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平
【摘要】面对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课程改革,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新世纪的今天,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三位一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三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1
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宏图,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面对许多学生的厌学、暴力趋向、心理素质低等不良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教育的各个环节各自为阵,相互间缺乏必要配合。在构成德育系统的三个环节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新时期,新课标下德育工作不应当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而应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育人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的作用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的主导作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中,身教胜于言教。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方面,以慈母的形象要求自己,以情感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从平常衣服添加、送学生看病等生活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慈母。同时,处事讲话公正客观,以理服人,使学生坚信道德常理的正确性,树立教师崇高的形象,为道德认识预备良好的态度定势。做到以身作则,身教在先。
2.利用校本课程发挥德育生活化的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学校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聘请司法局领导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聘请人武部官兵为新生入学开展军训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活动等。通过看、写、评、议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表达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和是非观做了有益的尝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开辟“德育之窗”,政教处安排定期更换内容,如张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等;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在食堂张贴珍惜粮食、节约用水、文明就餐等标语;在草坪等处选出学生优秀的“凡语”制作成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利用学生自身的事迹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夯实“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
教育是一种影响、熏陶、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早的,它对学生的熏陶是时时刻刻,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学生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学生管教,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父母只管学生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还有家长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有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1.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营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以及成员的生活情趣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对生活闲暇时间利用和有意义的追求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学生。健康的家庭活动既丰富了家庭的生活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也加深了父母与学生间的亲情关系。
2.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现代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特别强,家长作风在许多家庭中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改变原有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民主、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
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左右着家庭氛围和学生的成长,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父母通过平等地对待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给学生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和错误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信息的高度社会化,使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青少年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家庭、学校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充分结合自身教育的优势、特点,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和教育功能出发,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孩子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把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发现、探索、总结三结合教育工作,我们才能为祖国的未来,为教育事业的明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考试周刊.2010年15期
[2]刘芳清.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读写算.2011年49期
[3]白聚春.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小学教研).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