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总对家乡有份特殊的情怀,冯骥才也不例外。他在《神鞭》《三寸金莲》等作品中,对天津民俗的描写引人入胜。“要写这个地方的人,必然要涉及他们的民俗,因为民俗是最深刻的生活之一。”在冯骥才眼中,民间文化是一棵大树,作家的创作则是将这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实采摘下来。
现在,对冯骥才来说,“采摘果实”这个过程倒变成了“保护大树”。从2002年开始,冯骥才四处搜寻民间艺人和年画古版,风雨兼程,不辞辛劳。这位70岁的老人,穿着懒汉鞋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不务正业”地领着摄影组敲各家门,见什么拍什么;操着疲惫的声音在各种场合呼喊。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2年4期)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行动的领军人物,十多年来,冯骥才放下对文字的牵挂,一心投入到民间文化的拯救行动中。他深知,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十分重要。的确,失去它,我们的文化将失去凭依,也将失去产生文化的原动力。适用话题: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根基,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