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协商精神研究

2012-04-29 17:13:13李祥营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李祥营

摘要:民主协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立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深厚历史渊源。民主协商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基本内涵,对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民主协商精神;历史源流;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5-0081-04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立了以政治变革为根本宗旨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孕育了以团结合作为基本特征的民主协商精神。民主协商精神体现出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并从人民政协拓展到国家、社会和市场各领域,形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潮流的思想文化成果。

一、民主协商精神的历史源流

民主协商精神产生并发展成为制度化的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深厚渊源与近代以来原初形态协商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与近现代民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民主协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民主过程在文化形态领域的创举。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蕴含了民主协商精神的基本特质,造就了中国特色民主协商精神的最初渊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主要载体,孕育了民主协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制度形态。民主协商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先秦时期和合文化产生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合文化突出强调不同性质的要素之间的冲突、融合并不断发展,形成差异、斗争与共生的结合体。而不同朝代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都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蕴含着文化进步和制度变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和合文化在社会阶级领域的突出表现。民主协商精神渊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朝议制度、谏议制度和庶民议政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组织机构和民主形式。秦朝开始设立的朝议制度,由皇帝或大臣主持会议,对有争议的问题当庭辩论并形成结果,奏请皇帝做出裁决。朝议制度通过大臣们的讨论、商议,对不同意见进行公开论证,经过妥协后形成决议供皇帝决策参考。谏议制度为监督王权而设置,谏官或言事官承担着法定的对政治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义务,具有崇高的道德权威,对封建专制政策的制定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和完善。庶民议政是封建统治下民众所享有的对统治者的议论和批评的权利。封建统治者通过民众反映的意见,了解民心民意,形成沟通不同阶级之间的重要媒介,弥合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隔阂与疏离。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为民主协商精神的产生提供了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而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各具先进性的阶级阶层之间的协商合作,则构成了民主协商精神的直接源头。近代中国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中,民主协商精神作为一种原初形态自始至终都蕴含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就有过多次讨论两派合作的会晤商谈。孙中山也努力争取与康有为的合作,表示愿意为共同路线上的联合行动作出安排。维新派与革命派爆发的大论战,是双方批判性协商的突出表现,而辛亥革命则使妥协性协商不断增强。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理论与实践上妥协性协商的产物。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遭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激烈批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和对民主党派的协商合作,使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民主协商既具有批判性又有妥协性。抗日战争初期,具有咨询性协商特点的国民参政会成为各阶级、各党派参与而由国民党控制的发表政见的组织,是后来政治协商会议的萌芽。在国共和谈基础上形成的旧政协,进一步扩大了阶级基础,成为党派之间进行协商合作的新开端,是原初形态民主协商精神的最高组织形式,具有批判性、妥协性和决策性的多重特征。

新中国的成立使协商合作在国家政权和人民政协领域普遍性地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起来,而民主协商精神直接体现在各先进阶级之间的统一战线之中,成为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初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从而使协商合作成为各级人民政权建立和运行的根本要求。人民政协的正式确立使民主协商精神获得重要的制度载体,民主协商成为始终贯穿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原则。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协商精神继续在国家机关中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在人民政协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民主协商精神还从国家政权和人民政协领域拓展到社会其他领域,包括政党关系、统一战线、民族关系等各方面,成为普遍性的工作方法和精神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协商精神在国际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继续向国家与社会以及市场领域延伸。民主协商精神贯穿于统一战线领域、多党合作领域与更广泛的协商民主领域。民主协商精神的发展还表现在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发展到社会协商,包括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协商对话,基层领域的民主恳谈会,区域性公共事务的民众参与商谈等。民主协商精神还延伸到市场经济领域,形成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促进企业资产所有者、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均衡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性的民主协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民主协商精神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国际大背景,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相处与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了中国特有的精神力量与理论资源。

民主协商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制度内涵,展示出近代以来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合作追求民主的实践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团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推进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创举,顺应了民主协商思潮在世界兴起的大趋势,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文化形态与精神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民主协商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主协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先进阶级阶层创立的思想文化成果,汲取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精华,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进程紧密相连,不断融合世界民主协商思潮的进步思想,从而形成与革命斗争精神相辅相成的基本内涵。

(一)民主协商精神的主体。民主协商精神具有普遍性的主体范围。在人民政协范围内,政协委员作为民主协商的主体,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或意见、政协章程、各政党章程及团体活动规则,在制度范围内行使权利,具有制度性的主体特征。在国家机关领域,协商合作作为重大决策前的重要步骤,是对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各机关单位、相关领导人作为主体进行的商谈,是法律法规确定的民主要求,是实现民主协商精神的法律责任主体。在市场经济领域,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的重要方法,用人单位和本单位职工分别作为责任主体和权利主体而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在社会公共领域,特定范围内的公民围绕具体的公共事件而开展的协商,是自愿选择的结果,是民主协商精神的自由主体。民主协商精神的主体既有广泛性的特征,又有区别性和层次性。从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到单位领导和公民个人,从制度主体到责任主体和自由主体,民主协商精神在不同层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民主协商精神的前提。民主协商精神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平等、公开、理性构成了民主协商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参与协商的主体在协商活动过程中地位平等,无论是作为执政党、领导干部、企业法人,都没有运用政治纪律、行政强制和个人权威的权力。各方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遵守程序形成的决议,对参与主体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民主协商不仅在规则、过程、结果等方面是公开的,而且在协商主题的信息方面也是透明的。对协商主题信息的充分了解,为各方达成协议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使商谈建立在对现实的科学分析之上有了可能,避免了因信息不均导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在协商过程中,参与的各方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充分把握和规则的一致认同,经过论证分析和相互沟通而获得决议,是理性的协商过程。民主协商精神的理性,要求围绕权利和利益的主体诉求,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权衡分析各方的现实情况和主观意愿,做出使协商主体各方都能接受的决议。

(三)民主协商精神的形式。民主协商精神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在平等、公开、理性的前提下的协商讨论。各协商主体之间通过对事实与意愿的语言表述,围绕主题进行沟通、辩论或批判,最终达成妥协,形成实质性或程序性的一致意见。民主协商精神协商讨论的表现形式,对于排除冲突性的暴力活动、街头抗争以及强制性的命令具有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中,协商讨论分别在制度、权利和作风等不同的民主层面上有具体的表现。在制度层面,协商讨论以人民政协作为运行载体,通过政协各层次的会议和日常工作,以政治协商作为基本职能,以大会发言和对提案的协商处理来体现民主协商精神。在权利层面,民主协商作为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对公共事务、劳动合同和国家政策方针享有发表建议和提出批评的自由,对关系自身的直接利益诉求的意见享有依法表达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而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制约。在作风层面,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要求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经过集体协商讨论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或执行。

(四)民主协商精神的原则。民主协商精神坚持增进共识的原则。民主协商精神的增进共识原则,是对选举民主的多数决定原则的重要补充。多数决定原则在提高民主效率、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又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和损害少数群体的可能,而投票群体的所有诉求也无法表达出共同意愿,从而使决议无法真正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民主协商精神所坚持的增进共识原则,既坚持了多数人的立场,同时兼顾了少数人的利益,避免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剥夺,以最大的可能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在参与协商的主体之中,各方立场、意愿和诉求各不一致,如何达成全体一致的决议,是贯彻民主协商精神的重要挑战。在信息公开、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民主协商使各方的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并通过讨论使各参与协商的主体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尊重共同利益,从而使自身的意愿和诉求得以调整,使整体意愿转变为共同意愿,最后形成共识达成协议。各方主体意愿和诉求的调整,是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谋求共同利益的结果,摆脱了强制、欺诈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

(五)民主协商精神的目标。民主协商精神突出体现的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诉求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从而在实质上或程序上形成共识,达到团结合作的目标。参与协商的各方主体,在相互商谈中调整意愿与诉求,不断增进共识,最终达成一致。协商主体之间的商谈不仅仅表现在对商谈主题的一致认同,也是对相互关系的认同,使各方在社会中共存共融,避免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断裂,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参与协商的各方主体在实质上或程序上形成认同,团结合作的实现才有可能。从实质性的角度看,任何主题的协商都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兼顾各方,使参与主体各得其所。从程序性的角度看,参与协商的主体自觉遵守法定或约定的程序,即使在立场不一致、意愿与诉求相背离的情境下,始终坚持协商合作的程序,在商谈沟通中,相互妥协以求达成一致的协议。民主协商精神以团结合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社会关系相互遵守的理念和方法。它更重于程序性而对实质性的主题有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以应对复杂的立场、利益与意愿,从而更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三、民主协商精神的现实意义

民主协商精神源自于近现代以来中国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在人民政协领域走向成熟并形成制度化的运作,并逐步拓展到国家和社会以及市场领域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精神与民主协商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形态。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革命斗争成为主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各阶级阶层的协商合作成为主旋律。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革命与协商相结合的精神特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执政理念和精神文化条件。

民主协商精神以倡导团结合作为指向,取代了武装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而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主流价值。民主协商精神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团结中体现巨大的包容性、广泛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又坚持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旋律,以主旋律引导多样化思潮,推动思想文化建设沿着开阔开放而又方向正确的道路前进。

建立以民主协商精神为核心价值的协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协商文化是民主协商精神在社会各领域的现实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推动力。民主协商精神重点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在工作关系中注入个人情感和友谊,把传统习俗与文化艺术融会在工作之中,超越了科层体制的消极层面而营造平等和谐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氛围。协商文化深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成为弥合各方面利益诉求和思想差异的精神纽带,引导人民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在民主政治领域,民主协商精神广泛深入到国家政权、政党政治与人民政协各领域,超越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协商民主遵照民主协商精神,通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民主协商精神在政党关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调整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彼此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斗争,以长期的合作代替政党轮替,以相互监督代替彼此攻击,避免了政党相互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更替频繁带来的政治内耗,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政协是民主协商精神在民主政治领域的组织载体,是民主协商精神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的集中体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协商机构,政治协商是民主协商精神的直接体现。在人民政协领域,政治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和首要职能,是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参与人民政协的各协商主体通过政治协商参与民主决策,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在社会建设领域,民主协商精神以社会协商、公共协商等多种形式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协商精神表现在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社会协商,主要通过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平等商议,以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社会利益和矛盾,深化党、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民主协商精神在公共机构与民众关系和利益协调方面,不断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恳谈会、听证会、议事会等民主形式,增强了社会协商的民主氛围。

民主协商精神表现在公民以及社会团体之间公共事务的社会协商,是伴随公民社会兴起的社会民主的重要内容。公民或社会团体之间围绕着具体的利益诉求,根据约定的规则程序来商讨问题、达成协议,充分行使自治自主的社会权利。民主协商精神还深入到基层群众自治之中,使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推进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活动中,起到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以充分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

社会和谐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奋斗目标,也是共同协商的必然结果。社会各界在各层面的沟通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人自身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使全体公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民主协商作为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和重要途径,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在经济发展领域,民主协商精神为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思想理论根基。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无法完全通过市场规则来调节,而宏观调控和行政命令也都难免有其局限性。民主协商精神在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上表现为区域协商。通过区域协商,各地区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地区在支付转移、项目布局、资源分配、生态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协调利益的不平衡,能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是民主协商精神深入经济关系领域的制度形式。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使广大劳动者共同享有企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和促进整个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并在相互帮助中形成共识,增进对发展目标和过程的普遍认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需要广大阶层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共同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民主协商精神在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上的作用,还表现在把道义道德等精神力量灌注到市场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摆脱丛林法则式的不健康发展。

(五)在民族关系领域,民主协商精神对于维护各民族权益、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独特作用。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调整民族关系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就通过协商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作为统一战线核心原则的民主协商,是表达少数群体利益诉求的一种特殊的重要民主形式,是保证国家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和谐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政党之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谈判,是民主协商精神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重要体现。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通过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开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新局面。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广大海内外同胞的团结和努力,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根源。中国数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近代百余年的革命文化与协商文化,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运用统一战线和民主协商作为最广泛地团结海内外热爱祖国的最广大力量的重要途径,必然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巨大的力量。

(六)在国际关系领域,民主协商精神符合联合国规定的国家交往原则,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规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体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重要贡献国家的权利与责任。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与民主协商精神的全体一致原则具有共同的决议规范,体现了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共识性原则的相融性与一致性。

世界的多极化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人类仍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各种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需要运用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民主协商精神与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以及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举措,具有一脉相通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着民主协商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林华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3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 16:54:22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6:09:19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1:41:32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44:26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14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