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中的“有X无Y”格式,是一类具有稳定性、凝练性、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从结构形式、性质、语法功能及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获得对“有X无Y”格式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有X无Y”格式结构形式语法功能感情色彩
“有X无Y”格式,是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语言表达形式,如:有口无心、有备无患、有头无尾、有来无回、有我无人、有年无月等。随着人们的频繁使用,这一格式的形式越来越稳定、意义越来越凝练,逐渐成为了汉语中的固定短语、熟语或成语,如:有口无心、有备无患、有头无尾、有名无实、有气无力等。在口语交际中,运用“有X无Y”格式的固定短语或熟语,可以使表达既简练经济、又鲜活有趣;在书面写作中,使用这一格式的成语可以使文章既简洁凝练、又富有文采。因而,“有X无Y”格式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成语大词典(彩色版)》《中华成语大词典(最新版)》和《汉语大词典》中的“有X无Y”格式做穷尽性的考察,共从《成语大词典(彩色版)》中搜集到27个符合此格式的成语,而《中华成语大词典(最新版)》另收录有“有百害而无一利”和“有口无行”两个,《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符合此格式的固定短语有19个。本文将从结构形式、性质、语法功能及感情色彩等四个方面对“有X无Y”格式进行具体分析。
一、“有X无Y”的结构形式
从结构形式上看,“有X无Y”格式是由固定成分“有”和“无”分别引导出其它成分而构成的联合结构。这种格式中的“X”和“Y”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只有极少数是双音节或多音节。
“X”和“Y”是单音节的,如“有害无利、有眼无瞳、有恃无恐、有声无气、有志无时”等;少数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例不兴,无例不灭”“有酒胆无饭力”“有过之无不及”“有腿无裤子”“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等8个中的“X”和“Y”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由此可见,“有X无Y”格式具有稳固的结构、对称的形式和工整的韵律。
二、“有X无Y”的性质
(一)“X”和“Y”之间的意义关系
“有X无Y”格式中的“X”和“Y”,由于受到意义相对的“有”和“无”的支配,具有内在的逻辑语义联系。
1.“X”和“Y”意义相反或相对。如:
有增无减有增无损有头无尾有恃无恐
有犯无隐有备无患有始无终有损无益
有名无实有进无退有加无已有害无利
有屈无伸有来无回有声无实
这几个形式中的“增”与“减”、“始”与“终”、“头”与“尾”、“犯”与“隐”、“名”与“实”等的语义关系是鲜明相反或相对的,但是,进入“有X无Y”格式后,“有X”和“无Y”的意义则变成相辅相成的,整个格式的意义是通过正反映衬来突出强调“有X”的意义。
2.“X”和“Y”意义相近或相关。如:
有勇无谋有一无二有眼无珠有心无力
有天无日有教无类有才无命有口无心
有气无力有口无行有征无战有气无烟
有声无气有头无脑有文无行有我无人
有眼无瞳有目无睹有年无月有志无时
这些形式中的“眼”与“珠”、“心”与“力”、“天”与“日”、“征”与“战”等的语义关系是相近或相关的,然而,进入“有X无Y”格式后,由于受到意义相对的“有”和“无”的支配,则突出了“X”和“Y”的细微差异,整个格式的意义是通过前后对比来强调“无Y”的意义。
(二)“X”和“Y”的词性特点
通过对所搜集的“有X无Y”格式的短语固定分析得出:就个体而言,单个的“有X无Y”形式中的“X”和“Y”的词性,绝大多数是相同的(除“有教无类”“有死无二”“有我无人”和“有屈无伸”);就这一格式总体而言,“X”和“Y”主要由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的词语充当(除“有一无二”“有勇无谋”“有死无二”和“有我无人”),并且名词所占的比例要大于动词。究其原因,是因为进入这一格式中“X”和“Y”必须能够与动词“有”和“无”相搭配,且是充当宾语,而宾语一般是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所以,“有X无Y”格式中的“X”和“Y”的词性主要被限定在了名词和动词的范围内。
(三)“有X无Y”的语法性质
1.形容词性短语
对《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有X无Y”格式的固定短语作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不管“X”和“Y”原本是名词还是动词,一进入“有X无Y”这一格式,组成固定短语,大多数都转变成形容词性短语,具有了鲜明的描绘性功能。如:
有来无回有声无实有气无烟有声无气
有头无脑有文无行有我无人有眼无瞳
有目无睹有年无月有志无时有嘴无心
有牛使牛,无牛使犊有例不兴,无例不灭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酒胆无饭力有腿无裤子
(1)他有头无脑,是条傻狗。(刘绍棠《蒲柳人家》)
(2)有这玩艺儿,慢说他“种殃军”,他洋爸爸美国鬼子来,也给他有来无回。(周立波《暴风骤雨》)
从例句中可以发现,“来”和“回”是动词,“头”和“脑”是名词,而进入“有X无Y”这一格式后,整个短语具有了形容词性,成为描绘事物和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描绘性短语。“头”与“脑”本是指人的头颅和大脑,而“有头无脑”则把一个没有智慧空有脑壳的傻瓜的形象刻画得具体生动。“有来无回”也是如此,它使“彻底被消灭”的引申义具体可感。
2.描绘性成语和叙述性成语
从《成语大词典(彩色版)》和《中华成语大词典(最新版)》所搜集到的“有X无Y”格式的成语看,可分为描绘性成语和叙述性成语两大类。
1)描绘性成语
“描绘性熟语,有的从事物的外观上加以描写,努力呈现出事物的形象,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的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加以说明,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有的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孙维张,1989)如:
有眼无珠有心无力有头无尾有天无日
有加无已有才无命有口无心有气无力
有征无战有勇无谋有一无二有死无二
(3)他有气无力地说:“也不成——他妈的,这里也是住满了!”(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4)吃饱、喝足,野惯了的山汉们,并不急着去钻被窝。想得浑身痒痒时,便做些有天无日的事。(权文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凹里》)
例句中,“有X无Y”成语的意义是引申的,而通过“气”和“力”,“天”和“日”这些具象的内容就把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表述性成语
表述性熟语的共同特点在于,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特别是对客观事物复杂联系的态度和看法,总结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和体会,讲述客观事物、现象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与道理。如:
有增无减有损无益有恃无恐有名无实
有进无退有教无类有屈无伸有犯无隐
有害无利有备无患有始无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过之无不及
(5)有的单位,个别人长期闹派性,有恃无恐,老虎屁股摸不得。(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6)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杨沫《青春之歌》)
从例句中可以看到,使用“有X无Y”格式的叙述性成语,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优势。
三、“有X无Y”的语法功能
(一)“有X无Y”格式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两类
1.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有X无Y”中的“有X”和“无Y”表示的意义相同。如:
有增无减有增无损有损无益有加无已
有进无退有害无利有意无意有来无回
有增无已有过之无不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牛使牛,无牛使犊有例不兴,无例不灭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并列关系中的“X”和“Y”都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使得“有X”与“无Y”是同义复指的关系,具有强化表达意义的作用。
2.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的是“有X无Y”中的“有X”和“无Y”表示的意义相反。如:
有勇无谋有一无二有眼无珠有心无力
有头无尾有天无日有名无实有才无命
有口无心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征无战
有犯无隐有屈无伸有死无二有口无行
有目无睹有年无月有气无烟有声无气
有声无实有头无脑有文无行有我无人
有眼无瞳有志无时有嘴无心
有酒胆无饭力有腿无裤子
转折关系中的“X”和“Y”基本上是意义相关的两个词,这样转折义更明显,效果更突出。
3.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指的是“有X无Y”中的“有X”和“无Y”表示的意义相关。如:
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条件关系中的“备”和“患”、“恃”和“恐”意义是相对的,通过“有X无Y”这一简洁的格式使意义关联起来了。
(二)“有X无Y”格式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7)如今朝政昏暗,官绅横行,民间有天无日,是非颠倒。(姚雪垠《李自成》)
(8)他已经快在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老舍《四世同堂》)
(9)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鲁迅《华盖集续编》)
(10)钱文贵说了还故意的叹息,都又眯着眼睛,在黑影里有意无意的望着那个局促不安的小学教员。(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1)她往年说话,有声无气;现在她一开口,隔巷也能听到她的声音。(《花城》1981年第5期)
在上面的例句中,“有X无Y”格式分别作句子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说明这一格式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兼具多种句法功能,这也是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有X无Y”的感情色彩
“有X无Y”格式在使用中主要带有贬义色彩和中性色彩,一般都是陈述或是批评人或事件的状态。
(一)贬义词
有损无益有进无退有害无利有来无回
有勇无谋有一无二有眼无珠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
有口无行有目无睹有年无月有声无实
有头无脑有文无行有我无人有眼无瞳
有恃无恐有酒胆无饭力
(二)中性词
有增无减有增无损有加无已有意无意
有增无已有心无力有才无命有口无心
有屈无伸有气无烟有声无气有志无时
有嘴无心有腿无裤子有例不兴,无例不灭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三)褒义词
有征无战有犯无隐有死无二有备无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牛使牛,无牛使犊
这一类词的感情色彩,可以从前面的例句中得到体现和印证。
五、结语
本文对汉语中的“有X无Y”格式从结构形式、性质、语法功能、感情色彩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考察。通过对这一格式在语言学各层面的分析和在语言运用中的优势的揭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形式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言语表达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任超奇.中华成语大词典(最新版)[Z].武汉:崇文书局,2006.
[3]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彩色版)[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
[4]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巴一斯江苏扬州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