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

2012-04-29 16:19:35华莹
考试周刊 2012年65期
关键词:切斯特伯爵菲尔德

华莹

摘要: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这封信语言优雅精美,对仗工整,看上去彬彬有礼,实际却处处讽刺。但对译者而言,原文越精彩,翻译就越困难。作者对辜正坤教授和黄继忠先生译的文言文版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两个译本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实属难得的佳作,且通过对比能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写作特色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作者塞缪尔·约翰逊(1907-1984)是十八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的代表,是著名的散文家、文艺批评家和词典编纂家。尽管他是穷书商的儿子,但其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拉丁文基础。约翰逊精力充沛,多才多艺,涉足文学的各个领域,他所编纂的《英文大词典》是他花了八年时间独自完成的,该词典影响深远,并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1747年,在一位书商的建议下,约翰逊决定编纂英文词典,为了获得赞助,他将自己的计划写信寄给了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一个著名的“文学赞助者”。然而,在编纂词典的七年艰苦历程中,这位伯爵不仅没有出过一分钱资助,而且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贵族竟在词典出版前夕写了两封信给著名的《世界报》杂志,高度评价并向公众热情推荐了这部词典。约翰逊被伯爵空洞虚伪的甜言蜜语激怒了,给这位沽名钓誉的人写了一封回信。

这封信简短流畅,语言优雅精美,看上去彬彬有礼,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因怒气和反抗而产生的讽刺。他的这番举动同时也标志着文人不得不依附权贵的时代的结束。约翰逊的文风极具古典主义特色,结构整齐匀称,文风高昂,用词精练典雅。《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历代散文作品中有名的篇章之一,长期以来备受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二、对比分析

(一)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

在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选择上,辜正坤教授认为若译文以达意为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了,这样是符合多数读者层的要求的,但从文体角度出发,表现原作的古雅文风,则宜译成文言文,若想两者兼得,就两种译文并存。

从不同的翻译标准出发,我們可以选择不同的文本。若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虽然文言文和白话文都符合“信、达”的标准,但要更好地“忠实”于原文的话,典雅精致的文言文则更胜一筹,但如果以“读者”为主体,考虑到文言文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那么最好是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但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其存在都是必要的。

(二)辜译和黄译文言文版本对比赏析

本文选取的两个文言文译本都是非常出色的,从整体上来看,黄继忠先生和辜正坤教授译的文言文版本都深得原文的韵味,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谦恭中藏着一股傲气,彬彬有礼中带着辛辣的讽刺。在语言上,都比较精炼、流畅,体现了两位译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古文功底。

从文体上来看,原文是一封书信,根据书信体的写作形式,辜译和黄译都符合书信的特点。但在日期的处理上,黄译按照原文格式将日期置于信的开头,而辜译则放在书信的最后,这更符合中国书信的特点,但辜译将“7th February,1755”译为“一千七百五十五年二月初七日”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以公历纪年的,而“初七”是中国农历的说法,这样译来和原文的写作日期就不是同一天。

在称呼上,辜译为“大人阁下”,而黄译则为“伯爵大人阁下。黄译比辜译多了两个字,不如辜译的简练,但从语气上来说,用“伯爵大人阁下”暗含了作者有意拉远自己和“伯爵”的距离,显得更为冷淡,综合来说,笔者认为最好译为“伯爵阁下”,既简洁又符合作者的原意。

先来看第一段,两个译本在这一段差别比较大。原文是两个句子,黄译也是两个句子,而辜译为三个句子,可见黄译更为简洁。“Two papers,in which my Dictionary is recommended to the public,were written by your lordship.”黄译为:“阁下曾二度撰文,将仆之辞典推荐于世。”辜译为:“近日揭载二文,对拙编词典,颇有扬善褒荐之词,闻皆出阁下手笔。”黄译是主动句,更符合汉语特点。“Two papers”黄译为“二度撰文”,即“写了两次”,事实上伯爵是写了两篇文章,因此辜译的“二文”更为准确。“I know not well how to receive,or in what terms to acknowledge.”辜译为:“奈何在下不惯贵人垂青,茫然不知何以领受、何辞逊谢。”两个“何”字更凸显了原文的气势。

第二段看似是作者不紧不慢的回忆,但自始至终都流露了作者的讽刺。辜和黄都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如“初谒公门”、“语惊四座”、一登龙门”、“一介寒士”等。从词语的选择上来看,辜译和黄译都符合约翰逊的语言特征。在对原文中的法语引文“Le vainqueur du vainqueur de la terre”的处理上,辜译为“吾乃天下征服者之征服者也”比起黄译的“实望一登龙门,身价十倍”要有所胜出。且辜用引号,很清楚地告诉了读者,这里是作者的引用。黄译将“a retired and uncourtly scholar”译为“一介寒士,不求闻达于世,木善逢迎之术”。而辜译为“余本一介书生,不善谄辞,不尚交际”。“寒士”一词更能凸显约翰逊的穷困潦倒,比起“书生”来更为得当,且辜译中的“不尚交际”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

第三段,约翰逊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复杂的长句,含有拉丁语的味道。辜译和黄译也都各有特色,“Seven years,my lord,have now passed”,黄译为“岁月茬再,春秋七易”比起辜译为“忽焉七载飞去”显得更为生动。“During which time I have been pushing on my work through difficulties,of which it is useless to complain,and have brought it,at last,to the verge of publication,without one act of assistance,one word of encouragement,or one smile of favour.”辜译为:“斯年以来,吾力排艰辛,独撑大业,无援手相助,无片言相许,无一笑相期。幸得终竟全功,付梓在即。”黄译为:“七岁之间,仆励志孟晋,披荆斩棘,致力于辞书之编著;个中艰辛,今日言之何益?所幸功垂于成,刊行在即,其间未尝获君一臂之助,一言之励,一笑之惠。”从句子结构来看,黄译顺应了原文的语序,而辜译调换了语序将“幸得终竟全功,付梓在即”放在最后,和前面的无助形成对比,更能强调“成功来之不易”。

约翰逊学识渊博,其谈吐、写作常常旁征博引,原文的第四段就是约翰逊引用的典故,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很多典故中国的读者都无法体会,因而不得不加以注释,这一点,黄译和辜译都做得很好,“a native of the rocks”,黄译为“铁石心肠之辈也”,辜译为“草野之夫”,不如黄译直接,但相比之下“草野之夫”似乎更符合全文的整体特色。

第五段,黄译仍为一段而辜译拆分为两段,黄译符合原文的形式,显得紧凑自然,而辜译的第一句较长,并且是反问句,分为两段突出了作者的责问语气。“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urs,had it been early,had been kind;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and cannot enjoy it:till I am solitary,and cannot impart it;till I am known,and do not want it.”该句是原文的经典,排比与层递的结合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显得铿锵有力,而且在语意上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气势恢弘,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三个以“till”开头的从句与三个含有“not”的并列句不仅仅形成了结构上的对仗,而且使得每一个分句所表达的感情逐步加深,高潮迭起。辜译的三个“我已”和原文结构一致,也形成了排比的气势,但将“I am known”译为“名播天下”似乎过于夸张,不符合原文似卑实亢的风格。黄译的三个“仆已”比起“我已”来更掷地有声,传达出了作者谦卑的语气。但黄译的“孑然一身”不如辜译的“鸳鸯失伴”准确,“鸳鸯失伴”出自北宋词人贺铸的《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约翰逊的妻子逝世于1752年,写这封信时,约翰逊已丧偶3年,辜译更能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约翰逊心中确切的苦楚。

最后一段仅为一句,其中“I shall not be disappointed though I should conclude it,if less be possible,with less.”是该段的一个难点,辜译为:“亦使大业行将告竣,纵或杀青之际倍感艰难无助,余亦绝无失望之心。”“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意为定稿,现在多用于形容电影拍摄完毕,而此时约翰逊的词典已完成准备出版,故“杀青”一词用于此处似乎有些不当。

辜译将“boasted myself with so much exultation”译为“顾盼自雄”,是极富内涵的,该词出于《宋书》,有“得意洋洋”之意,可见其深厚的文学底蕴。但辜将“have been long”译为“曾几何时”是不正确的,“曾几何时”常被人誤以为是“曾经”的意思,而事实上是“没过多久”的意思。

纵观全文,在对“I”的处理上,辜译用了“拙”、“在下”、“余”、“吾”、“我”五种译法,风格多样,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但从整体文风出发,“我”和“在下”所透露白话文气息太强,用得不够精准,而黄译将所有的第一人称都译为“仆”,虽有重复之嫌,但比起“余”和“吾”字,“仆”更凸显了作者的谦卑,讽刺效果较强。

三、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这两篇译文即使不是尽善尽美,也都属难得的佳作。辜正坤教授和黄继忠先生都有着高超的翻译技能、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浓厚的文学底蕴。在风格上,两位译者的翻译也都再现了约翰逊典雅、雄健、简练的文风,传神地译出了作者似卑实亢的反讽韵味。辜译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的译法,且非常重视于遣词炼句。而黄译则更重视与原文结构的对应,凸显原文的文体特征,可谓是各有千秋。但笔者通过对比赏析发现辜译中偶有误译,黄译有时用词稍过,二者均有待改进之处。

以上均为笔者的见解,难免有偏颇之处。文学翻译实属难事,既要体现原作的艺术美,又要以忠实原作为前提,且由于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译者是难以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和形式的。笔者通过对比赏析其译文,受益匪浅,可见翻译批判和赏析对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从中西散文风格领略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00,(3).

[2]蒋颖超.犀利的锋芒隽永的语言——试论塞缪尔·约翰逊及其《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

[3]李明.翻译批判与赏析[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朱明炬,谢少华,吴万伟.英汉名篇名译[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

[5]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周丽霞.从主位推进模式视角解读《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切斯特伯爵菲尔德
伽菲尔德与勾股定理
被遗弃的可卡犬嗅觉能力超强培训成为警用嗅探犬
戴卫·奇普菲尔德
——造梦城市中的精神绿洲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34:12
扫院子的男孩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翻译界(2020年2期)2020-12-17 06:59:26
扫院子的男孩
故事会(2020年17期)2020-09-06 13:31:25
丰富的能源
切斯特的故乡
论《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艺术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8
极地摄影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