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加工教材 创新收获精彩

2012-04-29 00:44薛静娅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蓝花黄花两位数

薛静娅

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灵活地处理,创造性地使用,使教材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期的低年级教学让我感受到:有时只要对教材稍加改动,就能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一、吃透内容,适度重组

教师可以有效地加工和重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主动探究,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认识1000以内的数后,教材安排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书中直接出示山坡情境图:松树285棵,杉树312棵,柏树279棵,312○285,279○285,让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得出方法。学生一年级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本领,例题教学内容呈现得直接苍白而毫无挑战性。聆听过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

小朋友最喜欢玩具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玩具商城去游览。

师:仔细观察这张还没有完成的统计表,根据表内的信息,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①比一比哪种玩具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其余的三种玩具谁贵?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③ 芭比娃娃和变形金刚价格一样吗?为什么?

孩子们一听到去玩具城,就兴奋起来了,面对自己平时心仪的玩具,讨论、交流积极活跃,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教师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在一次次的疑问答辩中,答案一一浮现,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之后有强烈的成功感。教师对教材的这一重组,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巧设情景,独具匠心,出示了五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再辅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在激烈的讨论、交流中,比较方法都渗透其中,逐步整理出比较方法。教师对教学例题的这一改变,真正立足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有效加工和重组学习材料,将静态的文本信息变成了可操作的动态材料,使封闭、枯燥、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变成开放、有效的学习过程,拓宽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间的链接。从效果上来看,在这样开放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学习,学生学得轻松、积极,课堂更有活力!

二、挖掘空白,及时补充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有效的教学,首先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我们的教材其实有诸多的空白,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空白,及时补充教材,完善自己的教学。

在教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基础上,我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这一内容相对来说并不难,课堂上顺风顺水,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可就是最后在《补充习题》的批改上,大跌眼镜地出现了让老师无从下手的情况。大家不由得坐下来,寻找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原来,教材上,从新授的例题、试一试,到想想做做的习题,都是个位向十位进的情况,偏偏在《补充习题》上,多次出现了十位相乘要向百位进,学生的错误多表现在数位没有对齐、百位数字进错等上。教材的空白,才造成了孩子们的困惑呀!找到了这个原因,想来习题的出错也怨不得他们。

吸取了这位老师的教训,在第二天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例题和试试的教学,学生得出了“个位满几十向十位进几”的计算方法之后,紧接着我补充了练习题62×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在巡视中,我及时发现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借助投影,把这些情况一一展示,让“小啄木鸟”们进行分析诊断:

6 2 6 2 6 2 6 2

×4 × 4× 4 × 4

24848 248 248

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了“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的结论,并借助前面加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得出结论: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同时,会给予同伴友情提醒,当积的百位出现,一定要注意对齐数位。在以后的作业中,孩子们一次都没有出现积的百位错误的现象。这也难怪,这一“病因”是小啄木鸟们自己发现的,他们怎么会让自己再犯同样的毛病呢?

三、注重联系,贯通整合

数学知识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教学时应抓住每个例题的知识点,找出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学习百以内的口算教学,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一位数(不进位),如34+12 = 34+2 =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退位),如34—12=34—2=

教材这样安排,是从加法和减法两种不同的计算角度安排的。考虑到孩子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如:30+4=4+30=34-4= 34-30=)时,由于数位的的迷茫和错误,我犹豫了。就是这几种看起来简单的不用老师教的计算,那几天花了多少的心血和时间,小棒和计数器整天拿在手里捣弄,好不容易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正确计算。面对这次的计算,我考虑再三,决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教材的编排,做了以下调整: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如34+2= 34—2=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如34+12=34—12=

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注意力差、容易混淆的年龄特点,把加、减一位数和加、减两位数分开进行教学。这两种加减法的计算,学生不是不会计算,而是往往不清楚把第二个数放在哪里算,会搞混淆。把加减一位数和加减两位数分别作为一课的教学内容,就能完全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差错,而同一种类型题目的加和减方法是无所谓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等孩子们熟练计算了,再把这些计算从加减两方面进行比较和练习,回到教材中来。这样一来,教学的难点降低了,我们的课堂就比较轻松了,孩子们的作业表现也非常满意了。

四、关注发展,雕琢细节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细节可以是预设的,这预设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把握,来源于对学生的真情体察。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优秀的教师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雕琢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精彩的课堂。

上次有机会听了《倍的认识》一课,教者对例题1的处理别出心裁,颇有新意。例题1是这样的: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教材:

蓝花○○

黄花○○○○○○

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黄花有3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认识了倍,初步建立起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不急于下一题的讲解,而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式训练。

变式一:

黄花有2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黄花有4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从而得出: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变式二:

蓝花○○○

黄花○○○○○○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都是求“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哪里不同?学生在对比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先要确定“把几个看成一份”。针对教材而进行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变动,一次内涵深刻的雕琢,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沟通,新知识倍的认识纳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了倍的概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准确定位重点、难点,通过恰当改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定能使课堂精彩不断,让学生经历一次次思维的提升,思想的熏陶。

猜你喜欢
蓝花黄花两位数
能拨出哪些两位数
“神奇的食物”⑤ 蔬菜皇后——西蓝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巧算两位数加法
黄花梁啊黄花香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蓝花楹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