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劲秀
1905年夏,陈独秀与柏文蔚等人结伴到皖北一带寻访、联络“淮上健者”。此次皖北之行,为集聚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皖北之行的背景
20世纪初,晚清王朝腐朽衰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魔爪伸向中国,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陈独秀等一批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忧心如焚,为挽救中华民族而四处奔走呼号。1903年5月17日,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举行的拒俄大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呼吁“我国之人有一人不与俄死战者皆非丈夫!”8月9日,陈独秀又在《哭汪希颜》一诗中写道:“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表达了他誓将热血和生命贡献给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诚之心。
1904年,由于陈独秀的力主,“安徽旅湘公学”由湖南长沙迁到芜湖。安徽公学的办学主旨是传播革命思想,培植革命力量,所以,学校延聘的教员也都是当时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留日学生。除陈独秀外,在这个学校任职的还有陶成章、周震鳞以及柏文蔚(烈武)等人。“一时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吸引着不少青年,轰动了芜湖社会。安徽公学成了当时中江(旧指芜湖至太湖的水道,由青弋江、水阳江、石臼湖、荆溪等天然水道和青溪这条人工河流组成。)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也成了中江流域文化运动的总汇”。
不久,陈独秀与柏文蔚、常恒芳等人在校内秘密成立革命组织——岳王会,目的旨在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柏文蔚晚年在《五十年大事记》中说:“联络组织成立岳王会,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此种组织,陈仲甫、常恒芳(藩侯)诸君,皆最重要分子。”
在岳王会成立之前,陈独秀已认识到只有首先将安徽省内的革命力量聚合起来,才能打开局面。1904年2月,安庆武备学堂第一期学生毕业后,皖抚即令招募新军300人。因参与藏书楼演说被安徽大学堂开除的柏文蔚遂投身武备学堂练军,并在其中发起组织“同学会”。“是时加入者,多淮上健者”。陈独秀研究专家沈寂先生说:“柏文蔚和陈仲甫等领导省内革命的人,都十分重视这部分力量,认为安徽的革命大业,必须由团结、组织‘淮上健儿着手,乃于1905年暑期相约访游皖北。”试图联络爱国志士,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聚集队伍,壮大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05年暑夏,陈独秀与柏文蔚等人出行皖北,寻访、联络“淮上健者”。
皖北之行的首站——怀远
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记》中说:“旋约陈独秀、宋少侠、王静山、方健飞诸君作皖北之游,遍访江湖侠为之士。于是有石敬五(竞武)、宋健侯诸人,皆为吾人之健将焉。”“(皖北)诸同志多热心奔走,创办学校,开通民智,灌输革命思潮,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会党兄弟,绿林豪杰,群相附翼。因陈独秀、王静山、方健飞、宋少侠等先至怀远、蚌埠,经蒙城、涡阳、亳州、太和、阜阳、正阳关到寿州,即住文蔚家中。独秀与孙毓筠(少侯)在寿初次见面谈革命,从此与淮上诸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乡里。留家数日,即与独秀起早至下塘,适裴书田所办知新学校与李寿臣所办求是学校,互争学产,力为调处,两日不成,经合肥至芜湖。”
根据柏文蔚的记述,陈独秀等人这次皖北访游是“先至怀远、蚌埠”。那么,他们在怀远、蚌埠接触了哪些人?做了那些事?笔者在蚌埠多方探寻也没有找到陈独秀在蚌埠留下的痕迹。究其原因,盖因为1905年津浦铁路尚未通车,当时的蚌埠只是一个冷僻、萧条的集市、渡口和码头,其政治、社会影响力远不如凤阳、怀远等周边县城。蚌埠是在民国成立、津浦铁路通车之后才迅速兴起和发达起来的,故被人们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所以,当时陈独秀在蚌埠只能是路过或略作停留,寻访附近的“淮上健者”主要是在古县城怀远、寿州(寿县)。
柏文蔚说,此行接触的“石敬五(竞武)、宋健侯诸人,皆为吾人之健将焉”,其中提到的“宋健侯”就是怀远人宋玉琳。
根据《怀远县志》记载:
宋玉琳(1879~1911),一名豫琳,字建侯,怀远县城关人,同盟会员,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安庆分会负责人。……宋玉琳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国弱民贫,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十分愤慨。不久与怀远县孙斐轩等爱国知识分子结识,思想更趋激进。……宋玉琳倾心革命,为遂其推翻清廷救国救民之志,毅然离家寻求革命途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宋玉琳就学于安庆巡警学堂。7月6日,光复会首领、巡警学堂堂长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众起义,失败被捕,宋玉琳与20多名巡警学生亦同时被捕关押。杀害徐锡麟时,曾将宋玉琳、朱蕴山等押赴刑场陪斩,宋玉琳毫不畏惧,表现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翌年11月9日,熊成基在安庆领导新军马炮营起义,宋玉琳参与起义的策划工作。后起义失败,熊成基殉难。宣统元年(1909年),宋玉琳离安庆到南京联络同志。翌年秋,再至安庆,为隐蔽身份,谋有所举,复考入高等巡警学校。……当时广州为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之策源地,宋玉琳乃决心奔赴广州。……宣统三年春(1911年2月),率江淮革命志士97人至广州,谋划起义。行前,朱蕴山邀韩衍专为之送行,并赠诗一首云:“慷慨数恩仇,苍茫万里舟。此行各努力,相约白门秋。”宋玉琳初入广州,与饶甫庭共筹管军粮。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宋玉琳率众加入黄兴所部,举行“三·二九”起义,从小东营出发攻打督署,转战华宁里,冲锋陷阵,英勇顽强,终因势孤弹尽被捕。刑讯时,陈述了黄兴攻战之主张,言词激昂慷慨,声色凛然不可犯,问官及观审者无不动容。英勇就义时,年32岁。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与宋玉琳同时就义的另一位烈士程良也是怀远县城关人,1883年生,字元亮,亦名亮元、学梁。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广州返皖,与熊成基、宋玉琳共谋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离安庆。宣统元年(1909年)程良再至南京,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宣统三年(1911年)春,随宋玉琳赴广州,同在赵声部进行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宋玉琳在马鞍街设立机关部,程良伪装哑人往返香港、广州间,充当联络。4月27日下午,与宋玉琳同至小东营出发攻督署,转战华宁里。程良冲锋陷阵,血殷襟袖,战至日暮,仍坚持战斗。宋玉琳见大势已去,急呼程良先退去。程良说:“与君同来,不能忍去。”终至弹尽被捕,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时年28岁。烈士忠骨亦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陈独秀等人这次皖北之行首到怀远,一是因为怀远是皖北老县、大县,紧濒淮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二是因为怀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民风强悍的传统。怀远的一些进步青年得风气之先,走出家门,到安庆、芜湖、南京等城市求学,探求救国之道。宋玉琳和程良都是同盟会会员,宋玉琳曾就学于安庆巡警学堂,是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安庆分会负责人。程良19岁就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这些知识青年思想激进,视野开阔,不怕牺牲,敢作敢为,是名副其实的“淮上健者”。三是怀远进步青年如范国才、张涵初、方剑飞等人早就与同盟会、岳王会等革命团体有所联系,与安徽的革命骨干人物陈独秀、柏文蔚等有所交往。范国才曾“赴芜湖,考入陈独秀、柏文蔚创办的安徽公学,在校参加密谋推翻清廷的活动。旋因泄密逃离芜湖,北上奉天(沈阳),经乡友张涵初介绍,到辽宁开原县师范学堂任教。后调任吉林巡防营管带,创办陆军学堂,他同方剑飞、张涵初被聘任教习,并参加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动。因走漏风声,方剑飞被捕就义,他同张涵初分别逃离吉林,到内蒙边界藏身”。《怀远县志》在“人物志”中介绍宋玉琳生平时说:“玉琳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国弱民贫,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十分愤慨。旋与本县孙斐轩、方剑飞、姚剑泉、张涵初、范国才、杨耀南等爱国知识分子结识,思想更趋激进。”据此,笔者认为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结伴作皖北之行的“方健飞”就是怀远籍人方剑飞。因为,他早就与柏文蔚、陈独秀相识,这次陪同柏、陈等到怀远寻访“淮上健者”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方健飞”与“方剑飞”的一字之差,这种一个人名与字同音异字,在当时是极为常见的,如宋玉琳,一名豫琳,字建(健)侯。石德宽,字景吾,亦作敬吾,又名经武,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记》中写作“石敬五(竞武)”。所以,我认为陈独秀等人这次皖北之行选择怀远作为首站不是偶然的。同行的“方健飞”就是怀远籍的方剑飞,他是陪同柏文蔚、陈独秀等来怀远访游的向导。
皖北之行的重点——寿州
陈独秀、柏文蔚等人这次皖北之行的重点是寿州(寿县)。寿州古称寿春,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古代为南北交通的要冲,素有“皖北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寿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仅清代以来就出过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柏文蔚、孙毓筠等人在城内创立“阅报书社”,弘扬新文化。
陈独秀虽不是寿州人,但与寿州颇有渊源。他的前妻高晓岚娘家在霍邱县城东十里高家垟,与寿州相邻,高家的许多亲戚都住在寿州城内。陈独秀与高晓岚婚后曾到霍邱和寿州探亲访友。
陈独秀还与寿州名士孙家鼐有一段师生之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家鼐回乡开办学堂,实行新式教育,前来报考的人络绎不绝。孙家鼐挑选了本族晚辈孙毓筠、孙多森以及柏文蔚、张之屏、袁家声等人入学。怀宁秀才陈独秀听说后,只身前往寿州孙家状元府“投考”。孙家鼐见他是外乡人,开始不想收他。陈独秀说:“中堂办学,为国为民,岂能画地为牢,拒少年才俊于千里之外?”又说“过去,我读书是为了获得功名,光宗耀祖。……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到了甲午年间,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小日本,而且,小日本没费多大气力就把大清国打败了;再后来,又听说德国抢占胶州湾,俄国索要辽东半岛,英国、美国、法国就像从天上降下来的妖魔鬼怪那样,都把中国当成唐僧肉,谁来了都想吃一口,谁都可以欺负咱中国人。我越思越想越悲哀,我们年轻人天天死读书,读死书,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我听说中堂大人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讲究实学,很想前去投考,只是还没动身。这次,中堂在八公仙山开班授徒,机会被我撞上了,我怎么能够错过?我读书不为别的,就是想弄弄明白,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受人欺负、任人宰割?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当家作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孙家鼐见陈独秀出语不凡,志向远大,便破例将其收为弟子。
陈独秀等人皖北之行,在别的县不过二三天时间,在寿州却逗留了半个月。陈独秀不仅在寿州城里与“淮上健者”广泛接触,而且还深入到正阳关和下塘集(现归合肥市长丰县管辖)等乡镇访游。由于当时的寿州是革命的一个中心地区,所以寿州自然成了这次访游的重点。
皖北之行的历史意义
陈独秀等人皖北之行后,许多“淮上健者”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伟大斗争中,有的还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黄花岗72烈士中,广东籍40人,福建籍20人,广西籍6人,四川籍3人,安徽籍3人(其中,怀远籍2人:宋玉琳、程良;寿县籍1人:石德宽)。辛亥革命时,1911年9月14日夜,寿县人张汇滔、王庆云、袁家声等人组织淮上军,武装起义,光复寿州,收编清军3200余人。攻克两淮数十县,给清廷以沉重打击,加速了满清封建帝制的灭亡。1911年12月2日,身为淮上军总司令的张汇滔指挥淮上军在蚌埠小南山阻截仓皇北窜的江南提督张勋,史称“蚌埠小南山战役”,淮上军88名将士壮烈捐躯。这场战役为彻底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纪念牺牲的淮上军战士,孙中山签发命令,在小南山建造一座纪念碑,但不久遭军阀毁坏。2001年10月,经蚌埠市政协提案建议,淮上军纪念碑得以重修。现在,张汇滔将军的半身塑像、淮上军纪念碑和孙中山为张汇滔亲笔题写的“国魂不死”石刻屹立在小南山上,不仅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而且吸引不少海内外同胞前来瞻仰。
淮上健儿,星海灿烂。民国年间,先后有孙毓筠、柏文蔚、孙多森、管鹏、方振武5位寿州籍人士担任安徽省都督、主席之职。黄花岗72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石德宽3人均系沿淮的怀远、寿州人氏。这些“淮上健者”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5年,陈独秀等人的皖北之行,访游了怀远、蚌埠、蒙城、涡阳、亳州、太和、阜阳、寿州等地,历时一个月左右,结识、联络、促进许多“淮上健者”投身推翻封建帝制的洪流,正如沈寂先生所说:“柏、陈这次的访游皖北,使全省的革命力量有了中心,省内的革命思潮很快地发展起来了。岳王会就是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下应运产生的。”这些“淮上健者”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陈独秀等人的皖北之行具有重要、深刻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