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炜
摘要: 在班主任工作中,各种事情细小琐碎,要想做得好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教育界关于经验的总结可谓多多,但是能真正领悟并实施的并不多。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必须拥有教育的“爱心”和“耐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 教育班主任爱心耐心
学期伊始,学校进行班主任岗位培训,一位资深教师谈起他当年初做班主任的“爱心”往事,让我想起不久前一件小事,更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的我的德育经历。
那天早读时我经过隔壁班的走廊,看见班主任小赵正在批评一位小个子的男学生。那孩子耷拉着头,一副受教的样子。第一节上课时我看见他孤零零地一个人站在原地,不用说,他被小赵罚站了。秋日的清晨有些冷,更兼外面还淋淋漓漓地下着小雨,那个男生不住地裹掖身上的夹克。当我询问他为什么“站岗放哨”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说:“今天早自习又迟到了……”以后接连三四天都在早读时站在那儿。
后来,在食堂就餐时,我不经意地与小赵聊起那个男生罚站的事。他立即大倒苦水,忿忿然地说,那可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早读迟到对他是家常便饭。不得已只好经常罚站。接着他还讲出了处理的根据和道理:学校不是要求抓细节,实行精致化管理嘛。对学生的管理就要抓细节,抓具体。对学生的爱不能太抽象,要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就比如迟到的现象就要严厉打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严格管理是爱心最基本的体现。
听到他的话,我有点哭笑不得,陷入沉思,他的解释并不是没有道理,爱自然不是抽象的,但他小赵有没有好好了解这位男生为什么常常早自习迟到?这种出于一片爱心的严格管理是不是过于简单和粗暴了?其结果会不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去甚远?
我又想起我当年初做班主任时亲历的一个教育故事。
已有过一年班主任经历的我,在开学初就为班级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特别强调要遵守纪律。不久,我在班级门口堵到了迟到的小刚。念及小刚还是初犯,便一脸严肃地询问了小刚迟到的原因,要求他下一次早点到校。
谁知道刚隔一天,小刚又被我堵在门口,迟到了足足5分钟。这次我没有让他进去早读,而是在教室外狠批了他一顿,并让他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不再迟到。
可是,贪睡的小刚第二天还是迟到了,而且在校门口被值班学生抓了个正着,不仅扣了班级考核分,而且还影响了班级的流动红旗评比。事事力争上游的我气极了,不仅要小刚写了深刻的反省,在班级公开检讨,还通知了他的父母,要求督促其早起。可是,好景不长,坚持不到一个星期的小刚又开始迟到了。而且他好似有了免疫力,无论我怎么批评,他都低着头,站在那里不吭声,你要他确保不再迟到,他也答应,但结果是依旧隔三差五地迟到。
该怎么办?要知道,小刚的迟到不仅影响班级的考核和学习风气,而且还影响我的绩效考核,那可是和奖金挂钩的。有的人告诉我,对这种学生就要狠狠地批;有的人说让小刚写几千字的深刻检讨;有的人指点我,让小刚回家带家长;甚至有人暗示我,想办法让小刚自己要求转班或转校。
我对小刚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不再批评他,只是在内心里希望他别在其他方面再给班级添乱——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成绩从不拖班级的后腿。再堵着他迟到,我会轻描淡写地问问原因,笑着叮嘱着下次要早点到,如果没被值班学生查到,我甚至会在叮嘱他下次要早点来时拍拍他的背。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临近期末的一个滴水成冰的早上。我在教室的门口看见他一瘸一拐地走过来,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额头也破皮流血了,仔细一看,手腕出也擦破了。站在教室门口,他脏兮兮的狼狈样子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什么话也没有说,立即带他去医务室去处理伤口。我又带他去我宿舍,倒杯开水让他把药吃下去,并让他换上我的一条裤子。
想不到的是小刚第二天比我还早地来到教室,而且以后几乎天天这样。
后来,小刚告诉我,那天他起来迟了,为了赶着上学,车子骑得太快,在拐弯时由于地面结冰而摔倒。其实,每次因迷恋回笼觉而迟到的时候,看见我微笑着站在教室的门口,他很感动,内心也不好受,经常在内心问自己,为何老师能起早而自己却不行呢?那次摔到,我不仅没有嘲笑批评,还带他去医务室,他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特别内疚。为了能不迟到,他现在要求妈妈每天早上在起床时间揭掉他身上的被子。
听到这些我的心里开始翻江倒海,他哪里知道,我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早已放弃了对他的纪律要求。对他不再疾言厉色,是因为我不希望影响他的成绩,以免拖班级成绩的后腿;及时带他去医务室,只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关爱本能,而且,我不希望给别的同学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尽管事实上我对小刚在紀律要求上已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
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何纪律没有能约束住他,为何屡次的惩罚没有能镇住他,自己的“私心”却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听了小刚的话我明白过来,教育光靠纪律与惩罚是没有用的,只治标,不治本。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必须拥有两心。
首先要有爱心。“爱心”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有爱才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是一种教育观念,有时是一种教育手段。无论目的是什么,只有正确和熟练地学会用爱的方法,才能把爱化成股股清泉,浇灌于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上例中如果我接受别的老师指点,采取高压政策,对小刚进行持续的严厉批评,小刚在表面上可能会接受,恐怕还会像以前一样阳奉阴违;如果像别的老师说的那样,为这么点事情,就变相地对小刚进行体罚,让他写两三千字的深刻检讨,恐怕折磨的不仅仅是小刚,也会是自己——这与泄私愤有何区别,更有心胸狭窄之嫌,何以服众?再说,如果去逼迫小刚转班或转学,小刚和其他同学肯定会窃笑,认为自己黔驴技穷,不过尔尔,何以为师?不管采取哪种惩罚性做法,我想,结果恐怕都是适得其反,只有真爱才能无敌。
其次要有耐心。英国赫伯特-斯宾塞说,“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对于教育来说,慢工才能出细活。可是在现实中,总有很多无形的手在推着它快,有很多无形的嘴在催着它快,让我们不得不干着拔苗助长的荒唐事。
曾经读过一篇名为《做从容的教育》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练太极拳,要全神贯注、用心体会,才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会有教育的登堂入室,登峰造极。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以及更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细细品味这句话中的“慢活”、“细活”,感受着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教育真谛:教育需要耐心。小刚案例中的“伪耐心”就明明白白地例证着真“耐心”的功效。如果我是真正滴耐心做到那一切,或许效果会更好,至少比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更完美。
《管子·权修》中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我们必须耐心地等,给予学生足够长足够多的时间;必须耐心地指导,给孩子搭台子;必须耐心地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须耐心地教育,找到开启孩子心门的金钥匙。
因此,当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时;当学生做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马虎时;当学生阳奉阴违屡教不改时;当学生心不在焉,在老师讲过多次的情况下仍然会把题目做错时,我们对学生的态度依然要一如既往地友好,依然要保有足够耐心,依然要热情关怀,给自己一个好心境,同时也给学生铺就一条向上的阶梯。
如果说,教学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那么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现在看来,班规班纪固然有效,爱心与耐心却更为有益。就像方海东老师《对“三杯茶故事”的思考》一文中那样,用爱心去进行心与心的碰撞,用耐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有可能成功——感动形成的内在驱动力远远大于纪律的约束力,且有效时间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