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主体”潜能 拓宽语文视野

2012-04-29 19:03李丽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杜甫主体语文

李丽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挖掘学生主体学习潜能;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习的神思,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粗浅探究,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想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很快地置身于同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交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二、善待质疑,鼓励学生勇敢地说

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有学生就问:“差吏当时为什么不抓杜甫?”底下立刻就有人反应了,杜甫也是做官的。他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杜甫是做官的,为什么杜甫不去阻止呢?”如果说该同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点幼稚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有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三、创无极限,拓宽文本视野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是一个变数,内在潜能的发挥能使成功的“极限”不断更新。语文学习渗透于生活的一切时空里,只有引导学生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时机,挖掘自己的潜能,把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把社会当课堂,这样才能全面地训练语文技能、素质。平时应常作这样的引导和训练。

1. 创设语文学习角。教室黑板报上设定一空间为语文角,每期更换内容,或成语典故,或唐诗宋词,或语法修辞,或学法探讨;教室四周环境的布置也注意运用一些对学生富有启迪性的对联或警句,适时张挂易错字提示表,设置词汇角、格言录、优秀作业栏、语文剪报、美文选刊等,让学生时时置身于语文学习的氛围中。

2. 开放阅读欣赏室。利用图书馆的阅览室,在中午、放学以后及节假日的时间浏览报纸,略读刊物、精读佳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每月读一本好书、佳作推选及背唐诗宋词竞赛等活动。

3. 开展各项活动。(1)利用学校每月包场电影的机会,月月开展影评竞赛活动。有时,电视里播出的好片子,也给予评论,训练自己看、听、说、写等多方面的能力。

(2)利用外出实践活动机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训练自己的语文技能;布置作业,注意观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洞察生活美和人情美,养成看美、谈美、写美的习惯;与人交谈时,注意自己说话的思路、观点的明确,语言的通顺;注意对方谈论的要点,能记下关键性的语句,把每次谈话都当作训练听说能力的机会。

(3)开展主题班队会,有力地发掘了学生语文的潜能,经常举行演讲比赛,开展学生主讲课文、自编小品、相声等活动,并让小记者进行了采访,录像摄制,把采访的镜头拍了下来,组稿送学校播放,既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交际、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素质。

猜你喜欢
杜甫主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杜甫的维稳观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