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历史讨论课课前准备的策略

2012-04-29 17:26常虎强
考试周刊 2012年6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师

常虎强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讨论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越来越受重视,但历史讨论课的现状仍然不够理想,教师从观念和方法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作者从课前准备入手,并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教师引导历史课堂讨论有所帮助。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讨论法教学课前准备策略

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讨论法教学频频出现在合作教学、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式各样的课堂教学之中。讨论法教学给予了受教主体更多参与机会,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纵观历史课堂的讨论法教学现状,讨论法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有教法的原因,有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师生对待讨论的观念上的原因,等等。本文从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

讨论法教学是根据的主体或者研究的课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议论,发表见解,互相启发,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它不是课堂上老师一问学生一答的“讨论”,也不是师生间互相的交谈。它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的、师生有目的、相互学习促进、并能自由表达、令学生真正形成的自己的看法的教学。新课改推行以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学生也渐渐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但我们也见到不少讨论法教学存在着或是表面参与、或是参与度低,所讨论问题粗浅等现象。这样的讨论难以使学生形成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意识和方法。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这种粗浅的学习状况就必须得到改变。那么如何在课前做好准备?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保证学生提前准备。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学生必须要有所准备,因此,教师为讨论课所准备的问题及资料必须提前告知学生,且需尽量全面、系统,以便学生有所准备。很多教师往往因为讨论课堂上学生的沉默或随意而无重点的发言不愿意采用讨论法,但却忽视了给学生以准备讨论时间的重要性。讨论不是即兴演讲,没有准备学生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最后,讨论要么陷入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要么因害怕显示自己的无知而表现出沉默。当学生或为得到教师的赞扬而表演讨论或因害怕丢脸而沉默时,无论讨论课表面进行得多么风光也显得毫无意义了。因此,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和提供相关的材料是讨论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些材料应该是至少涵盖了所讨论课题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观点的;不应只反应符合自己价值观而忽略其他;还应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事实——讨论必须具有法证精神,必须追求各方的全面信息,偏听偏信或孤证都是得不到任何结论的。历史强调“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学生必须要有追根究底、质疑问难、不偏不倚的思考习惯,否则讨论同样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设定个人目标,表述自己通过讨论所要达到的预期,以便课后反思(它可以是本节课有一次发言,也可以是对一历史事件做精彩评述,等等,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而定)。

2.告诉学生进行讨论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必要时进行讨论预演,和学生一起总结我们需要怎样去做。历史课堂的讨论要求史论结合,讨论的开放性和批判性使得讨论充满了无尽的变数,刚开始接触讨论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讨论无法顺利地进行,从而导致学生和教师对讨论失去信心。因此制定讨论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在预备讨论时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所要定下的讨论规则也不应涉及所讨论的内容,当规定了能讨论什么,不能讨论什么的时候,讨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观念并没有转变过来,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学生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根据自己所限定的“规则”来推进讨论。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时要求学生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参考标准。这样,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有倾向的材料很容易得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历史失去了对人类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照[2],所有的答案都走向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唯一。须知,任何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这样的答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我认为很值得商榷,至少这个“必然”很有可能堵塞了学生或许可以打开的另一扇门。在我看来好的讨论规则应该是发言时观点明确、有序、有辩论、对事不对人、所引史料可靠、保持民主、广泛参与等。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聆听、思考、提问、辩驳、主动发言、互相尊重、与他人合作等。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差异,在讨论刚开始时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由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预演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基本规定。为制定出这些规则,总结应该包括:什么样的讨论令你满意或不满意,什么样的讨论能够促使你愿意去发言,什么使得你的讨论能够顺利进行或难以进行,列举出你认为应该做到哪些才能够使讨论顺利进行或避免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进行课前讨论预演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这样和学生一起制定出讨论的原则和流程就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容易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此外,约翰逊和史密斯为帮助学生形成讨论的基本原则推荐的T型图方法也值得参考,这里不再赘述。

3.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问题设计。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照顾到,但一些比较大的论题及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就不能忽略了,这时候引进核心概念有利于将讨论引向深层次的探讨,这也应该是讨论课所要围绕的核心所在。历史学科核心概念是构成历史学科基本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概念性知识,它反映了历史事件背后动力机制的多种矛盾张力。如“国家利益与王朝利益”(戊戌变法);“文化变迁与社会变革”(文艺复兴);“西方政治体制的多样性”或“精英革命与社会革命”(法国革命);“领袖特征与政治运动”(历史人物探讨)等等(关于核心概念可以参阅刘立新老师的《讲历史与做历史》一文,这里不多介绍)。[3]核心概念具有整合知识的作用,保证了教学在思维的水平上进行而不至于迷失。而讨论围绕核心概念提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无疑是更具开放性的(由此,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是讨论课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历史的讨论并不是要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不是要检验他们是否记住了历史基本史实,而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能够在思考中建构历史,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养成,这才是讨论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摸索出来的。虽然讨论法实施的现状并不理想,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仍然根深蒂固,讨论法教学也受到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但任何的改革都是伴随着打破成规、破而后立的。我们不是说传统教法怎样不好,而讨论法也不可能成为课堂上唯一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方法确实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但知识是经验,只有实现了个人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才能变成个体的知识。只有自己理解了,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后现代主义课程强调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4]。历史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试想,当学生能够用一定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思考促成自身发展时,我们的教育会是一派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2.

[2]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6).

[3]刘立新.讲历史与做历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2).

[4]杜普伊斯,高尔顿.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M].北师大出版社,2006:230.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