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志航
一、一句偏激的回答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许多意见不大相同的场面,记得在一次讲解练习题的时候,有这样一道习题:“下面这些句子中,请用横线画出把植物、动物进行人格化的词语”,句子如下:
1. 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 小明在桌上刻字,桌子生气地流下了眼泪。
3. 花心点头微笑,小鸟在树上唱歌。
4. 太阳火辣辣的,花草在阳光照射下,无精打采地低着头。
这是四道小题,多数同学在解答的过程中都能依据平日里老师教授的全部做了,然而我班刘同学的解答却让我感觉到他的思维各异,理解问题的极端。他的答案是“第2小题我不能答”,理由是“从题的要求出发,桌子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所以不符合问题要求范围之内的就不能解答”。
这一句话说出后,先是让我一震,过后我又有些见怪不怪。因为,回想起平日他的表现,“尖刻、偏激”是他一贯的风格。
虽说见怪不怪,但听了之后,总觉得心理有几分不是滋味,我觉得必须耐心地分析他能这样说的原因,妥善处理这一个环节。
二、一场积极的讨论
为了弘扬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又仔细阅读了题目的要求,于是我便肯定了刘同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有个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大家来学习。接着,在大加褒扬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要针对刘同学的这句话进行讨论。有的说:“他的理解是对的,因为这道题说得就是不够严密,我当时没有认真去看题。”有的说:“如果让我再来做这道题,我也会像他那样。”有的反对道:“那如果在考试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也不答吗?”这时我们班的张同学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他看题是很认真,审题很仔细,但是这道题的本意是让我们辨别把物进行人格化的地方,从而了解拟人的意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明白了:理解问题要全面,从问题的本意出发,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三、一个深刻的反思
我想,我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种各异问题的讲解是成功的,刘同学在以后的分析思考中也逐渐作了改正,说明这次讲评对他的触动很大,同时这让我也深刻地反思到:教学的过程是灵动的,是深度的,更是思维迸发、心灵交互的能量场。那么,如何面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方式呢?
(一)思维求异、允许偏颇。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沟通、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一次、又一次地回味刘同学的发言,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善于思考、很有见地的学生,他是真正地用批判的眼光在学习知识,虽说感觉有些钻牛角尖,但偏颇的思想往往有着片面的深刻。而偏激的思想对于清除头脑的僵化、精神的禁锢和思维的定式,往往是一剂良药。
(二)引导辨别,张扬个性。
新课程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定位为交往。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对话、合作意义的建构体。尤其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新性的解放。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免有许多学生会出现分析问题的偏激或极端,有的甚至会有危险的思想。对此,我们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健康的成长,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健全。
诗人有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只要我们的课堂追问多一些、思考深一些、研究久一些、反思实一些、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些幸福、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满足、多一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