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探析

2012-04-29 17:13:13颜志强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中国

颜志强

摘要: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面对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中国势必要制定海外能源战略,以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获得。那么,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资源的国际合作,加强石油运输的安全等措施,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和平发展战略不受影响。

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海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86-6269(2012)05-0085-04

一、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的主要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还是石油和天然气,油气成为了国家利益的主要标志和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稳定的石油供应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来源。中国能源安全除了国内发展的自身因素外,海外的因素也非常关键。自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10年我国原油加成品油净进口量为2.49亿吨,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5.6%,而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6%[1]。为了保证中国能源安全,中国势必要制定海外能源安全的战略来保证国外能源的安全输入,那么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保证能源进口价格的合理

要保证能源价格的合理,就必须参与国际能源价格的定价。这就需要中国能够参与到国际能源署或者国际石油期货市场。1996年10月,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罗伯特·普里德尔(Robert Priddle)访华,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能源领域里进行合作的政策性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加强双方在能源节约与效率、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行业的外围投资和贸易、能源供应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现在中国还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一旦中国加入进去,国际能源署将在加强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应对突发性的能源危机、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以及逐步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无端猜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是由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的,油价过高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很大,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加勒比海、新加坡、美国5个市场;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及最近两年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期货市场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决定国际石油价格除了市场上即时的供需关系,更重要的是伦敦与纽约两大市场上的石油交易情况。

目前中国是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次贷危机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波动。亚洲各国在购买中东石油时恶性竞争,出现“亚洲溢价”,使得亚洲国家为此每年要多支付100亿美元左右。近年来,中国每年有3亿吨左右的原油消费,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和石油消耗大国之一。在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耗成本增加,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规避风险,中国必须参与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当中来,加强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

(二)要保证海外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

1.要加大从老牌石油出口国或地区的能源进口

从原油进口地区看,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仍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其进口量达6073万吨(不包括北非阿拉伯产油国),比上年增长1.5%,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1.8%。其次是非洲地区原油进口量为4351万吨,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0%,与上年基本持平。来自前苏联地区的原油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量为1865万吨,比上年增长32.6%;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2.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

从图一可知,2011年我国十大原油进口国主要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阿曼、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和科威特10国。各国总量之和达到了2万多吨,除了安哥拉和科威特同比增幅降低之外,其他各国同比增幅相当大。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原油进口国仍相对集中,主要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格局基本未变。可见,紧紧把握储量和出口产量最丰富的地区和国家,依然是我国原油进口的首要策略。

2.加强与新兴石油大国的合作

要保证能源来源多元化,就必须加强与其它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合作,尤其是那些新兴的石油大国或地区,加大投资与其进行合作勘探和开发。如非洲的苏丹和安哥拉,这些都是被发现有丰富石油的国家,而这些国家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问题国家”,得不到西方的援助,中国要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开发。比如,中石油去苏丹投资担了很大风险,但去了以后非常成功,一两年就把投资全部收回。经过10多年努力,中石油在苏丹建成了每年生产数千万吨的油田,建造了一个每年炼油500万吨的炼油厂,修建了30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帮苏丹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石油工业体系。中国石油进口也增加了来源地,双方合作日益增强。

3.加强周边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与开发

中亚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我国跟哈萨克斯坦合作的输油管道非常成功,2006年已经开始运输油了。俄罗斯西伯利亚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中俄是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已经从西伯利亚开始修建输油管道到中国,今后将会加大对中国的输油量。

除了陆地上的合作外,中国目前在周边海域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如南海地区,现在发现了石油储量有70亿桶,但据预测,仅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石油远景储量就可达到1050亿桶,整个南中国海则可达到2310亿桶。而且,南中国海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乐观估计,该海域天然气远景储量超过了2000万亿立方英尺(Tcf),仅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天然气远景储量就可能达到1575亿桶油当量。

(三)要保证能源运输的安全

除了能源消费安全和供应安全之外,中国还面临着能源运输安全问题。要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不仅要买得起能源,还要运得回能源。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的错位现象决定了能源运输的必要性。运输乃是能源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勿庸置疑的是,能源运输主要依赖于海运通道的畅通和海运能力的充足。越来越多的石油进口决定中国必须考虑石油运输问题。相应地,中国石油运输安全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运输线路安全,二是运输能力安全。前者决定中国是否能够确保运输通道的安全,后者决定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所需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

从中国石油进口情况来看,除极小部分从前苏联进口采用铁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占全部石油进口的93%)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虽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但全球人员、资本和信息流动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流动基础之上的。世界石油的流动尤其依赖于海洋这个天然通道。据统计,2000年,世界海上运输的原油总计为17.628亿吨,占总货运量的30%,通过海上运输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50%左右,仅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量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海上能源运输乃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战略问题之一。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大,石油进口对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要确保石油运输安全,不仅需要安全的国际环境,而且需要中国发展必要的海上护航能力。

二、海外能源安全战略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可能引起能源地缘政治冲突

从地缘区域来看,中国与亚太邻国在能源需求上为竞争关系。亚太地区石油需求旺盛但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对世界油气市场供应量和价格波动极为敏感,造成亚太各国对能源产地竞争日益加剧。200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未来世界6大石油消费国中的4个将在亚太地区,它们是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其中日韩两国的石油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而且是世界第一、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能源需求的增加,由此引起日本对东亚能源的高度关注,增添日本能源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日本呼吁高度警惕由中国引发的“能源危机”,在与中国的能源竞争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阵势。它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交替使用首脑外交、金钱外交、民间外交等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精心构筑能源供应网络。

南中国海是东南亚内部最容易因油气资源发生争端的海域。该海域牵涉的周边国家或经济体众多,包括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和泰国等。南中国海的油气之争是“南海问题”的一部分,与领土、主权之争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南中国海在海洋运输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使得油气之争的性质更为复杂。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紧紧盯住南中国海的油气资源,往往不顾其他国家的抗议而先行开发,“油气之争”也就可能成为“南海问题”的引爆点。最近黄岩岛对峙事件,恶化了中、菲两国之间的关系,激化了两国的矛盾。越南等国也趁机在南海搅局,抢占岛屿与资源。美国外交政策重心向亚太转移,也插手到南海问题当中来,使得南海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化。

东海油气之争,直接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四个经济体,即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之间展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由于油气资源极度贫乏,极为看重该海域资源,因此,争端解决起来颇有难度。东海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对美国和俄罗斯有重大意义,美俄牵涉其中,更加剧了该问题的复杂性。与南中国海类似,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日趋激烈,争端日益突出,日本指责中国拟开发的“春晓”天然气会“吸走”日方的天然气,双方都采取一系列的对抗措施,冲突时有加剧[4]。最近因为钓鱼岛事件,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在全球能源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可能使中美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例如,在波斯湾,随着中国加强与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中国已经成为试图对该地区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竞争者。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平台,中国扩展了与中亚——里海地区各国的能源合作关系。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印尼和澳大利亚等的能源合作也日益加强。在美洲,中国加强了与加拿大和委内瑞拉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而就这两个国家的能源政治而言,美国传统上一直是支配性的外部力量。除了这些地区之外,中国还加强了与非洲各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这些地区,中国与美国可能会发生直接的竞争。

(二)先进入石油富聚区的大国对中国的影响

能源重商主义论认为,无论是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安全领域,中国的能源外交都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益构成了威胁。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与沙特之间的金融合作可能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影响。最近几年有大量的迹象表明,中国和沙特由于担忧美元贬值给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都在力图减少以美元为主导的资产。中国和沙特之间的合作可能为欧佩克国家决定接受以多种货币而不仅仅是以美元来支付石油铺平道路,这一发展可能对石油美元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领导地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5]。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与一些被西方视为“贱民”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被认为对西方的民主人权观以及核不扩散机制构成了挑战。例如,中国石油公司仍然在苏丹从事能源生产活动,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西方国家对苏丹进行制裁的努力;中国与安哥拉的能源关系则是助长了安哥拉政府内的腐败行为;中国与伊朗能源关系的发展也使美国对伊朗发展核武器计划实施制裁的努力遭到削弱[5]196。

再次,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国与一些政治上敏感的资源国家发展双边能源关系,依赖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因而在武器出售问题上向这些国家妥协,被西方国家指责不利于能源资源国家或地区的稳定。美国赖斯大学的能源问题专家埃米·贾菲(Amy Jaffe) 提出,中国的双边石油外交可能影响多边国际行动解决冲突的效率,或者阻碍西方防止敏感军事技术和常规军备在冲突不断的产油地区扩散的努力[6]。

另一方面,西方学者或者国外政要对中国有如此的担心和排斥,也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海外寻求石油资源的工作力度。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富聚区基本被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占据开发主导权,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要想获得石油的开采和进口就必须与大国进行能源资源的分流。如果中国的进入方式对先进入大国的资源利益造成较为明显的分流,这些国家必将感受到严重威胁,从而强烈抵制中国的进入,中国可能会因此卷入与先进入大国的石油冲突,危害中国的石油安全乃至国家安全[7]。

(三)军备竞赛的影响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绝大部分石油都是通过油轮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运到国内市场,而这条海洋通道不仅被美国海军舰队控制,而且还面临着海盗及恐怖分子袭击的潜在危险。索马里海盗已经多次抢劫了多国的油船和商船,中国也不能幸免。因此,为了保护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以及本国商船的利益,中国派出了军舰为商船护航。中国正在积极发展远洋海军,“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下水试航,已经引起很多国家的猜疑。尤其是南海地区的各国,大量增加军备,试图联手对抗中国,甚至把美国也拉进来。这无疑对美国的亚洲政策和东亚地区安全构成挑战,违背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

三、落实海外战略,确保能源安全的应对之路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定价机制,发展期货交易所。近日媒体报道,重启原油期货的方案已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证监会期货部等共同起草并修订,其原则性框架包括美元计价、基准油、离岸交易、保税区交割四大方面。

第二,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健全能源安全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储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在东部沿海城市建立了四个石油储备基地,并且今后还将建设一批石油储备基地,以抵御经济与国家安全受到外部石油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的国际合作,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误解,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在目前复杂的国际能源供应形势下,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需要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加强能源的国家合作。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加大,更要加强与各国的国际合作。目前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其他大国以及一些产油国都有相当程度的合作,地区合作机制有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10+3”东亚合作区域机制都是很成功的合作例子。中国今后还将与国际社会展开创造更多合作机制,保证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

第四,加强石油运输的安全保障。中国目前进口的石油主要是从海上运输,这其中大部分又是通过西亚海湾地区,途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这些地区又是不安全的地方。这给中国石油运输以及海外运输增加了困难。中国政府应联合国的要求开始派海军到索马里海域进行打击海盗保护本国商船。这对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在保护海上运输还很不够,今后应加大对海上运输安全的保护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高层批示研究能源安全问题.[EB/OL].(2012-02-10).http://www.ahradio.com.cn/news/system/2012/02/10/ 002057824.shtml.

[2] 钱学文.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J].国际观察, 2008,(1):49-54.

[3] 2011年全年我国原油进口情况分析[EB/OL].[2012-04-05]. http://zx.qqfx.com. cn/news/86564.html.

[4]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J].当代亚太,2005, (7):4-17.

[5] Flynt Leverett and Jefferey Bader. Managing China-U.S. Energy Competition in the Middle East,[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9,No.1,Winter 2005-2006:197.

[6] Amy Myers Jaffe and Steven W. Lewis.“Beijing's Oil Diplomacy”[J].Survival, Vol. 44, No. 1, Spring2002:116.

[7] 王海滨.后进入国家如何进入石油富聚区[J].国际政治科学,2008,(2):38-54.

责任编辑:周巧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中国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4:07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1:15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国家能源局:保障能源安全 强化能耗控制硬约束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
环球时报(2012-05-28)2012-05-28 08: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