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
循环经济即物质封闭式循环流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这是学术界对传统经济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地球才能得以长存。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弃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我国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
1.资源的高效利用
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在农业生产领域,一是通过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如推广套种、间种等高效栽培技术和混养高效养殖技术,引进或培育高产优质种子种苗和养殖品种,实施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都能提高单位土地、水面的产出水平。通过优化多种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沟渠等输水系统,改进灌溉方式和挖掘农艺节水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通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实现养殖业节水。二是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先进实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元素等农作物高效生长所需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和先进技术改造沿海的盐碱地,或种植特效作物对盐碱地进行长期土壤改良,提高盐碱地的可种植性。控制农药用量,严禁高毒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膜,推广可降解农膜,减少其对土壤的侵蚀;畜禽养殖排泄物采取生态化处理,减少其对水体污染。减少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保证农作物产品和畜禽产品满足健康标准。在工业生产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体现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高效管理和生产技术替代低效管理和生产技术、高质能源替代低质能源、高性能设备替代低性能设备、高功能材料替代低功能材料,高层工业建筑替代低层工业建筑等来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围绕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些生产环节用余热利用,零部件和设备修理与再制造,以及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等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生活消费领域,提倡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推广节能、节水用具。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要削减必要的生活消费,而是要克服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2.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耦合农业循环产业链,是遵循自然规律并按照经济规律来组织有效的生产。包括:种植—饲料—养殖产业链。根据草本动物食性,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天然饲料功能,构建种养链条。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通过畜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将猪粪等养殖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和沼液,可向农田、果园、茶园等地的种植作物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畜禽粪便发酵后的沼渣还可以用于蘑菇等特色蔬菜种植。养殖—废弃物—养殖产业链。开展桑蚕粪便养鱼、鸡粪养贝和鱼类、猪粪发酵沼渣养蚯蚓等实用技术开发推广,实现养殖业内部循环,有利于体现治污与资源节约双重功效。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产业链。在控制放养密度前提下,利用开放式种植空间,散养一些对作物无危害甚至有正面作用的畜禽或水产动物,有条件地构筑“稻鸭共育”、“稻蟹共生”、放山鸡等种养兼容型产业链,可以促进种养兼得。废弃物—能源或病虫害防治产业链。畜禽粪便经过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用能,用于照明、取暖、烧饭、储粮保鲜、孵鸡等方面,还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开展灯光诱虫等。农作物废弃秸秆也是形成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料,可以加以挖掘利用。在工业生产领域,以生产集中区域为重点区域,以工业副产品、废弃物、余热余能、废水等资源为载体,加强不同产业之间建立纵向、横向产业链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如围绕能源,实施热电联产、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开发余热余能利用、有机废弃物的能量回收,形成多种方式的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围绕废水,建设再生水制造和供水网络工程,合理组织废水的串级使用,形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产业链;围绕废旧物资和副产品,建立延伸产业链条,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加工链条、废弃物综合利用链条以及设备和零部件的修复翻新加工链条,构筑可再生、可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链。在生活和服务业领域,重点是构建生活废旧物质回收网络,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流通功能,对生产生活中的二手产品、废旧物资或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回收,提高这些资源再回到生产环节的概率。
3.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
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是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实行清洁养殖。运用沼气发酵技术,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处理,化害为利,生产制造沼气和有机农肥;控制水产养殖用药,推广科学投饵,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探索生态互补型水产品养殖,加强畜禽饲料的无害化处理、疫情检验与防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采取生物、物理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土壤农药毒素的积累;采用可降解农用薄膜和实施农用薄膜回收,减少土地中的残留。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燃煤锅炉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废油、废水及有机固体的分解、生化处理、焚烧处理等无害化处理,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扩大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降低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有害物质排放。在生活消费领域,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方式,培养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它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非常尖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长期沿用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