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丽
“地理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围绕一堂地理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以成功“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以地理课例为载体的地理课堂研究活动,成为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地理课例研究的调查
为了解中学地理教师从事课题、课例研究的状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微型课题研究的比例很低约占10%,约60%的人参加过微型课题研究,但缺乏具体研究的专业指导,约1/4的人从未参加过研究,原因是实在太忙,没时间研究或没兴趣。总体来说,对课例研究很熟悉了解的人仅占22%,70%是知道一点或听过这一问题,随着教龄的增长对课例研究越来越清晰,不同教龄段差异很大,教龄5年以下、6至10年、11至20年、20年以上的比例从4%-25%-31%-45%,但也仅有50%的人知道一些问题。如图1、图2、图3所示。
大家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是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占80%,不同教龄段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大家的教学实际相吻合。大家普遍认为以课例为载体的培训对平时的教学有一些帮助。50%的教师没有自主做过课例研究,自主完成的仅占15%,不同教龄段随教龄增长自主做过的比例上升很快,从2%→13%→21%→50%,这一结果问卷第3题和第6题具一致性。如图4、图5 所示。
总体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来自听课研讨,持此观点的约占40%,其次是读书查阅资料。随着教龄的增长,学习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原因是知识更新快,而年龄越大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知识老化越多。参加学习培训可以接受最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与时俱进。在阻碍教师成长的几个因素中,知识成为首要客观因素,原因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越来越觉得知识储备不足。
二、地理课例研究的程序
“地理课例研究”的一般程序,即确定课例内容——明确研讨主题——展示观摩——反思交流——形成成果。“课例内容”即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主讲教师独立备课——集体备课——试讲交流——再次集体修订教案”等过程,形成成功的课例;“研讨主题”即在深入课堂、走访教师“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确定每次研究的主题,并要求每次研究的主题不能过宽,要有针对性,达到逐个击破,以求实效;“展示观摩”即选拔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组织教师围绕每次提前公布的主题进行观摩;“反思交流”即由主讲教师根据课例展示的情况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及成长过程,然后由观摩教师围绕每次确定的主题,结合课例交流自己的收获与建议;“形成成果”即集众人智慧,再次修订教案,形成课例研究报告,以供教师参考、学习、研讨之用。
1.观摩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观察,可以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课堂,然后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提出改进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设性意见,使每一项建议和分析都建立在课堂表现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能提高地理课例研究活动的效率,也将提高教师的课堂研究能力。观课时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课两讲课题“气压带和风带”涉及教学片段、观课教师反思、观课教师议课等内容。
2.聚焦课堂研讨
一课三讲: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程序如表1。
3.同行集体议课
一课三讲: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同行评议,涉及主持人致辞,听课教师广泛议论以及专家点评和主持人总结等。这里只摘录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 评课标准是什么。个人认为作为高一的新课,应该怎么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三位老师都做了很好的回答。韩健文的课更像新课,他是新人,他没有经过高考的洗礼。他就是让学生感兴趣,能学会。基于标准的高一地理教学,这已经足够。因为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学地理的,高考也是不考地理的。对于这些人重点在于让他们爱地理,喜欢上地理课,能够达到课标要求即可。关于今天的课,首先,优点就是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很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的设计相对比较容易,学法的设计则比较难,但三位老师都很注意,做得都很好,三位老师都有学案,学案形式多样而丰富,值得学习。第二,对课标的把握都很准。第三,注重生活中的地理。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觉得地理有用。第四,老师们都注重形成性的评价,及时的评价,通过评价给予诊断和纠错。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每个人都关注到。都注重学法的指导,如樊老师对于读图的培养,探究能力的设计;韩老师地理意义这个环节处理,不断的归纳与推进,然后建构学生的观念。问题也有一些,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河流补给,高中水体在初中基础上讲解是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学生已经知道初中的一些知识,加上教材上的图像和文字,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补给方式的理解,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水体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三态可以相互转化,各种水体也是可以相互补给的。老师们联系框图都做出来了,可是没有强调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观点。关于图像,找图用图时,一定要给出所有资料,让图完整,包括图名和图例等。韩老师做地比较好,让学生讲和说。过程和环节方面,韩老师让学生画图,也请学生到黑板画图,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版图的好处是将错误呈现出来,通过老师纠错的过程给予学生很深的印象。方老师用的是动画,很形象。但是动画的名称与课本有出入。地理的概念和名词,应该按教材,必须专业、客观、准确。教师专业术语的表达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很大。教材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专业的东西,应该要注意这一问题。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老师们都很注重,运用各种教法呈现知识点。地理意义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老师们风格非常不一样。韩老师是一步步推进,最后得出观点。方老师给了一些地理现象和意义,让学生对应去发现。樊老师的处理比较粗糙,是直接给出。对于高一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地理意义应该强调公民教育。
三、地理课例研究的意义
1. 激发研究地理教材的兴趣
课标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因此吃透教材最重要。由于“课例研究”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就必须研究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学习的重难点,隐含的思想方法,呈现的教与学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都要进行研学,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为参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由“辛苦型”向“创造型”角色的转换是当今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时代的要求。由于“课例研究” 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活动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3.助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教师专业化即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由于“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以专业研究人员的点评、辅导为辅,在课例设计上尽量追求完美,是示范成功的课例。所以教师在课例研究观摩活动中,能通过观摩、反思、交流、探讨等形式,助推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