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创新

2012-04-29 22:57:45吴琳
桂海论丛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兴媒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吴琳

摘 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为我们理解新兴媒体所构成社会空间的本质,探索政府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运作机制,提高政府的空间引导能力与空间传播能力。针对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调控机制,提高政府的空间执政能力与空间对话能力。针对新兴媒体构造的新型政治空间,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动力机制,提升政府空间引导能力和空间驾驭能力。

关键词:新兴媒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85-05

自2010年来,以突尼斯反政府抗议浪潮为开端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影响到中东多个国家,包括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在内的国家也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其中,网络在这些政治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新兴媒体所构建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格局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历史逻辑构境之下,探讨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视域

学术界对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路径主要是从实现网络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之间对接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从管理型政府走向与社会合作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理论思维方式对于单项研究实体社会特征或者是虚拟社会特点具有理论意义。但这种理论思维方式缺少在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对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之间内在理论逻辑结构的研究。因此,新兴媒体时代需要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理论视角,“只有通过这种认识的转换,人们才能弥补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的精神空间和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物质空间的分歧,才能摆脱因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之间的分歧所带来的空间认识的障碍。”[1]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为,空间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位置和自在无为的地理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建构中,空间被视作是人类社会生活模式。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资本逻辑主导下,地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地理空间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并成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交往空间。比如工厂、仓库、街区、广场、住宅等这些地理空间形态成为人们互相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实践空间。这种地理空间强化了人们的“物的依赖”状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它为少数人制造世纪的财富和权力,为其他人则制造幻灭、压抑、痛苦和堕落。”[2]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一向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3]62社会空间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一个生活场所,是承载着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交往空间。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把地理学上的空间意义引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阈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是怎样建立在时间对空间的消除基础上,而这又如何进一步产生了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令人惊奇的转型。”[4]这为我们开启了思考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的另一个理论视域,思考新兴媒体与政府社会管理关系的理论视域。

新兴媒体所构成的空间使人类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处于相互作用事件的“整体场”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更为互相参与和互动的系统。这意味着,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一方面内蕴空间形塑的发展逻辑。这是因为“每个社会都处于既定的生产模式架构里,内含于这个架构的特殊性质则形塑了空间。”[3]48另一方面内蕴空间发展的辩证逻辑。这是因为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是确立社会各种阶层的处所,“空间的组织结构不单单产生于社会,同时也能反过来影响各种社会关系。”[5]87-88因此,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人造空间,也是新兴媒体发展的社会结果,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历史构建途径。这也许是政府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另一个理论视域。

二、新兴媒体构建了政府社会管理的空间视域

新兴媒体构筑的社会空间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背景性概念,而且是承载社会关系的与呈现社会权力结构的实质性概念。格雷戈里对这种承载社会结构的空间结构本质解释道:“离开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就不可能得到理论上的阐述,反之亦然。再者离开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就不可能得到实践,反之亦是如此。”[5]88因此,新兴媒体构筑的空间结构与实体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依存,即新兴媒体构建出的空间结构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空间视域。

(一)新兴媒体构建了新型文化空间

随着印刷技术媒体的产生,人们开始将思想写在纸上。印刷技术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了同一性,“一只鹅毛笔终止了言谈,打破了神秘,带给我们封闭的空间和城镇,给我们道路、军队和官僚体制。”[6]81而新兴媒体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同一性,构建了以视觉文化和电子文化为主的新型文化空间,人类文化发展出现大众化与庸俗化倾向。

1.新型文化空间的大众化。新兴媒体以“喜闻乐见”的通俗流行的文化大众化渗入,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扩展了文化传播空间,使文化走向了街头,走向了大众。在大众文化形态下,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个人,文化发展的形态是多文本的。人们摆脱了文化精英阶层对文化传播的文化垄断,弥合了文化发展的精神活动空间的神圣性和社会生活空间的世俗性的断裂,使文化发展融入到个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领域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导致新型文化空间发展日趋大众化。

2.新型文化空间的平庸化。新兴媒体创造出的视觉文化丰富了文化形式,但也降低了人类文化想象力。研究表明,视觉文化比印刷技术更能快速地迎合文化大众口味。人们在看电视时,很少会将时间花费在一个电视节目上。人们能够把按钮不停地切来换去,同时看好几个节目。“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7]这样,新兴媒体创造出的视觉文化形式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生产模式,其所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的发展日趋平庸化。

(二)新兴媒体构筑了新型交往空间

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是按照模式和符码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这样的现实就是超现实,即现在的现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虚拟实在”[6]10。新兴媒体构筑了新型交往空间,使人类社会交往空间显示着去公众化和去交往化特征。

1.新型交往空间的去公众化。不断进步的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生转型。在转型中,一个新的力量,即传媒的力量诞生了。米夏尔·贝内迪克特把这种传媒力量给与了新的理解:“那种小社区之内由于声音传播、海报和小册子几近同时性和零成本才可能存在的联合现在大规模崩溃了。任何规模的社会凝聚都是共同的意见、共有的知识的作用,而且由于没有不断的更新和相互影响,这种凝聚主要依赖于早期严格的文化教育和记忆。反过来,社会变化也依赖于忘却和廉价的通讯。”[8]廉价通讯的传媒力量使人们精神受到信息泛滥的痛苦折磨,使人类社会内蕴的凝聚力不断被弱化。

2.新型交往空间的去交往化。新型交往空间表现形式为电脑网络中包罗万象的虚拟空间。现实生活中的稳定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变成了可以任意流动的、离散的、漂浮的交流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每个人周围都是陌生人。在新兴电子媒体的巨大传媒力量面前,公共领域已经逐渐消失。也就是说,“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9]新兴电子媒体构筑的新型交往空间已经不再是人们讨论公共性议题的公共空间。新型交往空间呈现出了瞬间的、短暂的去交往化特征。

(三)新兴媒体构造了新型政治空间

新兴媒体构造的新型政治空间是“由电子技术打造出来的地球村的条件,比旧时的机械化、标准化的社会更能激发断裂的现象。”[6]72新型政治空间具有去强制化和去权力化特征。

1. 新型政治空间去强制化。加拿大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英尼斯认为,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主体呈现出无中心离散化状态,新的社会权力构型逐渐形成。“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这是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10]。伴随着20世纪历史性的公共领域的衰退,一个新兴的公共力量又出现了。新的统治逻辑发生改变意味着新的权力体系形成,传统的科层等级体系权力模式失去其强制性特征。

2.新型政治空间去权力化。新兴媒体以赛博空间为载体,交流双方都在数字信息平台后面。波斯特揭示道,“我们需要理解哪些能动性形式适于分散的多重化主体,我们需要生成适于这种身份形成的抵抗策略。引起争论的不是主体化的新形式具有自在的解放性,而是它们就是新的对抗领域。”[11]129这种远距离的虚拟化交流方式能使人们逐渐脱离社群,消解社会主体多元性,使新型政治空间出现去权力化特征。

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新型交往空间和新型政治空间,分别规约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价值向度和权力构序。

三、新兴媒体时代的政府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

政府需要创新对新兴媒体所构筑的传播生态环境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由传统理论概括向亮点聚合转变,创新政府社会管理系统运作机制

针对新兴媒体构建的新型文化空间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系统运作机制,把握由传统理论概括向亮点聚合转变的原则,提高政府空间主导能力与空间传播能力。

1.创新理论传播表达方式,提高政府的空间主导能力。理论研究成果进展不能单单停留在文章层面上,要研究在新兴媒体下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创新理论叙述传播方式。一是理论传播可接受性的创新。将文字形式的理论叙述转变到形式新颖化,语言风格新鲜化的平民化的传播叙述方式,增强公众的可接受性。二是理论传播的形象性创新。利用现代新兴媒体的快速性、形象性等传播特征,通过将抽象的理论成果具化为形象性的形式,制作公益性社会视频、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引导公众参与典型案例讨论等形式,将理论成果渗透在网络空间的各个层面,使受众群体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三是理论传播的生态性创新。政府数字共享信息工程建设不仅是图书馆等数字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而且还要能够使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走出学术交流的狭窄空间,进入到能够与公众进行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当中,助推政府社会管理空间主导能力的提升。这需要突破数字共享信息建设瓶颈问题。许多理论成果没有进入到数字共享信息建设工程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对维护自己著作权意识的增强,人们缺乏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放入到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共享建设中。因此,理论研究成果只能在有限的学术范围内传播,或者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引进,公众要为阅读理论文献交纳比较高的费用才能得到阅读的权利。这些都使很多优秀的理论成果被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理论传播作用。过分强调著作权保护,就会妨碍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理论传播方式创新。在尊重著作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2.提高主流价值诠释能力,提升政府的空间传播能力。把握亮点聚合的信息交流传播原则,提升政府的空间传播能力。一是提升社会主流理念诠释能力。如,可根据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的信息符号意指功能,围绕时代重大主题,采取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绩效式考核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时代重大主题,增强人们对政府政策的理论认知,增强人们对政府政策执行的认同感。二是提升把握社会心理脉博能力。可以邀请学者撰写评论,或者通过在线互动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帮助网民解读党的思想理论内涵,解读政府的政策信息。同时,面对各种纷乱复杂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引,为网民做出重要的价值排序,消减海量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高人们的传媒认知能力。

(二)由传统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创新政府社会管理系统调控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调控机制,实现由传统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提高政府的空间执网能力与空间对话能力。

1.完善政府微博政务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空间执网能力。国外一些反对势力利用新兴媒体的特点,总是在网络上进行舆论攻击,更有甚者,将网络变成谣言集散地,混淆视听,夸大其词,造成网络暴力,引起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正确分析复杂多变的网络形势,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是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增加工作透明度,营造浓厚民主气氛,使政府政策制定不再具有神秘性,从而能够让公众理解和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状况。这要求深化政府微博政务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空间执网能力。一是要树立“经营微博”的理念。微博改变了前网络时代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兴媒体构建的传播生态环境更需要政府工作细致化、常态化、权威化。如新疆地震公共管理局积极探索微博公共管理创新机制,取得了官方微博使用的预期效果。该局在微博公共管理制度上,细化了微博工作流程,组建了网络发言人、网络信息员队伍和微博舆情监视员队伍,对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在官方微博的名字上,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开通了“地震在新疆”为昵称的官方微博。由于新疆地震局强化了经营政务微博理念,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官方微博开通当天,发出的29条微博,就被转载了3194次,评论有746条,当天的粉丝人数就到5000多人。随着新疆地震局官方微博直播救灾等情况,微博关注度剧增,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二是要加强政务微博的营销。通过完善微博资料,添加管理个人标签,加入微博群,主动关注他人,多原创、多转发、多评论、多发图片及少发文字等方式,增强政务微博的关注度。

2.建立网络专业发言人制度,提升政府的空间对话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式微,需要建立网络专业发言人制度,提升政府空间对话能力。瓜塔里写到:“当今的信息与传播机器不仅仅传送表征性内容,而且还有助于形成观点阐发的新型聚合体,无论所阐发的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观点。”[11]23网络发言人就是这种新型聚合体的一种形式。网络发言人担任着传递政府声音的行政职责,肩负着链接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行政功能。但目前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很少有专职网络发言人、没有关于如何界定和规范网络发言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规、没有对网络发言人常态化培训机制。需要建立网络专业发言人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加强网络专业发言人高度政治敏感度。面对网络舆情多元化和快速化特征,网络发言人必须有快速甄别重要信息的敏感度,压缩网络舆论炒作空间,引导舆论方向,形成以党和政府部门主流信息为核心的网络舆论沟通场域,发挥党和政府网络发言的影响力。二是加强网络专业发言人与公众对话的能力。网络专业发言人需要善于运用与借鉴运用网络化语言,能够进行现场答疑,网络在线互动,主导舆论方向。面对网络舆情随时爆发的可能性,以负责的真诚态度,深刻的思想智慧,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得公众的信任,增强取信于民的亲和力,缓解网络舆论的尖锐化,将网络舆情影响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内。三是网络专业发言人必须要掌握好三个原则。首先,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性,又要包容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多样化;其次,既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又要坚决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坚守底线;最后,既要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性的沟通技巧,又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通俗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三)由事后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创新政府社会管理系统动力机制

新兴媒体构造新型政治空间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系统动力机制,把握由事后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的原则,提升政府空间执政能力和空间驾驭能力。

1.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话语引导,提升政府的空间执政能力。新兴媒体改变了前网络时代的传播生态格局。随意压制公民自由表达权利的管理形式与单向度的播发形式,已经不适合新兴媒体所构建的传播生态格局需要。同时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等新型政治空间,不仅可以使人们表达意愿,而且可以体会其他人的诉求,增加相互理解。政府需要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话语引导,提升政府空间执政能力。一是提升群众的社会参与性。政府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舆论议题的本质,充分利用网上论坛、在线访谈等形式,设置舆论话语导向,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倾听群众感受,为群众开辟表达诉求渠道,提升群众在社会中的参与性。二是掌握与公众对话的话语权。不能为了填补政府信息回应空白,随意发布一些官话与套话,应面对舆论监督,重视民意,正视问题,科学设置与公众对话的议题题目,深化议题思想,提高议题设置的质量,提升对话思想深度,主动抓住与公众对话的话语权,体察民心,回应民心,“微”聚民心,把握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主导权。

2.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行为引导,提升政府的空间驾驭能力。新兴媒体构筑的新型政治空间诞生了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政府需要处理好网络政治空间公民有序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一是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机制建设。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打着民主口号,以政治参与为幌子,进行着不良的网络舆情运作情况,政府应制定并完善如何打击网络不良行为的相关法规体系,对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站和个人进行严肃依法处理。推行对不良网站的举报奖励机制,充分依靠群众,运用奖惩机制,积极发挥公众的力量,对提供线索者进行奖励,加大对不良网站、随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新兴媒体从业者、煽动与制造网络舆情的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的打击力度。二是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机制建设。无序的政治参与会造成社会动荡,失去理性的民众会在民主的狂欢中产生“网络暴动”。政府需要界定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所应遵循的义务及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公民有理性和有秩序参与网络政治空间互动。三是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生态机制建设。这需要政府开通专门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设置网络政治参与议题,营造网络政治参与的空间,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与法律引导,制定网络论政法规,网络监督制度,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够在规范的制度框架内得到合理表达。

总之,新兴媒体以强大的理论叙事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其呈现的“信息方式既是支配的潜在根源,又是解放的可能源泉。当它的各种构筑因素都渗入到不同的文化空间中,他们具体的政治效应难以预测,有赖于各种语境下特定的力量关系。”[11]183我们不仅仅是多极网络空间的普通人,我们也是多极网络空间的行动主体。我们栖身于新兴媒体所构筑的多级空间网络中,所以投身于抗争新兴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解决事物之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吴 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3.

[2]哈 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8.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田毅鹏,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5.

[5]爱德华·W·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洛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贝 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57.

[8]鲍 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

[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

[10]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0.

[11]波斯特.第二媒体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忠友

Explora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Wu Lin

(Party School of Jili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ChangchunJilin130022)

Abstract: Spatial theory of Marxism is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space essence constructed by emerging media and exploring practical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Due to the new cultural space, new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new political space constructed by emerging media,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space leading and broadcasting abil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control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government's space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has to innovate driving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space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abil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media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al mechanism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新兴媒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46:34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对外经贸(2016年9期)2016-12-13 04:52:08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41:58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07:29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5:20:29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