,虽然能在宏观上把握学生的题目,但是在微观层面对学生的进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不精确。为定时完成指导教师规定的进度,学生会通过他们认为更简单的方式,比如抄袭等来应付教师的进度检查。这就完全违背毕业设计的初衷,不仅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锻炼,更糟的是,在起步阶段就错误理解科研的内涵和方法。这些错误会对以后的科研带来心理暗示和影响。
在日本,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方向,课题是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大项目的一部分。这样,一方面学生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教师对课题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教师指导的学生数目相对于国内要少,指导教师有机会亲自带学生进行实验。在研讨会的时候,不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科研进度的验收,而是更侧重于对前一段工作的总结和下一步方案的制订。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够在一年时间内充分接触科研。即使一年内没有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也会对科研的内涵有所了解,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
素质是一种人格特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具有较为稳定的属性,会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从科研工作人员从事科研的前期就开始培养其科研素质尤为重要,必须在前期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科研的规律,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行为,科研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观活动。毕业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以实践者,即学生为核心更符合客观规律。科研工作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其性质决定学生会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这时,如果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生,必然能够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反之,如果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就会通过其他不正当途径来暂时掩盖问题。端正学生的科研价值导向是一个比取得短期科研成果更为长远和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要给学生灌输这些行为规范,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内涵和规律,而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应该更加注重科研的过程。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核心。指导教师要完成从一个监督者到辅助者的转变,帮助学生提高其科研素质。
三、对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建议
首先,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不应只体现在文件上。文件上规定的重要性,教师能够领会,但是学生理解得不深刻。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这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来。
其次,为了让学生对科研内涵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有可能,尽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既有延续性和继承性,又有独特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毕业设计规定持续一个学期,实际课时安排也就18周左右,去除最后两周用来答辩,再排除找工作、考研面试等客观问题,留给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很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课题背景调研、课题研究,并且还要有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学生是有很大难度的。可以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时,鼓励或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参观或接触各个实验室,如果学生对某个实验室感兴趣,可以跟教师共同讨论,并商定毕业设计课题的方向,然后上报学校。这样,在大四上半学期时,学生就可以对科研背景有所了解。在第二学期时,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因为课题是根据学生兴趣选定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得到保证。让学生大四上半学期接触毕业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可以把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的能力,作为将来找工作的资本。这样,学生也会真正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中去,而不是采取应付的态度。
最后,可以适当放宽毕业选题对“一人一题、每年不得重复”的要求。即使能做到本校学生一人一题,学生还是会从网上找到类似题目。考虑到我国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相似,但是完成课题时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同中求异的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讨论,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科研工作的内涵。评价毕业设计时,应该更加注重科研思路和科研过程,这些才是科研素质的沉淀。即使毕业设计时没有取得成果,只要这些知识沉淀存在,也一定会在将来有所收获。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改进,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1-04-25.
[2]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西安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本科)[EB/0L].http://219.244.50.
244:8008/ReadNews.asp?NewsID=408.2008-07-11.
[3]日本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紹介:四年一貫教
育の実施[EB/0L].http://www.engg.nagoya-u.ac.jp/
school/fouryears.html.200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