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舆论监督中的语言问题

2012-04-29 23:32吕律
新闻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微博舆论监督语言

吕律

【摘要】在网络新时代,群众通过网络微博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舆论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微博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微博特色的新词汇,但也随之产生了语言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微博;语言

舆论是需要就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评析,如果公众没有参与,很难称得上是舆论。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是新兴媒体,广泛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近年,因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推广应用,这一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新兴的微博又凭借其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成为当下网民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微博正是通过它特殊的语言模式和语言艺术,扩展了普通群众表达意见观点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了参政议政的平台,使其参与舆论监督的诉求得到很好的释放。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微博实际是通过关注来分享即时短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开通微博,可以通过发表新信息,来吸引他人关注。或者通过主动关注他人来获取信息。“微博”限定以140个文字为上限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40字以内的篇幅,更强调即时性与精炼性。相比博客,微博降低了民众表达意愿的门槛。传统的新闻评论由决策者和知识分子精英所把持,主流话语结构单一,政治语言高度专业,它使得民间话语表达不够充分。微博的产生正是为民间性的话语表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平台,形成了兼具通俗化、平易化并带有网络语言特色的新舆论监督平台。

一、舆论监督的微博新词汇

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微博的兴盛,推动了一大批新词的产生、传播。微博、新词语、热词语成为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互联网开办了“微博”服务,随着微博的发展,它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日益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着“微博”,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微民”、“微博控”;体现微博舆论监督的“微动力”;在文化领域,“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小说”、“微喜剧”,读“微新闻”;在生活中,人们体验“微博游”,用人单位进行“微博招聘”,恋人们写“微情书”等。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在经历着由微博引发的传递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微革命”。

随着微博网络信息平台兴起,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新词汇在新媒体——微博中不断衍生,微博的传递速度使新词语表达的信息高度浓缩,有利于民众舆论监督实现。当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和舆论密切相关的新词语的隐退、消亡也十分迅速。不断产生的新词语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以形成舆论,成为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新特征。

微博在发展过程中,公众广泛应用这一传播媒介形成舆论力量,这其中,许多词都由微博“草根“创造。如几大类词缀“X哥”、“X帝”、“X二代”、“X体”,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词汇”等词使用率居高不下。草根阶层的,带有领袖色彩的“哥”、“帝”,代表的是平民阶层意见领袖的能力,这种意见领袖是舆论监督的主力军,也因此受到推崇。他们创造的词汇更多地包含了群众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阶级差异分化、社会公平性问题的思考以及调侃性批判。例如,微博词汇“二代”之后的衔接是官二代、富二代,这些在词典中原本中性的名词,现在在微博的转发过程中体现了群众对其负面感情色彩。“二代”,使得这种正常的现象成为一种不正常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的代名词,就等于把公权变成了私人的东西而世袭,就触及了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底线。

二、微博监督的语言能力环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思想活跃,电子媒介技术进步,更多的公众寻求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平台,希望能够积极参政议政。社会各界的各种观点、建议、呼声都登上了“微博”。 “微博”文章重在“微”字,文章短而不凡,或取材于报刊的事例,或从现实中捕捉题材,但往往表现了受众关心的现实问题。

微博进行舆论监督,其语言应微言善出。网络舆论监督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由于微博是用户间的信息分享,缺乏“把关人”,而140字有时不能起到很好的描述和讨论,导致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甚至偏激引导舆论,无法达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切实起到舆论监督的语言应是“微言善出”,确保发布、转发的已知信息完整真实。

“微博”几何级的传播量,直达受众的传播方式,简单快捷的网络语言,被称为“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拥有特殊的、草根化的话语环境。也使一些官员“重新学会说话”,成为了调节社会矛盾、聚焦新闻热点引导舆论的可用工具。

三、微博凶猛:语言暴力和舆论审判并存

微传播时代,每个人都能让别人听到自己的观点。看似能够起到舆论监督公正作用的微博,却在某些程度上沦为了网络时代的大字报。负面情绪化、片面化、煽动性的语言频频出现,错误引导舆论导向。网民通过海量转发,往往把充斥着语言暴力多重复制,错误的进行舆论审判,湮没理性。

微博用最简短富有冲击力的语言吸引受众注意力,被大量转发的微博多具有独特的新内容或者刺激性煽动性的语言。北大教授孔庆东“三妈门事件”一度在微博上产生了轰动效果,粗口微博被海量转发,传统媒体闻风而动,过激的情绪感染了微博。在这一事件中,网民忽略了粗口微博缺乏现实依据,只是为了一味满足情绪宣泄需求,不管不顾的进行所谓的舆论审判。

微博140字的发帖限制,也说明在微博上清晰论理是很难实现的,微博缺乏理智讨论,因此引发的语言问题有以下三类:

1、谩骂型语言

谩骂型的语言早在网上聊天之时就产生了,微博的语言暴力更是融合在几个字之间,形成了一些代名词。如“翔”、“伤不起”。防止语言暴力扭曲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成为了引导微博的重大课题。

2、粗俗型语言

微博的迅速性和跟风转载不知不觉造成了信息源的不可查性和粗俗语言的不可遏制传播,本身应该起到舆论监督效果的语言,却同时携带了负面的粗俗语言信息。整个春节的网络最火的是“骂战”,对当事双方韩寒及方舟子来说无分输赢,双方对骂愈演愈烈,包含了粗俗语言的成分。网民们也许并不关心韩寒手稿的真伪、方舟子的文本分析有无逻辑,而只是想用转发求得一个最简单的结果,使得语言肆意传播,降低了网络素质。

3、欺骗与怀疑型语言

网络匿名和假消息泛滥,微博语言的真假难辨、法律难以追究,舆论监督的功能性遭到了减弱。

针对以上情况,有些微博网站已经着手通过采取管理员辟谣等方式进行对信息真实与否以及网络用语是否文明进行筛选规范;公安部也通过其官方微博来核实信息语言的真实性。但当消息被证明是假消息时,带有粗俗语言的小道消息、八卦或者谣言可能已经在网友群体快速转发中背离了舆论监督初衷。有人发言评价微博的走向应该是:“有责任和怀疑一切新闻,尊重大众渴望偷窥的道德风尚和热衷造谣的审美情趣,开展非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探索不客观的报道模式,努力重组时间、通过想象再造一個事实。”

四、规范舆论监督,对微博语言进行治理

规范微博舆论,对克服语言暴力带来的危害,治理舆论监督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针对这样的情况,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策略,比如对微博进行实名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等等。

就微博采取大范围实名制来说,微博匿名性是其舆论监督的一大特色,匿名性有助于建设畅所欲言的领域,是网络监督平民化的重要表现。而且,微博实名制并不能完全杜绝微博舆论监督时的语言伤害,个人网络炒作不可能完全消除,负面个人暴露的炒作现象也无法完全杜绝,即使微博逐渐开始鼓励实名制认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并非意味着网络微博语言暴力因此消失。

针对微博独特的传媒语言形式,进一步加深社会道德感,将法律制度应用到微博网络传播中,才是促进微博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唯一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②藏晓雯,《“围观”的力量——浅析微博给网络舆论监督注入的力量》,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③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微博舆论监督语言
语言是刀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我有我语言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