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的预习

2012-04-29 23:18林淑荣梁一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自学新课标

林淑荣 梁一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军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现今实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觉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预习,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证明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数学预习的策略

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而这种流于表面的预习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从客观的角度看,学生在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维的情况下,对一个陌生的学习材料在极其短促的时间里做出反应是不现实的。

1. 预习前“想一想”。预习时先让学生想一想,以前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然后从头到尾地把要学的内容仔细读一遍,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如果一样,就要抓住教材的基本内容,想一想这些新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做一些必要的复习,为新的学习打好基础。

2. 明确目的,掌握重难点。第一步预习时可能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认识不清,抓得不准,这没有关系。这时要做第二次预习。做此次预习前,先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和难点,然后再进行第二次预习,这次是有针对性的预习,在此次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想一想,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理解问题还是原有的知识基础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复习以前的知识,然后解决。如果是理解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3. 做好预习笔记。为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预习中要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要求学生首先整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本节课内容有个大致概括。其次,要求学生记本节已懂的和不懂的内宾,但不要写得太复杂,其中感到有疑问的内容应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写边记。为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可以在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下面画线,同时把不懂的内容写下来。

4. 做好检验。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可以做书上的随堂练习或做学案上老师出的预习检测题。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通过预习检验题自然解惑。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自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