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化媒体和原有的论坛成为为公众提供新闻、分享信息的主要途径,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已初见端倪。普通公民逐渐改变“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转而主动制作与传播信息,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者”。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当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出未来我国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公民新闻;公共领域;社会效用;发展策略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又被称作“草根新闻”、“市民新闻”和“参与式新闻”,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普通公民个体或组织通过搜集、发现、分析新闻与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或其他工具进行散布和传播的新闻。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公民新闻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网络公民新闻代表着普通大众话语权的进一步扩展,普通公民逐渐抛弃“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转而主动制作与传播信息,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者”。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较2010年底增长5285万人。2012年互联网的显著趋势之一在于微博的快速兴起,当前已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普及率高达48.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多,以及网民对于社交化媒体的热衷,影响网络公民新闻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已经来临,网民参与新闻活动将具备更加便捷的条件。
一、我国网络公民新闻发展现状
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使普通公民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中,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的第一人和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者。无论是“小悦悦事件”、三亚“宰客门”等公共舆论性事件,还是韩寒方舟子论战等公共名人事件,网络公民新闻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舆论作用,以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组织能力,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我国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意识的觉醒与草根声音的扩散
当前,随着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责任意识、自我意见表达的权利意识以及对政府共事务监督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普通公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开始主动、自发的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而微博等社交化媒体的发展,使得官方信息、专业媒体信息不再是唯一的声音。
2、发布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社交化媒体为公民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技术保证。网民除了可以在论坛上发帖,在网络新闻中跟帖外,还可以借助近年来涌现的新媒体——微博,发布文本、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别人发布的信息。多种信息发布形式的存在除了能够满足网民多元化的需求,也使公民新闻呈现了多样化的形态。
3、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监督则是公众通过媒体对公权力的一种监督。公民新闻是普通公众表达言论与情感的一种表达机制,本身就带有草根意识,客观上讲具有民间舆论监督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作用。特别在某些传统媒体失语、部分地方政府隐瞒实情的特殊情况下,公众舆论监督就更难能可贵。
二、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作用
当前,无论是在公共舆论事件的讨论,还是在公民权益维护与社会救援中,网络公民新闻成为许多新闻信息、言论的重要来源,成为当前网络舆论格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我国网络公民新闻发展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监督政府行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网民提供了通过传媒对政府和公共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平台,通过微博、论坛发布的新闻,对政府作为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管理的建议,推动了众多公共事件的解决,在监督政府的各项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网络公民新闻在监督政府行为的同时,也为国家政策和各项法规的制定提供众多有价值的建议,开始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例,微博上公民新闻引发公众舆论与公众情绪的迅速蔓延,在媒体的持續报道下,当地政府最终出面道歉,并责令整顿涉嫌宰客的海鲜店,并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三亚旅游市场。
2、彰显公众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2012年4月16日,天津的哥马志刚不收盲人乘客车费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一阵感动,的哥对盲人所说“我不伟大,至少挣钱比您容易点”的话,温暖了无数的心灵。
3、促进新闻品质优化
网络公民新闻促进新闻品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依托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信息交互能力可以弥补传统媒体中新闻报道的某些不足,让新闻更加快捷、丰富。第二,网络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方式,网民按照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对信息进行进一步追踪、挖掘,有利于进一步扩展新闻的深度,提升新闻的品质。第三,网络公民新闻平民化的视角,更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心声,维护他们的权益,因此网络公民新闻能够提升新闻中的“人情味”。
4、构建社会公共领域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等社交化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意见讨论”的虚拟空间,将海量信息相互传播,同时进行言论与观点的交换、讨论,完成公共事务参与的过程。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
三、当前制约网络公民新闻发展的瓶颈
1、网络新闻监管缺失
公民新闻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也离不开相关部门对网络的监管。在甄子丹赵文卓骂战中,网民挖掘涉及事件的女星艳照,制造新闻话题,网络监管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艳照门”在网络上引起的混乱似乎折射了我国互联网监管的软肋,这不仅加深公众对网络的不信任,还影响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
2、缺乏新闻专业精神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广大公众成了传播主体,赢得了话语权,但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也成为制约网络公民新闻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些公民记者大多从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出发,代表个人意愿,缺乏深度,而且大多是个人情绪的发泄、谩骂,缺乏客观性。由于缺乏必备的新闻知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些公民记者欠缺“把关”能力,对信息的辨别比较困难,很容易被煽动,成为网络炒作的拥护者。同时很容易越过道德底线,成为不良信息潜滋暗长的源头。
传播主体的良莠不齐,自媒体的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使网络公民新闻在内容上也出现了“失范”的现象。网络公民新闻虽然在突发事件等一些公共事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新闻的内容随意、浅层次、缺乏思想性和深度,甚至出现低俗化、泛娱乐化的倾向。
四、完善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策略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名誉教授John C. Merrill曾经说过,任何使我们的新闻业更负责、更民主、更以民为本、更关心公众利益的东西都应该受到欢迎,公共新闻提供了这样的希望。基于我国网络新闻及自媒体发展的趋势,结合网络公民新闻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因素,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策略:
1、公众层面: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未来网络公民新闻能否健康完善,并发挥更积极作用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网民网络道德培养,并针对当前网络存在的色情、暴力现象进行监控,从技术层面尽可能的消除误导网民道德建设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强网民对媒介使用能力的培养,扩充参与者和实践者队伍。
2、媒体层面:开拓多元互动平台
当前,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主要依靠网络平台的支持,发展新媒体技术、开拓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媒体除了从技术角度开拓交流平台外,还应该考虑从加强媒体和公众交流、互动的内部层面入手,更好地促进公民新闻的传播。当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媒体,还不具备采访权,也导致了主要依托网络的公民新闻无法完全展开新闻操作。随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无法绝对把握所有信息,可以模仿传统媒体的特约记者和评论员制度,建立媒体“特约公民记者”制度,媒体通过对热衷制作公民新闻的网民进行考核,根据提供公民新闻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酬劳,打造更有针对性的交互平台。
3、管理层面:加强新闻质量把关
从媒体把关层面来看,加强对公民新闻质量的把关尤其重要。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选择接受网络公民信息时,要严格把关,从各个层面对公民新闻中的信息进行审查、核实,在审核无误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加工,否则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就无从谈起。
4、法律层面:加强法律法规监管
在网络公民新闻未来的发展中,应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网络公民新闻,对于新闻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警告,而对于可能涉及到对他人侮辱、传播色情暴力内容的新闻进行严格审查,并依法处理。
5、政治层面:鼓励公民参政议政
当前,我国适合网络公民新闻蓬勃发展政治与社会基础尚未形成,在公共领域层面还缺乏成熟的“意见自由市场”。在未来网络公民新闻发展中,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公民知情权、媒体接近权和表达自由的切实保障,政府要采取积极手段鼓励公民参政议政,及时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而对公民新闻中存在揭露社会黑暗面、批评政府弊病等事实时,政府要予以宽容和配合,做出及時的回应和理性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参政议政与社会公共领域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0-50
②邵培仁、李一峰,《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J].《嘉兴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