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古诗与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2-04-29 22:30田瑜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暖色农历古诗

田瑜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古诗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有效渗透,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味、丰富其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距离都接近了。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增多,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平时,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如果问: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古诗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先来说说是什么节日,谁知竟有学生脱口而出是“教师节”,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也难怪,古诗的九月九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就要借助日历,比较直观地向学生讲解农历的有关知识,并告诉学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诗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见学生似懂非懂,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出另一首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通过诵读,了解诗篇大意,更是让学生知道正月就是农历的一月,正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同学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果然,许多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他们彼此交流,不仅更清楚了农历的概念,还知道了传统佳节多数用农历计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而子时之后也就是“大年初一”了,“五更分两年”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计较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古诗的内涵,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二、古诗中的琴、棋、书、画

不管是前人还是现代人,如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么他们在人们眼中就是才子才女。因为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这个年代的价值观,电脑和外语更显得实在和实用,在许多方面能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身上还是需要这样一些民族气质,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传承这种气质。

其实,古诗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体会,其精练的字词,平仄有序,讲究韵律,让人眼前有画,耳边有曲,心中有感。只有中国的古诗是无法用外语来翻译的,因为这种艺术境界其它语言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的平仄,更要根据每首古诗本身的特点,配上与内容、情感相符的乐曲,以古筝和琵琶奏曲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如,王维的《竹里馆》第二句“弹琴复长啸”,让人耳边响起了一曲娓娩的琴声,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仿佛听到诗人的弹奏,从而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为诵读古诗奠定了基础,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搭建。

同时,古诗与书法、国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首古诗用一手和书法来演绎,其意义深远;一首古诗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国画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更要注重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让三者巧妙地融于一体,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品。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景,但学生看到心中所描绘的景象,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诗的优美意境。

三、古诗中的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

古诗、邪教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极冷。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两种类似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客路青山绿水前。”(王维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四、古诗中的民族气节

古诗中多寄托诗人的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意境。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雪大作》一诗,先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尽管已经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啊,但仍然盼望为国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月入梦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呀!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总是要死的,丹心照耀民族青史,对得起历史,这是社会责任之所在,这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为人民利益而死,为社会进步而亡,就重于泰山;为个人私利,不惜伤害人民利益而死,为个人私欲而危害社会进步而死,就轻于鸿毛。当然,还有介于泰山与鸿毛之间的。显然,责任感的实质就是人生价值的取向,就是价值观。只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精神方富裕,生命才充实,人生才富有价值。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中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古诗,虽然只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栗,但是它的魅力和灵魂将会永久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学习和传承古诗,将其精华发扬光大,它的光芒会向后代折射出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暖色农历古诗
陈为习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暖意除夕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