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读”呈现本真的语文教学

2012-04-29 00:54刘岩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名家课外诗词

刘岩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让学习者接近文字、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章,我们中华五千年有那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教师不是有责任在一个人学习的最好时机——学生时期做好我们的母语教学工作吗?相信每个有责任感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想利用好这短短的六年时间,用最简单、平实的方法给学生最扎实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最真实的热爱语文的情感。然而,事实往往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在丰富文化遗产与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之间苦于教无佳法之时,一个词映入了我的眼帘——素读。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想来我们还是较早使用这种方式学习读书的民族,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

旧时的“素读”之成效可以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而今陈琴老师提倡的“素读”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如何让我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距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更近,是我们要做的事,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根植于课内,“素读”得法

为了让学生从小接触名家名作,很多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在选入语文教材时,一再“降级”。其中,被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选为六年级下学期课文,到了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又被选入五年级上学期教材。针对此类对学生来说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内涵深刻的名家名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保有其文章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熟悉名篇,走近名家,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老师就应该多费心思了。而采用“素读”方式的话,目的便可以轻松达到。

二、叶茂于课外,“素读”得益

课外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果做好课内外语文教学相长,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素读”的方式应用在课外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帮助学生课外积累的意愿和行动,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积累是课内知识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生成点。当“吟经诵典”之风兴起之时,很多学校、教师都把中华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纳入语文教学,这无疑会掀起一阵复古热潮。一时间,校园内书声琅琅,闭目摇头、口中念念有词吟诵的身影在校园随处可见,中华经典一时成为热点。这种返璞归真的“素读”便使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的缺漏以及对青少年文化现状堪忧的一种自然反映,“素读”也是在这一时期浮出水面。

“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新课程改革伊始阶段,我正好带一年级,那时也很注意学生的课外积累,讲故事、读新闻、背诗词,是我最初采用的方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四季诗词之旅”、“名人诗词集萃”以及《声律启蒙》的引入让“素读”彰显出其重要作用。我班里的学生到五年级已经可以每天积累六首李清照的诗词,当然对作者的介绍以及简单诗词知识的介绍还是必要进行的。在背《声律启蒙》的一年里,我要求孩子全天每节课前背诵一条,经年如此,已成习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我们边讲故事,边背诵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经过文言熏陶和没有读过文言的人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小学生,经过文言训练的孩子,运用文字的能力会自如从容,文字的美感会不经意间流露。多年诗词韵律的感悟,让有的学生爱上了读书写作,甚至敢于“作诗填词”。本来只是希望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一些积淀,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意外惊喜。我与学生同背一首诗竟速不敢自信满满,与学生一起做限时作文从不敢掉以轻心,都让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与满足。其实,得益于“素读”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读书、背诵,自身学科知识也得以提升。所以说,“素读”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得益,一起成长。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宴中无酒则罢,有则必当饮。”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生活都令我心仪神往;只不过饮酒应浅尝辄止,读书当细嚼慢咽。“素读”就是品茗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咂舌中,在情绵绵的回味里,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尽管这样的读书方法、教学方式不是我的独创,但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终会得语文教学之本真,如此育人培己,何乐不为呢?!

猜你喜欢
名家课外诗词
名家
小满课外班
名家
我的“课外老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