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北纬39度的鲜

2012-04-29 00:44三秋树
南方文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刘大爷饼子海参

三秋树

没有哪个城市像大连这样,将“父母在,不远游”践行得这么好。

海蛎子味语言

取悦异乡的方式有很多种:嫁一个本土的老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一个够上户口的蜗居……我介入大连的方式却是从讲大连话开始的。单位上百人,以大连人居多,我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那样的语境之下,十分突兀。刚毕业的我,在少言寡语了一星期之后,神奇地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门海砺子味语言,以至于除了个别知根知底的同事外,大多数人都以为我是这座城的土著居民。当我用这门语言与采访对象做着无障碍的交流时,连我自己都常常产生错觉,这方水土与自己一定前世有缘。

那时候,与我同来的还有一位重点大学的高才生,逢吃海鲜必拉肚子,多次在报社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建议:“作为文化单位,我建议从上到下讲普通话。”他最终离开的原因是因为水土不服。来时,150斤的体重,走时只剩下了120斤。他在告别时对我说:“轻轻地,我走了。有时候,当你吃不惯这个城市的食物,或者不能欣赏这个城市的语言时,你就不属于它,它也不会属于你。就像结婚一样,再好的人,如果彼此志趣相去甚远,也很难幸福。”

寻一座城,犹如谈一场恋爱一般,需要缘分。我无从追溯我与大连前世的因,但却会努力经营着今生与她的果。我留了下来,并结婚生子。

揣着两个玉米饼子,去海边敲海蛎子吃

大连的海鲜是以其北纬39度的地理位置而闻名的。这个纬度的海物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鲜。千百年来,大连海鲜的做法一直饱受诟病,却不做丝毫的改变:水煮、白焯、清蒸。以至于很多外地人都非常不解:“这么好的海鲜,可惜不会做。”

而最难忘的吃法,莫过于冬日里与老公一起用轮椅推着他86岁的姥姥去海边,一手拿着从早市上买来的玉米面饼子,一手拿着家家都有的自制的锤子,从海边的岩石上敲下绝对新鲜的海蛎子,一口饼子,一口海蛎子。海蛎子初一入口,咸腥凉,你不得不咬一口饼子,随着饼子与海蛎子均匀地纠缠,一种直冲天灵盖的鲜猝不及防地来了,让你没法弄清,到底是饼子成全了海蛎子,还是海蛎子成全了饼子。总之,两个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吃食,就这样遭遇了,并上演了一场最真实的原始饕餮。

然后,你会忍不住看那海、那天,还有那86岁的姥姥,这时你会觉得天大地大,这种最原始的口福才是最结实的幸福。你会觉得房价再高能怎么的,工资再少也不算啥,还有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何必计较。大不了,揣上两个饼子,拿着锤子,去海边敲海蛎子吃呗!

没有吃过现敲的海蛎子就玉米饼子的人,是无法理解大连人对海鲜的“糟蹋”的。对于大连人来说,真正的鲜是无须装饰的,所以便最大可能地保留它最初的自然。

如果你一定要追问北纬39度的鲜到底是什么样的鲜,任何语言都无力形容。除非某个冬日,你穿上水靴,戴上手套,操着一把锤子,当然最重要的是兜里一定要揣着几个玉米饼子。然后,去海边的礁石上,体味一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事实上,这种天然的赶海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一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安全感。

这些年,每到盛夏,我便成了接待员,各路亲友、同学会来大连旅游,陪得太多,也终于得了导游性视觉疲劳。老虎滩、圣亚海洋世界、金石滩黄金海岸、静谧优美的旅顺,这些闻名遐迩的标志性景点,如今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仅是一条路线和一段段重复的时间,尤其当我在其他城市也看到这样的风景时,我的失望来得快而直接。于是,我固执地在我的全陪生涯中加进了带亲友、同学去海边礁石上敲海砺子这一项内容——那入口即化的鲜,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天然,不知道饱了多少人的眼福口福,同时也拉了多少人的肚子,但这些,居然都成了他们对大连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他们来大连最独特的经历。

我固执地希望,这些我生命里至亲的人,来过我的城后,不仅看过,也能爱上。在今天这个学习能力超强的时代,此城与彼城的区别其实不大,无论是风景还是风景里的人。我改变不了雷同的风景,只能于细微处改变他们来这个城市的心情。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不仅留下脚印,也留下长长久久的思念与牵挂——因为有我,在这座城,与她水乳交融。

爱他,就给他吃海参

大连海鲜的故事还有一个温情的细节。那就是每年一入冬至,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会打这一天起,每天为自己的老公准备一只发好的海参。男人们晨起时,自然地将其生吃下去。除了强身健体,也享受一份充满古意的爱。

这样的海参,一直要吃九九八十一天,也就是冬天结束的时候。

这一天,相当于大连的男人节。男人们骄傲地享受着充满仪式感的特殊待遇,彼此间会不经意地表示:“没办法,虽然不好吃,但不能瞎了俺老婆的心思。”

照猫画虎地,婚后的我也想给老公一个小小的感动。偷偷买来海参,然后上网学习生发的技巧,并将发好的海参藏了起来。

可冬至那天早晨,我早早醒来,床上却不见人。假装上卫生间,看到他在厨房里加工海参呢。心想:这个男人对自己的家庭地位也太没信心了吧。

我不动声色地回到了床上,过一会儿,他蹑手蹑脚地回来了。想必是已经将一只海参生吃了。我在心里坏笑,回头再给你一只,不吃得流鼻血才怪。

但当我起床后将藏在厨柜里的海参端出来给老公,他笑眯眯地吞下时并没有流鼻血。然后,早餐时,我在老公蒸的鸡蛋糕里,吃到整只海参。我愕然,他说:“光我一个人长寿有意思吗?”必须承认海参很难吃,可是,十来个冬天和老公双双进补后,我慢慢觉出了海参的甜。也许不是食物的甜,而是相约着两个人一起慢慢变老的温情让心发甜。

随着人工养殖的海参越来越多,海参的功效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大连人特殊的海参情结。在他们看来,冬至进食海参不仅仅是健身的必须,更是古人留给他们的一份光荣传统。要像过春节一样,把这样的仪式坚持地传承下去。只是,古人强调的,是男人在家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今人继承的,是家人之间表情达意的机会。浑身是刺的海参于是也就成了大连人爱的图腾——虽浑身是刺,可扎得人心都是暖的。

东海与渤海交汇的地方便是家

事实上,爱上这座浪漫之都不容易,也很难浪漫。作为东北最适合人居的海滨城市,她有一半的房产产权属于外地人,致使它虽身属二线城市,却拥有着一线城市的房价。市中心的楼盘、海景房,在无数个本应万家灯火的夜晚,却只有几盏灯亮着。这个家,对于那么多的外地人来说,更像是度假时的宾馆。

老公的表弟大学毕业后不肯回大连的原因,便是这样:他不想用一生的时间,只换来一亩蜗居。他说话时的语气,颇像一个叛逆的少年,对家长作风严重不满,却又无力抗争,因此,只能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达。

2006年的冬日,他在哈尔滨零下三十九度的室外给我打电话:“姐,我被冻哭了。我想念大连冬天也不零下的气温……”我说:“回来吧,大连欢迎你,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感动你。”

表弟回来了,在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将近六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才攒够了一套四十平米房子的首付。我陪他去交定金的那一天,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去时他兴高采烈,可是出来时却情绪低落。我开着车,载着他转了星海广场,又走了滨海路,最后,我站在东海头——东海与渤海交汇的地方,对他说:“大连今日,气温零到四摄氏度,西南风二到三级,空气质量良。”表弟不解地看着我,我对他说:“今天你不仅买了房子,还得到了一个大礼包。滨海路妖娆的曲线,星海广场磅礴的气势,还有这清而不冷的气候,从此都是你的了。而别人,要想享受这一切,还得舟车劳顿,也不过是到此一游。但你与这些美丽只隔着一个家门的距离。你不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吗?”

表弟开心地笑了。我对他说:“其实,喜欢一个地方,就像爱上一个人一样,不要总想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而是要学会享受爱的感觉,培养爱的能力。”

这座城,就像一件华服,刚开始,我们因为她的漂亮想租来穿穿,然后就再也舍不得退回去。我们固然要为拥有它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形容的不仅仅是一场绝世之恋,也适用于人和城的感情。

刘大爷的焖子,大连的味道

大连天津街在几经改造之后,这条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门庭若市,但刘大爷的焖子铺却是一个例外。早上八点开业,晚上七点关门,整整十一个小时里,总有人排队。作为大连唯一小吃的炒焖子,刘大爷做的最为正宗,据说祖上传了近一百年。

近日又去排队,才得知由于身体的原因,老人家每天只卖二十碗就收摊。所以,大家如能吃上他家的焖子,常常有中奖的窃喜。

刘大爷的焖子铺上写着他家的地址,这是专门为从天南海北回到大连的人准备的。如果你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又想来一碗承载着乡愁的焖子,而刘大爷又不在铺子里的话,那么就去他家吧。不管多晚,刘大爷都会为你亲手做一碗焖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碗焦黄鲜嫩的焖子前落泪——那也许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名小吃里,最寂寂无名的一个,却是这世界上孤品的乡味。

这些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外地人请刘大爷去他们那里开连锁店。可是他都拒绝了。他说到处都是了,也就吃不出来那个味儿了。而这个小小的摊子让刘大爷生生将儿子送到了美国,儿子研究生毕业后在那里娶妻生子,每次电话里,儿子都会对刘大爷说:“爸,最想你做的焖子。那焖子的味儿就是家乡的味。”

刘大爷说,所有人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怀念已久的食物,但有一半的人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店,甚至这种食物都有可能消失了。这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另外一半人找到了美食,却发现它失去了当年的味道。何况,各种各样的连锁店遍地开花,就算无需回家,也可以在当地找到这种食物,于是,故乡被遗忘了,想家的心也变淡了。

刘大爷坚守的,不是一个小摊子,而是把乡愁放在那一碗焖子里,让那些远行的人还记得家乡的味道——独一无二的味道。

这样的匠心,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单是想想,已经让人落泪。

事实上,像刘大爷这样护乡的人,在大连并非个案。据统计,每年,百分之七十一的大连高考生选择本地高校,不肯去他乡求学。而他们毕业后,几乎全部留在了本城。这个决定,是由父母代他们做出的。

没有哪个城市,像大连这样,将“父母在,不远游”践行得这么好。因此,也没有哪个城的人像大连人那样恋家想家。这里盛产的,不仅仅是美景海鲜,还有沉甸甸的乡愁。

猜你喜欢
刘大爷饼子海参
“贪吃”凉面的饼子
清明节
娘的剩“饼”
感谢海参
饼子麻花故乡情
古今八珍之葱烧海参
海参易变弯,掺了糖
我不接待
一只叫大花的狗
孤单大半辈子,他娶回了“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