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2-04-29 10:52夏志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乞巧兴趣教学

夏志兰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一直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能把有效落到实处却少之又少。要想课堂有效,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课文,精心的设计,对于《乞巧》一文要在教学上达到实在的有效,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乞巧;教学;有效;兴趣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人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采取办法: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实践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作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从而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从而事半功倍。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自然兴趣十足。

猜你喜欢
乞巧兴趣教学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潭山乞巧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乞巧七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