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秀华
摘要:参政党文化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多党合作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观念性文化和实体性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参政党文化具有特定的内涵构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政党文化;参政党文化;内涵;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5-0031-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政党文化,政党的思想、制度、行为才有了生命与活力”[1]。作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参政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党文化。梳理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分析参政党文化的价值功能,不仅对参政党自身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较大价值。
一、有关政党文化的基本理论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政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构建政党文化研究的框架和范式。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党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等方面。但迄今,学界关于政党文化的概念及其阐释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学者从心理层面对政党文化做出概念界定,认为:“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包括人们对政治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思想、原则等各个层面。政党文化大致相同,它包括人们对政党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理想和原则择取”[2]。有学者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界定政党文化,认为:“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的政党形象”[3]。
不管从什么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阐述,学者们均认为政党文化是对政党政治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尝试。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是一种政治亚文化。本文采用王韶兴教授关于政党文化的观点作为分析框架。他认为,政党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政治概念,既包括政党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组织心理等观念性文化;也包括政党的行为习惯、行为作风和制度规范等实体性文化[1]297。这两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或政党意识处于政党文化的核心地位,与制度规范、组织心理一起构成了政党文化的最基本要素。
二、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
根据政党文化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本文认为,参政党文化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多党合作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观念性文化和实体性文化的有机复合体。观念性文化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所认同的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要素。实体性文化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行为习惯、行为作风等,即制度规范要素。这两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意识形态要素处于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地位。制度规范要素是参政党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参政党意识形态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参政党文化的构成
1.参政党的观念性文化主要包括爱国主义、追求民主的精神,团结合作、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爱国主义是参政党的一面精神旗帜。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和兴衰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中,民主党派形成了爱国的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成为民主党派凝聚成员的精神纽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原动力。
追求民主是参政党为之长期奋斗的共同目标。在民主革命时期,争取民主是各民主党派纲领的集中体现。爱国民主运动是各民主党派的主要政治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民主党派的光荣使命,也是民主党派的价值追求。
“团结合作、和而不同”是参政党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团结合作并不等于双方完全同化,双方在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之下,还存在社会基础、性质地位、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团结合作,和而不同”是参政党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体现了参政党文化独特的精神实质。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是参政党一贯的精神品质。参政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其成员绝大多数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构成了其特有的价值系统。崇尚理性、求真务实是其价值系统的重要内涵。同时,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热忱、承担社会责任的崇高理念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参政党的实体性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协商的制度安排、参政议政的制度规范和组织发展的特色规定。
政治协商的制度安排。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包括:会议协商和在人民政协的协商。会议协商主要是指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在人民政协的协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政协各个界别代表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贯彻、群众生活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在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可以本党派名义发言、提出提案。此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
参政议政的制度规范。参政议政是中国参政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参政党制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范围内,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通过担任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等,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发挥参政作用;通过担任国务院有关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职务,担任政府参事等,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通过担任各级法院、检察院领导职务,在国家司法机关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出任人民政协的领导职务,在人民政协大会和有关专门会议上以政党或界别名义发言、提出提案进行协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参加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些重要的外事、内事活动;就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开展有组织的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组织发展的特色规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发展特色。“以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既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的鲜明特色,是各参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人们判断参政党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各民主党派的界别特色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各党派的立党之本和代表之源。
三、参政党文化的价值功能
(一)整合价值,培育共同价值观
政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长期影响和作用下,政党成员的价值取向会逐步趋同或一致,从而在政党内形成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政党文化在政治价值观塑造上的强大功能。参政党文化作为政党文化的一种类型,同样具有价值整合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参政党内的不同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新时期以来,参政党自身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成员9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后加入民主党派的。这些成员相比于老一辈成员,思想更加开放活跃,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复杂。一些党派新成员在价值观念方面呈现出趋利务实和多样化的倾向,功利意识较强,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相对较弱。少数成员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优点认识模糊,羡慕西方政党制度,对竞选情有独钟,希望把多党合作当作西方“多党制”,实行“轮流执政”。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对于参政党的进步无疑是一种障碍,极易造成参政党价值观念的混乱,严重时甚至能导致参政党价值体系的崩溃。参政党是与执政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大参政党成员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认同已经内化为参政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文化可以对党内进行持续不断地影响和灌输,削弱错误价值观念对政党系统的影响和冲击,消除政党思想意识上的混乱,凝聚大多数成员的价值共识,提高政党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2.强化参政党意识,树立主流价值观。政党文化能够为政党成员提供一套成熟的价值和标准。对于参政党来说,这一套成熟的价值和标准就是参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是民主党派成员对本党政治地位和历史责任的自我意识,是政党的主体意识。参政党意识是参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标识,是参政党的主流价值观念,具有其他参政党文化价值观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参政党意识主要包括: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意识,指参政党及其成员对履行参政党职能、巩固参政党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主体意识;政党组织和政治行为规范意识,指民主党派成员在享受党员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义务、履行相应责任,服从组织纪律,接受组织监督。
(二)塑造和熏陶党员,培育政治精英
参政党文化集中体现了民主党派的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是各个政党理念的集中体现。“有了它,政党才称其为政党,没有它,政党无异于乌合之众”[4] 。参政党文化在吸引优秀人才、塑造和培育本党精英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参政党文化能够提高组织吸引力,吸引政治精英。优良的政党文化会吸引优秀分子加入本党,并在本党文化的长期濡染之下得到锻炼和成长。这是一个政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考察参政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成立之初就是靠着自己独特的政党文化才吸引了大批政治精英加入其中。比如,中国国内成立最早的民主党派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第三党在成立之初就宣称:自己“是劳动平民阶级的政党”,要通过“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民建在成立之初提出的政治目标是“使民族工商业者及其政治代表,在国家事务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民进提出“要发扬民主精神以促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九三学社主张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民主科学的精神。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尽管参政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参政党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气质却历久弥新,更加深沉厚重,吸引着一大批知识分子不断加入其中。目前,我国参政党的总人数已经超过84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社会精英,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2.参政党文化能够塑造和培育政治精英。政党文化在培养和造就政治精英方面,起着政治保证、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品格陶冶的作用。“很多政党常常采取积极的措施,用本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教育党员,用党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党员,使党员按照党的愿望成长为符合本党要求的精英人物。”[3]16首先,参政党文化为政治精英的成长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具有理想指导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参政党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建设“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则是近期理想和目标。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参政党成员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于政党理想当中,成为不断推动政党前进的精神动力。其次,参政党文化为培育政治精英提供了具体标准。对参政党成员来说,他们成长为政治精英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有代表性。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突出其代表性。参政党文化为代表性做了质的规定性,即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参政党成员成长进步的目标和方向将更加明确,同时党派成员的成长进步也将更加符合参政党组织的期望和要求。
(三)确立制度规范,保证政党行为的延续性
政党文化的制度规范是一系列规则、程序和道德规范等构成的规则体系。制度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旦形成便会超越党员个体而存在,成为政党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政党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制度规范同样是参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参政党文化具有规范和约束政党成员行为的功能。参政党文化通过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渗透、情感培育、观念塑造,能对政党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调节,使政党成员对党内政治角色的地位、政治结构和行为规则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态度, 并使之表现在日常的行为和习惯中。
2.参政党文化能保证组织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现代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通过健全的制度所形成的特定运行机制,政党能实现健康发展和平稳的新老交替。参政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政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健全、科学、合理的机制与制度,能合理划分参政党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确参政工作的责任归属。这能使参政党的参政资源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保证参政党的高效运转。参政党文化所形成的稳定有序的制度规范能保证参政党行为方式的持续和连贯,不会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340.
[2] 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的建设[N].解放日报,1989-05-24.
[3] 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12-17.
[4]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0.
责任编辑: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