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连宇 朱勇
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教育工委“教育先锋先进集体”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第五届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教育创新标兵,获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奖等19项。
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发现她喝完了一整暖瓶的开水。三尺讲台俨然是她的舞台,听她对学生直接、中肯的评论,看她激情满怀的授课,谁也想不到她已身患癌症4年。她就是张冰,永远放不下讲台的张冰,永远放不下学生的张冰。
张老师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说,张老师上课就是在“玩命”。即使身患癌症,她仍坚持教学工作,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化疗破坏了黏膜,她常常会恶心,因此每节课她都给自己准备一大暖瓶的开水,不够的时候还得加上些矿泉水。尽管如此,她的课还是从周—排到了周五。
近30年来,张老师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和留学生主讲10余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她热爱中医药事业,把激情化成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身患癌症犹从容,病房床前还教书
2008年,张老师被诊断出癌症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和工作。在接到诊断书后,她没有将患病的消息立即告诉家人,而是直奔学校,召开会议安排本科生授课、专题生带教、研究生开题和进修生实验等工作。第二天她又坚持给本科生上了手术前的最后一次课。
在一切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处理妥当后,她才将患病的消息告诉家人。手术前一天,张老师的女儿问她:“妈,你怎么一直没哭啊?你不怕吗?”她想了想才发现,从确诊到住院手术前自己一直都在忙着交代工作,根本就没时间哭。
住院期间,每当学生去探望她时,张老师总是忍受着手术与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安慰学生:“别担心,我是老同志了,坚持得了,没事!好好做你们的事情。”接受化疗时她念念不忘学生的学习,依然忍受着严重的化疗反应,逐字逐句地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当白细胞低至仅为正常人的1/40~1/100时,她住进了隔离病房,但仍然通过电话与学生隔窗交流沟通,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她的病友经常开玩笑说:“和学生谈话是27床对付化疗的独特办法,你要是看她没有精神,就把学生叫来,她立刻就活过来了。”
2009年3月,刚结束化疗的张冰,身体还很虚弱却依然克服术后上肢功能障碍及化疗的不良反应,重新走上了讲台,积极投入各项工作中。当她站上讲台,面对学生的时候,却依然充满活力,风采依旧。
师道尊严为根本,传道授业显精诚
张老师认为,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懂得爱学生。她常将自己比作路,学生在这条路上不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最后长大成才。然而,“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竞学”,要做一名医学院校的好教师,又必须再加上一点——严格。张老师认为:“严”,一方面是对学生,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对学生,“严”不是无理的乱骂一通,而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其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为将来学生面对的是病人,生命所系,为医者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对自己,张老师能做到“每课必备”。她的衣服口袋总是装着许多u盘,备有各类课程的资料,每次上课前一天,她都必须再准备一次课件,将自己主持的“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的新发现和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引入教学。她希望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动向。她根据自己20余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专题教学五步法”——集选题设立与组合——调研设计一一小组阐释——班级答辩——集体评价于一体,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了对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受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欢迎。现在,化疗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张老师的日常生活,学校劝她休养,同事们也关心地提醒她:“张老师,别累着,少上点课吧。”张老师一挥手说:“我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同事们的爱护!但我自己喜欢看见学生、喜欢教学啊!”
张老师注重学科建设,近十余年来两次被任命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她为中药学科创建者、学术带头人颜正华教授成功申报的北京中医管理局“名医工作室”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优秀名医工作室”;她还于2011年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贡献奖”。作为国医大师颜正华的学术继承人,张老师希望继承好、发扬好颜老先生的行医经验和学术思想。她认为,颜老先生行医、教学72载,留下了太多宝贵经验,自己一定要继承先生的用药思想,挖掘其学术经验,并向学生、向世人展示先生的治疗方法、经验和用药理念。
一心装满学生事,常把师长比家长
学生的事情,张老师总是异常关心。在过年放假前,她会买烤鸭,让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带回家;学生家长来北京时,她会请客吃饭,和他们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认为学生从外地来京求学不容易,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人生地不熟,自己的家就是他们的家,自己就是他们的“老人”。学生的事情,不光是她一个人管,她的家人也都会把学生当自家孩子。张老师有时会严厉训斥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学生经常会去找张老师的母亲倾诉。这个时候,老太太常常一边批评张老师,一边对学生说:“你就知足吧。你没看到我们家外孙女,她对你们比对她女儿好过百倍呢”。
张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很关心,但和自己的女儿却没有太多时间交流。总觉得自己的女儿有父亲照顾,又能常和亲人见面,所以一直没有好好关心过女儿。直到有一次女儿生病发烧,咳了一个月,女儿抱怨说:“你对你的学生和病人都那么好,你对我怎么这样呢?!我是你女儿啊!”她才猛然觉得愧对女儿。但是,她从不后悔对学生的付出。
简单“粗暴”成风格,争分夺秒做事情
张老师喜欢用“简单粗暴”来描述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简单”,的确是张老师的做事风格,见过张老师的人都会感受到她的雷厉风行与干练。至于“粗暴”,那是张老师大多时候对待自己的方式。2006年,张老师应东盟药物安全委员会之邀前往新加坡主讲传统药物安全合理应用,当时她正发着高烧却没有丝毫犹豫,带上熬好的中药毅然赴会。2007年,她的血糖居高不下,还应WHO(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参加世界草药安全使用教育大纲制定会议。有时门诊病人挂不上号,她就让他们改天直接去她家里或办公室就诊。
她总是对学生讲:“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生命啊,尤其像我这样的人。现在让我拿所有的金钱、经验来换你们的时间,我都换。”她觉得自己应该感谢老天爷多给了她4年的时间,让她有机会完成北京市精品教材的编写,让她还能坐在诊室里帮助病人。她更希望老天爷会再多给她几年时间。也许是因为经历了生死,她更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于是她更加争分夺秒地工作。她很喜欢一句古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也许这也是她自己的愿望,做一个真正的“善教者”。
近30年的执教生涯中,张冰总是那么富有激情。她觉得这样的状态是自然的,谈不上什么力量的支撑,谈不上什么坚持,只因喜爱。喜爱自己的职业、喜爱自己的学校、喜爱同事和学生。她向来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可以被别人用笔描写出来的好教师,但是,她会以自己的方式身体力行,好好教书,好好育人,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奋斗一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