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先学读课文

2012-04-29 00:44石金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

石金玉

摘 要 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成了阅读教学的“热点”。但在形形色色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脱离实际,随意训练”“忽视文本,盲目训练”“缺乏指导,无效训练”,相对而言在读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也就出现了。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尝试利用“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发挥范读的奇特功效”的方法提高弱势群体的课文朗读。

关键词 课文朗读 弱势群体 读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36-03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这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无疑成了阅读教学的“热点”。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琅琅的书声此起彼伏,然而真正能把书“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每个班级都是屈指可数的。笔者曾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对本班学生的课文朗读进行了突袭式的测试,结果不尽人意,只有五个学生完全符合要求。同样的每个班也至少有30%的学生不能将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由此我想,当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作文和阅读上的弱势群体时,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其真正的病因是在这里。因此笔者呼吁:关注课文朗读方面的弱势群体,已经刻不容缓!

一、弱势群体从何而来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更多是在理论的指引下探索,而不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式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人们开始选择了“感悟式”朗读,开始追求“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甚至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纵观形形色色的阅读研讨教学,大多数老师不愿走“教给学生朗读技巧”的老路。老师们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这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不能体现出学生为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于是教学的困境就出现了。

现状一:脱离实际,随意训练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读错字、添字落字,“的、了”轻声词的重读、拖音和唱读、念读、顿读。针对这些现象,老师是如何展开训练的呢?课堂中,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拔高要求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不好)。师追问,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好在他读出xx语气,字音读的很准、没拖音(或不好在没有读出xx语气,他哪个字没读出翘舌音或后鼻音等)。这样读了多次,也评价了多次,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这样的朗读训练太随意,没有要求,没有层次,也没什么指导。只是在朗读形式上做做文章,摆摆“花架子”,实际上没什么实效。同时,如此的评价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把课堂中创设起来的情境破坏了,甚至一部分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也随之逐渐的瓦解了。

现状二:忽视文本,盲目训练

朗读应正确的表达文本的语意,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的话的意思正确地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这也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略了这一点。还美其名曰有个性的朗读。

《要下雨了》文中有以下四句话,看似简单,但学生不容易读好,语义表达易出错。

1.燕子说:要下雨了吗?

2.小白兔想:是要下雨了吗?

3.小鱼也说:要下雨了。

4.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四句话时,为了追求个性,学生重音错读:第一句错读成要下雨了,重音“要”,另二句错读成“是要下雨了吗?”重音“下雨”。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其实重音错误,语音表达就不正确了。“要下雨了”重音应是“下雨”,因为这里燕子是回答小白兔的话,小白兔问:“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小白兔说了要“下雨了。”“是要下雨了吗?”这是小白兔想的,它听了小燕子的话很纳闷,心想:真的要下雨了吗?重音应落在“是”上,否则语义表达就不正确了。3、4两句也一样。

现状三:缺乏指导,无效训练

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草原的开阔吗?”“你觉得自己哪里感情不够?”“他读出懒的语气了吗?”等等。那怎样叫做读出开阔,怎样又叫做读出“懒”的语气,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位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这指那,就是不见教师作具体的指导。学生读得都不太令人满意,教师也不会把他认为的正确的读法作示范读一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读好,朗读水平原地踏步走,越读越不是滋味,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他们还做不到知道什么感情就能够读出什么感情的。其实,要读出“懒”的语气,应做到声带松驰,语速慢,重音突出;读出“草原开阔”的感觉应用恰当的语调、语速,停顿注意长短有致等。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如果老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轻重、高低、长短等方面练读,他们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怎么能读得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怎么能得到提高?

久而久之,课文朗读上的弱势群体就出现了,他们先是表现为不愿在课堂上读课文,继而理解能力下降,语感缺失,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能力的全线瘫痪。

二、弱势群体的回归

以上三个方面,展露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那么提高弱势群体朗读水平的出路在哪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的见解:

(一)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首先,充分朗读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前提。我每天除早读课前的十五分钟外,还要给学生30分钟的读书时间,(有时在课上,有时在第三节课后)而且,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有读课文这项作业。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朗读了,学生才能敢读,会读,读有提高。

其次,多种形式是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的保证。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指名读,对比读,分组读,范读,自由读、听读、领读、复读、仿读、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朗读活动。

另外,激励手段在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这方面也有着奇特的功效。要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因而我们可以采用激励的手段,如开一次小小朗读比赛,评出朗读优胜者,朗读进步者,让不同层次朗读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课堂上,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口头表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二)发挥范读的奇特功效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以情激情。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朗读时随机示范

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引读、领读等。如《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窦桂梅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它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备课备朗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备朗读有这样几件事要做:一是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这样,朗读时才会情绪饱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朗读中。二是琢磨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强调真情实感,不必过多强调朗读的方法。但对老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教师掌握了方法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说“功夫在诗外”。练好朗读扎实的基本功,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必须条件。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播音员,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读效果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也许教师会质疑,指导学生朗读技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摒弃讲授式教学,该讲的时候教师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教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技能,学生会觉得枯燥。没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技能时不要讲得太深,一定要照顾到弱势群体的接受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应以范读、跟读为主;个别指导时,指向要明确,如:“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笑着读会更好些”,到了中高段再逐渐渗透一些朗读技巧,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枯燥了,当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有进步时,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当然,提高弱势群体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任编辑 若曦)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关于高校图书馆为学生弱势群体服务问题探究
金融创新支持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关注弱势群体 追求和谐课堂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