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虫斑”是蛔虫造成的吗?
问:我家宝宝脸上出现了一块白斑,听爷爷奶奶说,这是孩子因肚里有蛔虫而长的“虫斑”。请问我需要给孩子打蛔虫吗?
答:这种皮肤病其实叫“单纯糠疹”或者“白色糠疹”。民间称此病为“虫斑”,认为与蛔虫感染有关。事实上,目前医学上认为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一是患者驱虫治疗后皮损未得到改善;二是多数患者粪便镜检并未发现虫卵。所以说,该病不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不需要打虫。
白色糠疹表现为面部圆形或椭圆形苍白色钱币大小斑片,境界清晰,表面干燥,可附有少量细碎灰白色鳞屑,邻近者可相互融合呈不整形,有时亦可呈轻微淡红色,一般无自觉症状。
据专家分析,白色糠疹病因可能与下列原因相关:1.风吹、日晒、肥皂、洗面奶等化学物品可能为诱发因素。结合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也可能与该季节湿度低,紫外线照射强度大有关,还可能因空气干燥和对流强度大,随风飘散的尘埃、花粉等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物质,诱发延迟性变态反应。2.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3.特异性体质,患者曾患过婴儿湿疹,或患者有本病阳性家族史,更易患此病。
对白色糠疹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少吃零食,按时吃饭,食谱多样化、粗细粮合理搭配,纠正挑食、偏食不良习惯。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硫磺软膏或尿素乳膏外用。如皮疹久治不愈,需到医院就诊,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中药是否都要趁热服用?
问:中药是否都要趁热服用?
答: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仅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有3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还有一种选择服用温度的方法,治疗热症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症宜热服。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热症,出现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舌生疮、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 而“阴病”多表现为寒症,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谷、水肿、舌淡、苔薄等。
对于清热类中成药片剂或胶囊剂,用温水或凉开水送服比较好,水温太热,会导致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挥发掉。而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在中药方剂中,还有个小窍门, 一般情况下,叫做“汤”的多数热服,而叫做“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有温度区别的。为慎重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颈椎病会造成耳鸣吗?
问:我早年患上了颈椎病,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感觉耳朵有异响,总是会听到一些“嗡嗡”声。到医院就诊,医生说这是颈源性耳鸣,而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就是我的颈椎病。颈椎病怎么会造成耳鸣呢?
答:颈源性耳鸣是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迷路动脉血管反射性痉挛,使内耳血液循环出现急慢性障碍,因而引起“咝咝”或“嗡嗡”、“滋滋”等耳鸣声。
青壮年患者如无严重的颈椎骨关节病损,其内耳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多为血管痉挛所致,表现为暂时性、一侧性感音性耳鸣和重听,伴有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症状,常见于上段颈椎病损。而老年患者,颈椎骨关节病损较严重,且有脑动脉硬化症,其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呈慢性过程,临床上多表现为渐进性、双侧性感音性耳鸣和耳聋,不易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耳鸣和耳聋相区别,只有在头颈部外伤或“落枕”后耳鸣和耳聋症状加重,方能引起注意。
可见,耳鸣和耳聋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极少单独存在,常伴有眩晕、血管性头痛、视力改变等脑血管神经症状。颈源性耳鸣和耳聋的轻重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关,且与颈椎病的病情变化有直接关系。颈部按摩和移位的颈椎复正后,临床症状可明显缓解或消失。同时,应做耳部和听觉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关于耳鸣的饮食调理,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牡蛎、粗粮、坚果、瘦肉、鱼和豆类等以及各种蔬菜,这些食物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耳鸣、耳聋症状的作用。
酒糟鼻患者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问:得了酒糟鼻,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酒糟鼻俗称红鼻子。它发病的罪魁祸首是螨虫寄生。螨虫主要寄生于人的面部,尤其是鼻部的毛囊和皮脂腺中。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女性发病年龄为30~50岁,男性发病较早,而且症状较重。此病具有家族遗传因素。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神经紧张。病灶感染、嗜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冷热刺激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中医认为,本病系因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更感风邪,血淤凝结所致。饮食上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以减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的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
糖尿病胃轻瘫是怎么回事?
问: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这段时间总是觉得恶心、腹胀,有时还会呕吐。医生说我是患了胃轻瘫。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答:胃轻瘫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据调查,5%~12%的糖尿病患者都曾出现过胃轻瘫的表现。胃轻瘫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在正常的状况下,食物从吃进去起,经过胃排到小肠里面这个过程不会超过三个小时。胃轻瘫就是指这个过程被延长了,食物在胃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同时,有关检查发现,胃轻瘫病人上消化道或上腹部并没有器质性病变。
上述症候群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一顿饭还没吃几口就觉得饱了,上腹疼痛,烧心,恶心,胃气胀,呕吐,血糖波动不定等。较为严重的胃轻瘫还可以引起营养不良、消瘦。假如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可能形成胃石,从而易引起胃肠道梗阻,出现急腹症,甚至危及生命。
胃轻瘫是一种慢性病,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的严重程度,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轻症胃轻瘫患者,可以仅通过饮食习惯的改变来进行调理,比如由一日三餐变为少食多餐;可以适当减少膳食中脂肪类食物的量,例如烤鸡、动物内脏、烧肉、黄油等;少摄入含较多粗纤维的食物,比如竹笋、芹菜、糙米等,因为这些食物比较难以消化;要适量选择富含水溶性食物纤维的食物,如魔芋、水果、藻胶等,以利于胃肠蠕动。假如病情再严重一些,则必须改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粥、面条、菜汤等。由于吸烟能减慢胃排空,所以应该坚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