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各地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以下是部分地市“一把手”的发展思路。
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为广东的绿水青山多做贡献
省委省政府把韶关的发展定位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韶关今后有四大优势可以利用。第一是区位,武广高铁通车之后,50分钟就可以从广州到韶关。第二是产业,传统产业中韶钢是世界钢铁企业的500强之一,此外,韶关还有一大批矿产资源型企业。第三,韶关的基础条件也不错,目前韶关的市区已经有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近80万,新规划芙蓉新城也达到50多平方公里。第四,就是韶关的文化优势,韶关有南华寺,2010年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是广东唯一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韶关一定可以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我到韶关工作8年,担任党政正职6年,我的施政理念是两句话:治水修路办教育,种树治污兴百业。接下来我们在造林绿化和治污保洁这方面会多做一些文章,既为我们自己,也为广东的青山绿水作出贡献。
云浮市委书记黄强:要走有别于珠三角的发展道路
西江源头在云浮,珠三角今后大部分人喝水都要靠西江。作为生态发展区,云浮山好水好,汪洋书记第一次到云浮就要求我们走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有别于珠三角的传统道路。我们提出了“跨越赶超,科学崛起”的思路。接下来,我们首先将实施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让产业集聚发展,云浮将重点做好四大产业园区。比如,把产业水平比较高的企业放到云浮新城,对环保有要求的企业放到环保园区等,避免“村村点火”的情况出现。
此外,我们还要依托云浮的环境优势,培育新兴产业,云浮将着力发展健康产业。第一产业我们要做好健康产品;第二产业要做好医疗和生物医药;第三产业我们要大力发展云浮的休闲度假和养生产业,推动云浮的科学发展。
江门市委书记刘海:坚持“左联广佛、右联珠中”
当前江门的工作主要是抓三件事,即“种树、修路搭桥、抓大项目”。“种树”主要是抓好民生工程、民生事业,“修路搭桥”就是改善投资环境,“抓大项目”就是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江顺大桥,前期准备工作有良好的进展。江顺大桥建成后,江门到顺德不用半个小时。
一方面要“跳出江门来看江门”,把江门的发展放在珠三角一体化中去谋划,坚持“左联广佛、右联珠中”,尤其要更加主动接受广佛经济圈的辐射,加快推进“双转移”;另一方面,要做到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构筑产业发展大平台。
江门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惯性思维,主动接受广佛经济圈的辐射。未来,我们要努力打通和广佛的交通网络,解决和广佛经济圈的连接。
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建设“宜居宜游宜创业”的新肇庆
肇庆未来的发展是“两区引领两化”的战略,即是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而在民生方面,肇庆去年在民生建设上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65%。肇庆拥有中国最美的绿道,是一座宜居、宜游、宜创业的城市。
“两区引领两化”战略是肇庆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旺高新区可以说是肇庆工业化起步的一个标志,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品质创新、环境优化等四方面的建设,打造出国家级的高新区。
肇庆新区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定位为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平台。肇庆新区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正在做招商引资工作,并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建设。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转型升级”要和“幸福建设”挂钩
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问题。转型升级是手段,为百姓福祉提供物质支撑。“幸福中山”的建设有4个重点,一是抓物质基础建设,通过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二是努力建设全体中山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感受,市民要感到幸福,不仅要有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愉悦;三是强调法制权威,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权利,但是每个人追求幸福都不能影响到其他人,尤其是公众的幸福;四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问题,支持全民创业,壮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比如一项调查显示,中山小榄镇中等收入者比重占60%-70%,形成了稳定的“橄榄形”结构社会,这具有示范意义。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靠改革转型谋求新发展
佛山从2007年开始提出“两转型一再造”的战略,就是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佛山五年来的转型过程,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可以说是企业的功劳。这是因为,企业首先认识到,土地、空气、水、人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单纯靠资源和环境的那种粗放型增长已经不行了,所以提前布局谋求发展。
五年下来,佛山走出了一条新路子,GDP每年有1000亿元增长,去年达到6700多亿元。佛山是靠自己、靠改革来发展,转型并没有那么可怕,转型是危机也是机会。
未来5年佛山会有更大转变,让整个社会、政府、企业都“升级”。政府要处理好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帮助企业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政府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宽松度,比如如果企业要去外市、外省设厂,如果政府只考虑保住GDP,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的门槛过高,势必会影响转型。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借“双转移”机遇,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过去五年是清远民生福祉改善最多的五年。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7元,年均增长13.6%。
清远之所以在过去5年发展最快最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产业转移园的发展。目前清远建成“3+1”共四个产业转移园,其中3个属于省产业转移园,另有一个顺德和清远英德共建的经济合作区。近年来,清远主要着手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清远发展的自然条件,对工业企业往省级产业转移园引导。从2008年到去年年底,清远累计转移园区引进项目158个,总投资350亿元。去年年底,三大省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487.7亿元。
2011年与2009年相比,清远的30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4倍,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6倍,2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98.7%。此外,清远也将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近几年已累计培训产业转移劳动力近46万人。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
梅州是一个还未梳妆打扮好的纯朴村姑,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少女,只要大家共同为她梳妆打扮,梅州就会亭亭玉立。
梅州将以“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为核心任务。同时,发挥梅州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利用秀美的山水、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安全健康的食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健康服务、养生度假、休闲旅游、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
在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方面,我们要突出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谋划城乡发展,逐步建设成以梅州城区为核心、以梅江为纽带、以7个县城为重点的“七星伴月”城乡发展格局。另外,还要重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也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让更多市民饮上万绿湖的水
河源的生态一直是其一张“特色牌”。河源已被评为“广东省园林城市”,并创建了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1.8%。而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也给河源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2011年河源共接待游客1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亿元,比5年前分别增长了1.7倍和1.6倍。
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万绿湖生态保护成果,我们在1993年就提出直供水这个概念,后来又改成直饮水。我们已经在去年7月提交了总体报告,等专家论证之后就可以立项。我们也和深圳、东莞、广州、惠州签订了协议。我们将保护万绿湖周边的环境,使万绿湖的水在利用上持续发展。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公共服务没钱也要找钱办
惠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进“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的全过程,促进民生幸福指数与GDP同步提高。今年第一季度,惠州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在民生方面,惠州率先提出打造“民生财政”,坚持市级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3%。
惠州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首个试点市,深感责任重大,建设幸福广东、建设幸福惠州,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老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让老百姓共享成果的重要抓手,是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不均衡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我们有个设想,要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一是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二是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市县镇村的配置要均衡。三是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四是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投入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需要转变,过去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我们要“有多少事需要办,没钱也要找钱去办”。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用科技的力量去催生战略性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东莞做了很多先期探索,调结构、促转型,推进产业高级化,发展创新型经济。
东莞产业一直比较低端,满天星斗,缺乏明月。所以第一招是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科技专项三重建设。第二招是加快推进产业金融的融合,运用科技的力量去催生战略性产业。
2010年,东莞添新名片:“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下一步将围绕着产业高级化进行,我们要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转型升级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去做。要建设东莞特色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六个东莞”:平安东莞、法制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开放东莞、活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