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2012-04-29 00:44谷少杰
桂海论丛 2012年6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列宁

谷少杰

摘 要: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在列宁民族文化思想、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学术界继续深入探讨。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27-05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历史地位。在列宁一生的论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深邃的文化思想。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从当前学术界来看,对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一、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整体研究

(一)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学术界多是从文化建设角度对其进行归纳。有学者从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认为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主要包括:扫除文盲,发展国民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其它文化事业;继承和改造全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专家,作为培养劳动人民的知识人才;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风尚的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1]。还有学者从文化政策维度出发,认为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努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复苏;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培养一代新人[2]98-112。

总体上,学术界对此问题关注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单一,缺乏系统性。在列宁那里,他不仅关注像知识体系、科学技术、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为内容的显型文化,而且非常重视像传统习俗、文化心理、政治情感等通过潜移默化方式获得的隐型文化。精神文化从是否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不仅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文化,还包括科技、语言等非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文化。总之,列宁文化思想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应多视角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大部分学者都以“平面几何”式的方法来研究,很少从立体的、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列宁文化建设思想,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脉络的研究

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并不多。有学者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894年至1917年11月的理论萌生阶段,这一时期列宁萌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从十月革命胜利到新经济政策之前的体系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实行新经济政策到列宁逝世的完善升华阶段,在这一时期,列宁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3]。还有学者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想分为两个阶段:理论创设阶段与实践检验阶段。从1894年到1917年11月是理论创设阶段,这一阶段,列宁初步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化发展的观点;实践检验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从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的形成期,这一个时期,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发展的一系列论断;从1922年12月至1924年1月的思想完善期,这一时期,最终形成了列宁思想体系中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全盘规划和战略构思[4]49。

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阶段划分,形成了一定共识,即大体上把其发展脉络与列宁整个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相对应起来。这样的划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对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阶段的划分,宜粗不宜细。虽然,列宁有关文化的论述贯穿其整个理论生涯,但却又是较零散的,其论著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文化理论。同时,列宁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时间只有七年,对于一种思想的形成发展,是很难再把这短短七年细分为几个具有明显界限的不同阶段的。所以,粗线条式的划分,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是有利的。第二,目前,大部分学者仅仅是直接勾勒出各阶段时间、简单梳理各阶段列宁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对其阶段划分的依据、各阶段列宁文化思想所表现出的特点等重要问题却很少有人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推动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史的研究。

(三)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特色的研究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内容丰富而且极具特色。所以,有学者认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具有独到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战略性、求实性、主体性和继承性[5]。有学者则特别关注列宁文化思想的宽容性,认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宽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飞跃,是列宁文化思想的精华[2]76。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者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文艺思想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整个文化思想特色的反映。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文艺思想具有战斗的党性、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的具体性三个主要特征[6]。

对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特色的研究,笔者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列宁文化思想特色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区别。前者主体是列宁文化思想,后者主体是文化。我们可以认为列宁文化思想具有战略性、求实性、主体性等特色,但是说列宁文化思想具有继承性特色就有些不妥。继承性是任何一种文化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具体的创造者的文化思想上则是包容性。对于此类问题的模糊认识,在学术界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第二,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的特色是其所处时代特征的客观反映。所以,研究列宁文化思想的特色必须与列宁所处的时代特征、面临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

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专题研究

(一)对列宁民族文化思想的研究

列宁民族文化思想相对来说问题比较复杂,也是学者们探讨比较多的。有学者提出,要科学理解列宁“两种文化”理论,应注意几个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民族中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除了有列宁所说的互相对立、斗争的一面外,还有相互影响、渗透的一面;列宁反对“民族文化”这个口号,是认为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民族文化”,这并不意味着处于同一民族里的不同阶级的文化,没有相同的民族特点;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列宁“两种文化”理论作的重要发展,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补充和阐发[7]。还有学者对列宁民族文化思想与斯大林民族文化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列宁和斯大林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时,都没走向极端:或者是民族文化,或者是全人类的无产阶级文化;但也认为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列宁更钟情于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文化取代资产阶级的国际文化,斯大林则是更多的关注了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比较地符合了民族文化的要求[8]。

对于此问题,学术界一般是将其作为列宁一个独立理论而加以研究的。实质上,民族文化理论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内涵的回答。在这里,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产生的标志。同时,列宁在对“民族文化”口号批判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思想基础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刻阐释,这都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的思考。关于列宁民族文化思想价值,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性的作用问题,我们不能做简单随意的评价。因为,过去20世纪的历史已反复证明,“无论是文化的国际化还是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都还要经历长期的、甚至超乎人们想象的曲折与磨难”[9]182。

(二)对列宁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

国民教育思想是列宁文化建设构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广泛。有学者认为,列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确立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改造旧学校,实行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的具体原则;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提高教师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作用[10]。有学者认为列宁的国民教育思想,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的几个重要规律:人民群众是国民教育的管理者;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发展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国民教育要有计划性和检查落实的具体措施;国民教育要体现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11]。科技文化同教育文化一样也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列宁丰富的科技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科技与社会主义基础的关系、科技在实现社会主义中的作用、科技专家问题及全民科技教育等方面[12]。有学者指出,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3]。

总体上,学术界对列宁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时间早、成果多,研究热度至今未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列宁文化思想的这一部分内容侧重于建设,可操作性强。当时制定实施的文化政策,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这一部分,学术界多是进行思想具体内容的梳理,而对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则明显不足。同时,在列宁国民教育思想中,有一重要原则即“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对这一思想阐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甚至是误解。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解读,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对列宁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

关于列宁对待知识分子态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列宁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肯定和信任的,多数学者持此种观点。如,有学者指出,列宁一贯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把他们看成是同工人、农民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即使是对曾为旧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列宁也大胆地使用,并在使用中教育他们[14]。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工作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列宁就更加重视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并明确提出了没有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就无法实现的观点[1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主要是嘲讽和批判的。如,有学者指出,由于知识分子的特性和俄共执政后的统治模式、社会模式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不和谐甚至冲突,这种冲突使得俄共与知识知识分子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之中。由此,导致了列宁对知识分子总体的颇多指责、批判和嘲讽[16]。关于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有学者指出,列宁充分注意到了知识分子队伍的复杂性,对其采取了极慎重、灵活的政策:对于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坚决粉碎反抗,不做任何政治上让步;对于大量动摇不定的中间分子,更是强调争取、团结、教育[17]。一些学者还具体列举了列宁制定实施的知识分子政策,如有学者指出,这主要包括:第一,要利用剥削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第二,要象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的知识分子。第三,要合理使用和提拔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8]。

虽然,在不同时期,学术界对这个问题都有过论述,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如,关于列宁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观。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不仅体现在他对旧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上,还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新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上,包括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质、社会属性、培养途径等问题。而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却相对忽视了后者。还有,关于列宁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宁知识分子理论是在对各种文化思潮错误知识分子观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如对“马哈伊斯基主义”文化思潮的批判等。所以,从列宁的文化批判视角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把握其精髓。

(四)对列宁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研究

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撰文,对列宁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方法等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建成社会主义而奋斗;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加强无产阶级革命纪律。其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建设;思想教育必须结合物质利益原则;思想教育必须结合具体的条件和不同的对象[19]。在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中,学术界探讨最多的是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其中,关于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又是学术界颇具争论的焦点。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列宁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不仅包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还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原则;一种认为在列宁那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只有集体主义;还有一种则认为列宁明确作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表述的只有“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这一伦理判断,没有把集体主义规定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而其他论述像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都不是作为道德原则来论述的[20]。

列宁思想道德建设理论蕴藏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结合时代特征,深化列宁思想道德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列宁的共产主义新人思想。培育共产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但近年来,人们仿佛忘记了“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培养任务,很少有人再提及,包括学术界的研究。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令人忧虑的思想道德现状,虽然也有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背景原因,但我们自身在研究与宣传上所存在问题,也难脱干系。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是列宁一直特别关注的问题,对此他有着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人塑造”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核心概念的研究

(一)文化

“文化”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性核心概念,学术界虽没有专门文章对列宁文化概念进行研究,但在相关主题研究中也都有所涉及。有学者指出,列宁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他不避讳文化这个术语,在自己的讲话和著作中,多次地谈论了文化问题,大量地使用了文化概念[21]。有学者认为在列宁的著作中,“文化”至少出现过三种不同涵义:一是泛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所获得的、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在内的全部文明成果,如《论我国革命》中的“文化水平”;二是指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三是指旧的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方面的内容,如《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的“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2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中文化概念的使用,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指出,列宁在“遗嘱”中所讲的“文化”虽然有时也涉及到文化的广义含义,但更多的是指狭义含义,即“纯粹文化”[23]。还有学者专门分析了列宁《论合作社》中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即“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不同意有些学者对这段话中“文化”概念的广义理解,认为只有把此处的“文化”理解为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才能科学解释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24]。

可以看出,关于列宁的文化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学者们也认为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列宁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晚年著作中,其核心所指在于狭义层面。当今,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的研究有种泛化的倾向。我们并不反对这样的文化哲学维度的研究,但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正如陈先达先生指出,应该摆脱大文化观即把人的一切创造物都称之为文化的观点的束缚,把文化看成是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组成的观念形态[25]。又如黄枬森先生所言,如果文化的外延同人类社会的外延是完全一致的,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无从谈起。对文化采取狭义的理解不仅是约定俗成,而且也是合理的[26]。总之,狭义角度的探讨,更能凸显列宁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二)“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既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关键词”,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我国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持苏联官方观点,即把它视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性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则一般从文化建设上来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革命”这一概念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结果[27]。在此背景下,多数学者认为列宁的“文化革命”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使用的。近年来,学者们则更加倾向于从狭义上来阐释“文化革命”概念。如,有学者指出,列宁的“文化革命”概念包含了“意识形态革命”、“文明继承”和“知识革命”等三层含义[28]。还有学者专门对列宁的“文化革命”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列宁“文化革命”的内涵指的就是在文化领域的破旧立新,即清除旧思想、树立新思想,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文化革命”的外延指的是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转移,这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必须采用温和的策略来完成[29]。

学者们一致认为应该把“文化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区分开来,两者提法极为相似,内涵却大相径庭。但同时,在学术界出现了另一种倾向,由于受“文化大革命”阴影的影响,致使谈及“文化革命”而色变。致使有些学者在探讨列宁的“文化革命”概念时,有意淡化甚至忽略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涵义,而仅仅把其限制在扫盲、识字运动等非意识形态文化层面上。虽然,列宁的文化革命首先是一种文化启蒙,即,使俄罗斯彻底摆脱愚昧无知、野蛮或半野蛮状态,使全体国民真正成为有文化的人。但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以掌握文化领导权,也是“文化革命”应有之义,这层涵义是列宁文本中所明显体现出来的,在研究中,我们无需避讳。

(三)“无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无产阶级文化”概念,是列宁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过程中提及的。列宁对这个概念的态度,在学术界是存在分歧的。有学者认为,从列宁的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列宁是不赞成在当时俄国文化建设中过多强调“无产阶级”性质,或者说根本上就反对提出“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和目标的[9]412。有学者则认为,关于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列宁虽没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他有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涵盖了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如何认识无产阶级文化、如何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等内容[30]。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学术界以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题的研究很多,但对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阐释,只有少数学者有所提及。有学者指出,列宁定义了“社会主义文化”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的群众”为阶级基础、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思想基础、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性质的“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4]49。总体上,学术界对列宁这两个重要文化概念关注不够,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元钦.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1986(3):45.

[2]俞思念.文化与宽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设,2009.

[3]王丰.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1997(3):36-39.

[4]刘敏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

[5]林建华,周文升.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特色[J].山东社会科学,1993(2):76.

[6]程正民.列宁文艺思想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46.

[7]钱念孙.列宁的“两种文化”理论再探讨[J].文艺理论研究,1984(3):1.

[8]黄立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5.

[9]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郭大俊.邓小平列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24.

[11]宋才发.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1990(2):3-4.

[12]周天泽.列宁科技思想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

[13]陶承福.列宁论发展科学技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1-5.

[14]郭长征.列宁的知识分子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1-2.

[15]骆焉名,郭铁民.列宁重视知识、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3):21.

[16]杨凤城.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8.

[17]孙成木.列宁怎样吸收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J].文史哲,1982(6):94.

[18]曲峡,王希英.论列宁斯大林的知识分子思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7.

[19]周宏轩.列宁对苏维埃俄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探析[J].理论月刊,2009(6):21-22.

[20]金可溪.对列宁共产主义道德的再认识[J].真理的追求,1997(8):29.

[21]黄力之.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9.

[22]韦定广.论列宁“遗嘱”的文化内涵[J].学术季刊,2002(1):58.

[23]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著”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3):76.

[24]韦定广.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从“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谈起[J].学习论坛,2004(9):43.

[25]陈先达.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1995(10):51.

[26]黄枬森.唯物史观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J].哲学研究,1997(4):3-4.

[27]张力均.浅析列宁的“文化革命”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5):97.

[28]张建华.红色领袖列宁布哈林斯大林——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J].俄罗斯学刊,2011(1):52.

[29]李国宏.列宁文化革命概念辨析[J].东北亚论坛,2007(6):123.

[30]俞敏.列宁关于怎样认识和学习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理论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5):39.

责任编辑 任浩明

Research Commentary on Lenin's Socialism Culture Thought in China

Gu Shaoji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Lenin's socialism culture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ultural theory development, Chinese scholars did deep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angels and go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n Lenin's national culture thought, education and sci-tech culture construction, ideology and moral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intellect theory, etc. Whil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re needed to be studied by the academia due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Lenin socialism culture thought research commentary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