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
摘要:本文以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主题,探讨了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论文中,作者提出了以“数字校园6E理论”来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以此为基础,论文提出“数字校园民主”(E-campus democracy)的概念和内涵,即基于CMC的管理民主、基于CMS的教学民主和基于ELS的校园生活民主。论文也多方探讨了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推动数字校园民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数字校园电子化参与电子化民主数字校园民主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点之后,2012年3月,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以说,这两个文件奠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向来走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在刚颁布的《规划》中,专列一章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等。
可以看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将是引领和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典型样板。它将直接决定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方向,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重新认识高校的数字校园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其所依据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20世纪末,当高校数字校园初建之时,它通常也已水到渠成,稳步发展;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呢?
本质上说,数字校园是展示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深刻影响的重要舞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简言之,就是要用“数字校园6E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型。
“数字校园6E理论”认为,数字校园是由6个要素组成: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校园网络生活方式(E-lifestyle)、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这6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数字校园的基本结构(见图1),各要素之间既有先后顺序,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大基本职能。相应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是围绕着这3个核心来展开和延伸,即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进一步讲,数字校园还构成了大学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即一个由信息通讯技术所构成的工作、学习与交往的“数字虚拟生活环境”。它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而言的,他们是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核心主体和代表人物。
在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就是“网络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信息与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变仅是手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之,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是大学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也是认识数字校园建设重大作用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管理民主化
我们认为,当前数字校园对大学的影响与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高校的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民主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技术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数字校园将可能会对高校的教育民主化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当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管理学家克里斯第纳·贝勒梅等人(Christine Bellamy&John A,Taylor)曾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现存的政治制度能否找到一种同信息通讯技术联系的新形式,借以更新它的合法性,并在新的民主政治中适得其所,将至关重要。”确实如此,放眼世界,在当代民主化研究的诸多思潮中,“各种民主理论都力图同信息通讯技术‘交朋结友,然而又都将信息通讯技术视为手段”。
表现在学术研究领域,民主化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催生了“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等概念的产生。依联合国之定义,“电子化参与”指人们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来表达意见及参与民主政治运作的程序,旨在扩展公民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增进公民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考虑中的影响力;“电子化民主”(也称数字化民主)则指应用现代信息及通讯科技以协助各类民主价值的实现过程,其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凭借,进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及政府沟通传播之计算机中介传播。
表现在高校中,“在大学校园事务管理中,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学生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意愿加强,而网络硬件设施的普及则让通过网络民主参与校园管理成为现实,并逐步成为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管理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在当今校园外的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民众越来越积极地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参政议政、监督的趋势下,教育民主化和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发展自然是不可避免和势在必行之事,数字校园民主应运而生。
所谓“数字校园民主”,就是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教学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与传统的教育民主相比,借助于诸多新技术的支持,数字校园民主的理念更加实际和具体,实施方式更加可行和多样化,实施成本也更加低廉。
概括地说,它在校园中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校园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校园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前者强调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师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实现管理类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使他们有比较充分的知情权、评价权和参与权。后者则强调使师生开始进入校园管理的决策阶段,分享某些决策权。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数字校园民主”分为3个组成部分(见图2):
第一,基于CMC的管理民主:它是指在学校重要政策制定,或涉及到师生的规章制度、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如校园网主页、校园门户系统、全校电子邮件列表、校园BBS、即时通讯群组、手机短信群发等工具来组织和实施在线调查、访谈、意见收集和反馈等,利用这些基于计算机的通讯方式(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CMC)来加强学校管理层、决策层与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群体的对话与互动,以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措施来促进高校管理民主化的进步。
第二,基于CMS的教学民主: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如網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CMS)和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推动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民主化,包括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多自主提问、探讨与交流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对教学也有发言权。简言之,就是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同时也会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基于ELS的校园生活民主:伴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ELS)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学术化、民主化、多样化的综合教育环境,在这种网络化的校园生活之中,学生需要更多的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利用新技术工具来发展自己的民主管理和参与能力,同样也是“数字校园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一方面,上述“数字校园民主”3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没有学校管理的民主,教学民主和校园生活的民主也就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正如社会公众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电子政府”和“电子民主”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样,高校内各种新信息技术和媒介的广泛应用,师生通过新型传播媒介同样也会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产生推动作用,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必然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数字化民主的应用与发展。
信息化推动数字校园民主的发展
显然,建设“数字校园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OECD关于电子民主的层次理论,研究者将数字校园民主的发展路径划分为4个阶段(见图3)。
从理论上讲,与政府部门那种对电子民主浪潮的消极、被动应对和尴尬处境相比,大学似乎应该对电子民主持一种更加理性、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但实际上,近年来大学也经常因各种管理和教学问题而被推向社会舆论的前沿(见表1)。实际上,“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推动高校数字校园民主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实践证明,当高校内部无法为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民主参与途径和机会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络,他们会自发地去通过互联网去校外寻找这种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若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校方的处境反而会更加被动和尴尬,因为这时他们对学生在校外的网络行为的控制力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束手无策。例如,目前在国外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我来评教授”类的网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众所周知,大学内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都是校方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高校教师评估方式:由校外第三方机构主持的网上教师评价。这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挑战。
“RateMyProfessors”(http://www.ratemyprofessors.com/)就是美国一个专门供学生评点大学教授的网站,它始建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2010年全美最佳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数据。自2010年起,这个网站还开始接受英国大学生对英国高校教师的评价,网站每天增加对教授的评价数以千计。据网上资料显示,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使用这个网站来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课程表,查看所选课程的教授性格是否符合自身的兴趣。除美国之外,德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网站:Meinprof(我的教授)(http://www.meinprof.de/)。学生在该网站上可以为他们的教授或讲师评分。评价的指标包括“是否公平”“辅导能力如何”“教学材料是否充分”“是否易于理解”“教学是否轻松有趣”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教授正面或负面的文字评价。甚至在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网站:评师网(http://www.pinglaoshi.com/)。该网站创建于2007年,据称,目前在网站内已经有国内3000所高校的500万条教师评价信息。
上述这些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网站的出现和盛行,实际上表明了网络时代里大学内部事务管理权和决策权的“扩散”现象。以往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都是大学管理部门的“特权”,而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意见表达空间,使得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机会。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不提供—个民主参与的空间,那么,大学生就会自己通过互联网去寻找。
当大学生借助于校外力量来“强行”介入学校管理时,校方对学生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强烈参与欲望的控制力上是很有限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会完全超出学校的控制能力和范围。因为互联网已使那些原来基本没有“话语权”的草根群体具备了越来越强大的“发言权”,互动媒体几乎无限的社会舆论传播和放大能力,使得单个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掀起“滔天巨浪”,借助公众舆论来将校方冲击得“风雨漂摇”。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高校近期发生的一些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也说明了如今重视和为大学生提供常规化和制度化的校园管理参与途径的重要性。例如,以2011年5月所发生的清华大学命名“真维斯教學楼”新闻为例,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许多清华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所表达出的强烈而坚决的反对态度,对于该事件的发展方向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再以2011年7月天津音乐学院的招生录取纠纷为例,同样也清楚地表明,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高校管理者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学生的诉求,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有研究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认为,“网络媒体的兴起给高校的危机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能有效利用,则能协助高校化解危机,转危为安;反之,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
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其他相关事件,都逐渐呈现了网络时代校园数字民主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显示出新一代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校园管理的意识,这值得人们关注,更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
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它不仅能够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校园还会进一步促进教育民主化,尤其是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目前大学实行民主化的条件是具备的。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完全有可能助校园民主建设一臂之力,使之更易于操作,发展更为迅速。如此条件下,在内、外力量之共同作用下,研究者有理由相信,数字校园民主将会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相对应,它的发展必然也会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长远来看,“数字化校园”可以被视为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机构运行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从运行到管理,从教学到科研,从管理者到教授、学生,信息技术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教育者如果能够深刻地认识这个转变,从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重视这种转变,在实践中接受和体现这种转变,相信在大学的运行中将会更加充分地展示和发挥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之效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