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和谐民族观的理论渊源

2012-04-29 00:44:03高媛媛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华夷共和

高媛媛

摘要:和谐民族观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首先是古代中国儒家的“和夷”观;其次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五族共和”思想;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关键词:和谐民族观;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5-0039-03

自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和谐”概念放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中进行论述后,随之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等党的会议和相关文献中都对此作了进一步强调。当前,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和谐民族观指导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普遍共识。

从哲学范畴角度来讲,和谐就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民族观即和谐民族观念、和谐民族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观点的统称,其中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三个离不开”观念的树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氛围的营造和条件创设等内容。总之,和谐民族观谋求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合作,以期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民族观的形成,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适时反应,更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

一、古代中国儒家的“和夷”观

“夷”是相对于“华”、“夏”亦或“华夏”而提出来的。集中在中原一带的一般称为“华”、“夏”、“华夏”或“中国”,而将其东、西、南、北外围各族称为夷、戎、蛮、狄,或泛称为“夷狄”。正是基于上述华夷之分,古代大致形成两种华夷观念:一是“夷夏有别”观念,即“内华夏而外夷狄”、“夫戎、狄,冒没轻俊。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尊王攘夷”;二是“华夷一体”观念,即“华夷一统”、“华夷一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这两种民族观念兼而有之。但受当时民族状况和儒家“仁爱”、“和合”思想的影响,“华夷一体”更确切地说是“和夷”观是儒家的主导民族观。

春秋战国是民族大对流、大融合时期。周边各族大量进入中原,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争,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1]。因此,所谓的按地域划分民族事实上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各民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基于此,如果强行排斥夷狄,强化夷夏之别,不利于整个中原大地的稳定。上述一般划分“华夷”的标准是以地理位置或血缘为标准,但儒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标准,即以文化特征为标准:行周礼者为诸夏,不行周礼者为夷狄。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血缘、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消除了华夷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夷狄各异族只要学习和接受周礼,即被认可为主体民族,这有助于华夷民族融合。

更为重要的是,儒家力主“仁爱”、“和合”,这些在民族问题上也同样适用。“仁爱”即“与人为善,施人于爱”。“人”泛指“一切人”,夷狄自然包括其中。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二十九》中对儒家的这种“仁爱”做了进一步阐述:“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为仁?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亡者爱及独身”。“爱及四夷”自然有助于华夏族和各异族的和睦共处。“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和于百姓也”。其中“和”即“和谐、和睦”,“和合”即“和睦共和、相互调和”。孔子有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曰:“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撅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无论“天下共和”、“四海之内若一家”,还是“九族既睦”,都是对“和夷”民族观的重要表述。

虽如前所言,儒家有两种民族观,但作为儒家主导的“和夷”民族观对于历代王侯处理民族问题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仅就汉武帝时期而言,其所推行的“德泽四夷”、“优抚四夷”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和睦相处产生了积极作用,更为其实现大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和夷”民族观减少了各民族之间的仇杀征战,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有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但受时代所局限,儒家“和夷”民族观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儒家提出“和夷”民族观,有不平等色彩,即华夏优越论,或言用夏变夷。具体而言就是强调华夏文化的优越、华夏民族的正统,要求用华夏的礼仪文德来教化各异族,进而把他们纳入华夏成员中。坚决反对华夏变为夷,认为“变为夷”是违背常理的做法。儒家这种用夏变夷的思想,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五族共和”思想

综观学界就“五族共和”的研究发现,相关学者在“五族共和”与孙中山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五族共和”是由孙中山提出来的,因此直接视为“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而有人认为孙中山并未主张过“五族共和”,因为孙中山从来没有就五族共和问题明确表过态;当然也有持中间态度的,认为“五族共和”不是孙中山首先提出来的,但它作为中华民国的建国纲领,中国“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在孙中山的主持下确定和由他宣布的[2]。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有资料显示,第一次正式提出“五族共和”是在辛亥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商议成立军政府,提出并议决有关事项十四款,其中前四项是:“一、以谘议局为军政府。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三、改政体为五族共和。四、规定国旗为五色,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3]。“五族共和”在此既被用来定义政体形式:共和政体,也包含民族统一、和谐相处之意。但事实上,湖北军政府并没有真正实行和宣传这一思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4]“五族共和”思想以纲领形式得到明确强调,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当时临时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正是基于新政府明确宣称“五族共和”,谋求民族团结、统一,当时即将退位的清朝满族统治者、篡权的袁世凯、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甚至包括其后的蒋介石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发展了“五族共和”思想。1929年在致函达赖十三世及噶伦时,蒋介石一再提到“西藏为我中华民族之一”,表示希望“藏民咸知五族共和之真谛”,以达“五族振兴”之目的[5]。?

“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是一大进步,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合作、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等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而言,满族贵族统治时期的清王朝,奉行“民族优越论”,总是标榜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并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隔离政策,特别是为了维护本民族上层的利益,对其他民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致使各异民族的生活非常困苦。“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民族优越论”的沉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各族人民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和谐互助,更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力量,一致抗敌。此外,资产阶级革命派起初一直以“反满、排满”作为革命口号和指导思想,这种带有明显民族歧视色彩的主张定然带来诸多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质疑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到底能否有助于各民族摆脱困境还只是“新瓶装旧酒”?“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大体上消除了各族人民的担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拥护,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在总结各族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时就曾谈到:“辛亥武昌起义,举国应之,五族共和,遂深注于四亿同胞之心。”[6]但“五族共和”思想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首先就是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中国的民族构成并非只有汉、满、蒙、回、藏五族,而“五族共和”似乎意味着其他民族被排斥在共和之外,不利于团结,也有失平等。其次是“五族共和”思想提出后没有在具体执行措施上做进一步的理论论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难成章法,实效性较差。受资产阶级阶级属性限制,“五族共和”思想更多只是在政治上承认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各于政治上有发言之权”,而没有对其他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且观后期资产阶级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措施,把各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族,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大汉族主义占据了主导,而民族平等、团结、合作思想却被淡化,“五族共和”最终流于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国际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者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既与狭隘民族主义相对立,又与理性爱国主义相统一。

列宁曾直截了当地表态:“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7]。正是基于这种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民族沙文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进行了猛烈抨击。仅就民族沙文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不同时期都给予过严厉批判。沙文主义即极端民族主义和好战情绪,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其性质进行了明确揭示:“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只不过是最大的虚荣,它给资产阶级的种种蛮横要求罩上一件民族的外衣。”[8]民族沙文主义政策的实行,不仅无助于实现民族和谐,反而造成更大的民族隔阂,引起更多的民族冲突。总之,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定义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更多与“分离”、“隔离”、本民族优越、强制同化等概念特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的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性、极端性。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对立,马克思主义者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是国际主义原则。就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追求,列宁曾做出过概括:“马克思主义提出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8]236

按字面意思来讲,“融合”即融化结合。据此推之,“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即表示各族人民民族差异性的淡化直至消除,从而结成一个新的统一的人类共同体,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泾渭分明的民族区分、各为其主的民族对立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关系将大大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离和对立将日益消失。特别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融合将达到最盛,民族将自行消亡。恩格斯早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一文中就对此有过明确表述:“民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还将继续存在吗?答: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9]

民族融合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面向,主要指全世界所有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被压迫民族不分民族的和谐的国际合作有助于全世界所有民族统一融合的实现。马克思指出“全世界所有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的实现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胜利以前,我国各民族一定会消失而融合成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统一民族吗?我想是不可以的。不但如此,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胜利以后,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会存在很久”[10]。也就是说,民族融合直至消亡的实现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过了‘很久很久的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内获得胜利才能实现”[10]389。那么,在现实发展阶段下,谋求本国内部各民族统一融合的实现成为实现全世界所有民族高度统一融合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本国内部各民族具有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出发,摈弃狭隘的民族情绪,在平等原则之下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和睦共处、同舟共济。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既强调本国内部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谐,更强调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团结合作,其立意之高远和深刻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儒家的“和夷”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五族共和”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都蕴含着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的愿望和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谐民族观的重要理论积淀。只是古代中国儒家的“和夷”民族观以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五族共和”思想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谐民族观的真正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纯艳.论华夷一统思想的形成[J].思想战线,1995,(2):45-50.

[2] 林家有.孙中山论“五族共和”[J].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1983,(15):6.

[3]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编[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 1930:37.

[4]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

[5] 胡岩."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J].西藏研究,1995:(1).

[6] 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2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5.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88.

责任编辑:周潞资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华夷共和
华夷一家:长城的经贸与和平
散文(2022年12期)2022-02-01 11:23:56
共和都市办公室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金桥(2019年6期)2019-09-18 13:00:51
唐代华夷关系理想图景下的“天下法”解析
法律史评论(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8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想象的异邦:非我族类与华夷之别
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22:24:20
近代“日本式华夷秩序”的转型逻辑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国际援助(2016年2期)2016-03-15 15:24:48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7
国际主义战士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