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倒把西施壶”简约练达的手法

2012-04-29 13:17:57李惠强
佛山陶瓷 2012年6期
关键词:完美简约

李惠强

摘 要:受到西方人体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毕加索的人体,把人体的线条美生动地通过阳羡的一丸富贵土,在一把紫砂器上完美呈现,以提炼、夸张、简约的手法,以女乳之美为基本造型的“倒把西施壶”简述了简约练达是极致的道理。

关键词:倒把西施壶;简约;完美

1 前言

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鼎盛时期,宜兴制陶工场林立,名师辈出,所制紫砂器皿“不胫而走,遍于天下”。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紫砂壶中,造型最简单、线条最练达者不得不提到“倒把西施壶”(见图1)。“倒把西施壶”造型雍容华贵、和合端庄,透出一种“环肥燕瘦”中之“环肥”的柔性情态,可谓丰满圆润,韵味十足。以意象形态表现在壶中,工艺手法独特,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壶体圆润、光滑,演绎了浣沙女丰满诱人的美乳;壶盖厚实、轻巧,身与盖自然衔接,过渡顺畅,浑然一体,默契地构筑了柔美光滑的曲线;在浑如一体的截盖上方,红晕点缀的乳头,展现出少女般的至纯至清;中国美女代表式的樱桃小口微微从盖沿附近延伸出,翘首而置,神气洒脱,即形象又实用;在紫砂壶中可圈可点的独特倒把,正是考虑到了“倒把西施壶”的整体效果,增添了三分柔美,又寓意着美人美发飘逸的动感。端详着这把娇小秀丽的紫砂壶,不由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 简单是烦琐的提炼

“倒把西施壶”的壶体线条简练俊美、舒缓柔和、大气宽怀,透过作品这个物性中介,我们可以窥探和分析出作者的创作理念。从壶的正面侧看壶盖与口(靠嘴这边)的吻合处到把底内侧,是同半径的一条弧线。往下到底部圈足处又是另一个半径圆的弧线。这条线从壶盖中心的气眼为起点一直缓缓扬出,到把底内侧回转收峰,先缓后激,到圈足嘎然而止,不见一点交界之痕。这种线条的构思是何等的高妙,难道是一日之功能达到的吗?

3越是简单越是难

“倒把西施壶”浑然一体、手感舒适,用的是克截盖。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平中见奇。大凡传统作品中,盖有克盖、截盖、克截盖三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克截盖。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有在茶壶的整体线条上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壶体上小下大的形体,它的盖边必须锋利如刀刃,否则与壶体不能吻合,反而出现一个台阶。这就对紫砂艺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壶盖要薄到极点又不屑边,保证既薄又圆,不然很难奏效。再则,由于紫砂泥坯必须在1150℃以上的高温中煅烧,才能成为“精品”。这种肚大口小的壶体的收缩比例比其他部位要大。大多少,谁也不能用公式推算、用数字说明。坯体时,盖过松,口与盖不吻合;过紧,口撑断,或者盖无法打开。所以要把握住这一点,只能通过多年的实践。

4 总结

综上所述,一把完美的“倒把西施壶”从设计的创意到高难的制作,就可以看出作者深邃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艺。当你伸出五指触摸沏了香茗的茶壶,柔顺的线条、光润的壶体,难道没有一种温存的感觉吗?

猜你喜欢
完美简约
初中数学课堂价值的发现与初探
冰山理论视角下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读
追寻简约之美 实现高效课堂
浅析服装中“少即是多”原则的应用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精神分析视域下对“完美”的阐释
电影评介(2016年12期)2016-08-23 21: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