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1948年6月22日,在安徽泗灵睢县的四屏山地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我方指挥战斗的一位年轻指挥员,面对重重包围的敌人,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组织36名队员,全力掩护另外两组队员迂回突围。在他的指挥下,掩护组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先后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战斗持续了一天,因弹药耗尽,队员们便同敌人展开徒手搏斗。战斗中,这位年仅28岁的指挥员不幸中弹负伤,警卫员要背他撤出战斗,却被他断然拒绝:“让同志们先走,不要管我!”他虽然已不能站立,但仍坚持带伤继续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年轻指挥员,就是被周克玉上将称赞为“文武兼举青春热血倾注盐淮大地”的叶英。
好学不倦投身革命
叶英,原名王延翔,号往上飞。1920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六区永和乡六团村(今射阳县四明乡建华村)的一个耕读之家,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六。由于家中人口较多,生活贫困,叶英在9岁时才得以入私塾,12岁时进五汛小学读书,17岁从阜宁县中毕业。
读书期间,叶英学习十分刻苦。他的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阅读面极广,不论是进步的政治理论书籍,还是历史地理等专业书籍,他都十分喜欢,并潜心研读。正因为他求知好学,所以很快从进步书籍中接受了革命道理,汲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并确立了一生奋斗的方向。
1939年,叶英和几位同学从阜宁出发,到洪泽湖边去寻找共产党的组织,几经周折终于走进了革命行列。
“投身革命即为家”。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师盐城,抗日的烽火燃遍盐阜大地。风华正茂的叶英决心到党所领导的抗日军队中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崇高的报国志向。于是,他便与同学江东等投奔新四军。在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斗争中,叶英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
参加革命后,为便于工作,他开始使用化名叶英。在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叶英先后担任阜东县(今滨海县)财经局主任、滨海县(今响水县)支行主任、苏北十一专员公署视察员、华中银行五分行调研室主任、专署贸易科科长、苏北城市工作队长等职,逐渐成长为苏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金融、财经战线上一位杰出的战士和领导者。
“秀才”“三怪” 为民造福
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切实做好盐阜地区的金融、财经工作,叶英潜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他刻苦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他还亲自动手写学习辅导材料,为机关干部上政治课,作理论辅导。在华中银行五分行当调研室主任期间,他亲自为干部、职工授课,为我党培养了大批金融人才和财经干部。由于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所以被同志们称为“秀才”。
在阜东县财经战线工作过的老同志,都知道叶英有“三怪”:一是字怪,他的毛笔字写得漂亮,但难学;二是兴趣怪,每逢插秧季节,他都要跑到15公里外的蔡家桥、四汛港去助学劳动;三是性格脾气怪,他外出不骑车,喜欢步行,路途远时,便骑毛驴。他骑的黑毛驴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42年上半年,阜东地区发生灾荒,叶英奉命负责组织生产自救工作和实行“二五”减租。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人民群众负担仍然很重,生活很难维持。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叶英建议县委组织一次大规模向地主征粮运动,这一建议得到了县委的同意。在叶英领导下,当地群众立即向阜东范围内的七家大户地主索征粮食,掀起了一个征粮高潮。在较短时间内,借征了大批粮食,使人民度过了灾荒,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支援了抗日战争。
1942年下半年,阜东县委决定派叶英去开辟八巨的工作。当时,八巨是一个封建势力十分顽固的地区,地主豪绅反动势力经常进行武装骚扰。当地一个绰号叫“李堆子”的地主曾参与枪杀我方干部。面对险恶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叶英毫无畏惧地承担了开辟该地区的艰巨任务。他带领两名财经干部、两名民运队员,深入到贫雇农中去,调查研究,访贫问苦,进行阶级教育,从而分化和孤立了个别顽固的地主富农分子。他还广泛地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阐明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抗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很快在这个地区建立起新的政权,并使新政权牢牢掌握在人民的手里。1945年,在敌人大“扫荡”时,八巨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坚持了斗争。
为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苏北区党委五地委于1945年决定开办丰民贸易公司、泰山实业公司、华中食盐运销公司,并委派叶英为地委督导组组长,帮助筹建公司。在多方的协调配合下,三大公司相继成立并开展业务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三大公司为根据地筹集了大量资金,先后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苏北解放区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当时不少同志没有搞过,缺乏经验。为了打开城市工作局面、锻炼队伍,上级党委决定由叶英担任苏北解放区第一个城市工作队队长,由他带领30多人的工作队,进驻当年苏北解放区最大的城市淮阴城所属的清江市,摸索、总结城市工作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叶英亲自撰写了《关于城市工作规划的报告》,上报盐阜五地委,受到党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关于统一度量衡的文章,为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身虎胆智勇过人
叶英在工作中善于动脑筋、想问题,他足智多谋,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
有一次,叶英和他的内弟陈如雄从夏尖河前往王家港,两人走到半路上,突然发现迎面来了一队日军。陈如雄见了十分害怕,忙问:“大姐夫,这可怎么办呀?”叶英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不要怕,我们和刚才一样地沉住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们如问起我们,就说是过路的。”在叶英的鼓励下,陈如雄壮着胆,沉住气,跟着他走。由于两人十分沉着,与日军擦肩而过,没有引起日军的任何怀疑,躲过了一次可能出现的杀身之祸。
叶英还在太平庄的战斗中和沟墩运粮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机智勇敢的精神和指挥若定的风采。
太平庄是射阳河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许多我党领导干部的家属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她们深入敌后,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纠集了300多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向太平庄侵犯、“扫荡”。当时,我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在这里休整,敌我兵力悬殊较大。太平庄附近地势平坦开阔,没有什么制高点,只有村边附近一片坟堆子是块战斗要地,它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谁要是能最先占领它,谁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日伪军想抢占这块坟堆子,而我军也在迅速地向坟地靠近,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就在这紧要关头,正在该村做群众工作的叶英,当即决定由他们在敌军右侧鸣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拖延敌人占领坟地的时间,以便于我军迅速占领这一战斗要地,迎头痛击敌人。战斗打响后,我军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将毫无掩护的敌人打得狼狈逃窜。从那以后,敌人再也不敢侵犯太平庄了。
1947年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进犯我山东解放区,敌孙良诚部配合这一攻势,在苏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岗河沿线很快被敌占领。这时,叶英正以苏北十一专署(即盐阜专署)视察员的身份,在沟墩指挥运粮,每天要从沟墩运出大米再转运至山东省,供应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的作战需要。在运粮过程中,情况复杂,千变万化。一天,叶英突然接到盐阜五地委的指示:“今晚敌人要侵犯沟墩,你们要保住粮食,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迅速安全地运出去。”当时,尚有50多万公斤粮食没有运出,而要在一个晚上完成装运任务,其艰巨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叶英立即与射阳县粮库主任徐衢、巡视员王诚、运粮部长骆耕漠等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组织突击赶运,并提出“不给敌人一粒粮,誓与百万斤大米共存亡”的战斗口号。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随即调集了100多条民船,集中所有人力,紧张而有秩序地组织指挥运粮,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经过紧张抢运,到凌晨3时左右,50多万公斤大米全部装运完毕。等敌人发现后,我们的运粮船队早已越过了阜宁城,直奔东坎。敌人无可奈何,只得中止追击。一场保粮与夺粮的战斗,就这样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批粮食为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殊死搏斗血染江淮
1947年7月,当时在华中银行任职的叶英被派往淮南地区工作,同时被派遣的工作队员有300多人。
1948年4月,叶英与工作队员们转进到安徽泗灵睢县。这个地区是江苏与安徽的交界处,不仅有敌军重兵把守,而且还有很多土匪武装到处滋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为困苦。当时,我军十二纵队不幸在灵璧陷入敌军重围,粮源断绝。在极其困难的时刻,工作队决定,发动群众向当地地主征粮,以尽快解决人民吃饭和军粮供给问题。这次征粮运动正值夏天,故称“午征”运动。工作队分工由叶英组织领导。他精心组织,统一部署,统一调动,统一指挥,经过艰苦的斗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解决了该地区群众和部队的缺粮问题。而敌人得知此消息后,便气急败坏地出动大军,勾结地方反动武装,兵分两路“围剿”我四屏山工作队。
1948年6月22日,叶英与工作队队员们正在开会,不幸被敌人发觉,敌人很快包围了上来。由于我工作队队员均携短枪,人少力薄,无法同敌人正面交锋。于是,身为工作队队长的叶英,决定采用分组突围的办法。整个工作队被分成3个组,其中两个组暗中迂回突围,一个组由叶英指挥,负责掩护大家撤退。战斗中,叶英不幸中弹负伤,由于流血过多,他已不能站立行走了,就坐在农田山芋沟里,手持20响盒子枪,向敌人持续射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负责掩护战友突围的这37名队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第二天,我增援的大部队赶到,干部战士怀着满腔怒火,消灭了一部分敌人,为烈士们报了仇。
四屏山战斗结束以后,为纪念叶英等37名烈士,江淮军区和二专署隆重召开了追悼大会。广大军民都为失去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财经干部和民运工作者、28岁的叶英和他的36位战友而深感痛惜。江淮军区二专署于1948年6月30日为叶英烈士刻碑纪念,专员陈元良亲自撰了碑文。
在230多字的碑文中,陈元良追述了叶英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及其英勇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那光荣、战斗的一生:“叶英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九年,贡献卓著,是党的臂助,人民救星,讵风云不测流血,江淮人民哀吊,特勒碑纪念以垂千古!”
(责任编辑:胡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