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炜地理研究室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3)水体运动: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其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1)
2.知识拓展
(1)地质作用与地貌:板块边界类型与大地构造地貌;某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及成因阐释;特殊地貌成因分析。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的稳定性;副高与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等)等值线。
(3)水体运动:河流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1)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解】(图2)
【图释】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为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变质作用。在三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搬运、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的,且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板块边界与大地构造地貌
【图解】(图3)
【图释】(表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图解】(图4)
【图释】(表3)
【点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发育过程:水平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不同部位形态不一样,背斜部位岩层向上拱起,因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往往形成谷地;向斜部位岩层向下凹陷,因槽部受挤压,质地坚密不易被外力侵蚀,往往形成山岭。其过程如图5所示。
地质作用与矿产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分布格局与特点,像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床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背斜呈天然拱形、密闭性好,因此背斜是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构造。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表解】(表4)
【点拨】
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判读的基本思路:辨地貌→析成因→理过程,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以下面的“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为例:甲、乙处分别为流水沉积而成的沿海冲积平原和河口沙洲;丙处位于河流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对面的凹岸侵蚀作用明显;戊处为典型的“背斜成谷”。丁处位于岩浆冷凝形成的花岗岩外围,由此推断应为密度较大的内生矿床。从整体分析:该岛屿为海底地壳受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露出海面形成的,后由流水作用雕塑形成的地表地貌景观。如图6所示。
【方法】地形成因分析思路: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地形成因。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效应
【图解】(图7)
【图释】(图8)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如表5所示。
◆热力环流
【图解】(图9)
【图释】
形成过程(图10)
常见热力环流(表6)
◆大气水平运动——风
【图解】(图11)
【图释】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斜交。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形成
【图解】(图12)
【图释】太阳辐射使其动,地球自转让其偏,地球公转使其移,海陆分布让其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性质
【图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图13)。
【图释】
分布: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呈带状分布,且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
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性质:上升(低气压带)湿润下沉(高气压带)干,西风湿润信风干。如图14、表7所示。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图解】(图15)
【图释】
形成过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气压活动中心→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季风环流。
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表8)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图解】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表9)。
【图释】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及其成因(表10)。
【方法】气候类型判断分析方法(图16)。
气候类型掌握:以地中海气候为例——从世界气候类型图上找出其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南部、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等地)→归纳分布规律(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对照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分析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推断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类型判断:(根据水温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比较1月、7月均温确定南北半球;根据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最冷月均温<0 ℃为温带;0 ℃<最冷月均温<15 ℃为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15 ℃为热带;终年寒冷为寒带);计算气温年较差,推断属大陆性气候还是海洋性气候。以水定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将确定的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叠加判断所属气候类型。
气候因子分析: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分析气候成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形成了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下垫面因子破坏了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控制形成的地带性分布格局,使气候类型的分布复杂化,形成了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图解】冷锋、暖锋(图17)。
【表解】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表11)。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
【图解】(图18)
【图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夏半年副热带高压加强,位置北移,受其控制的区域天气晴朗、高温少雨。受副高影响,海洋暖湿气流登上陆地,在高压脊北侧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
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在正常年份4~5月,锋面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6~7月,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南地区伏旱;9月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雨带快速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从陆地退出。(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异常年份,若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会导致北涝南旱;相反若副高势力弱,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将导致南涝北旱。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图解】(图19)
【图释】
环节:以海陆间水循环为例——蒸发、蒸腾→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意义: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动态平衡;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径流环节,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城市硬化面积扩大阻断地表径流下渗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加剧,导致城市内涝加剧;河流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将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径流的功能减弱。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从影响因素入手执因索果推断河流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受流域面积和河流补给方式的影响)、汛期(受补给特点和植被影响)、结冰期(受流向和气温季节变化影响)、含沙量(受地貌、植被状况和流速影响)。河流水系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流向、水系结构;支流发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是地形、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解】大洋环流的形成、分布及其地理意义(图20)。
【图释】(表12)
2.学法指导
(1)列表比较法。三类岩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背斜与向斜、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高空风与近地面风、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等均可采用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比较寻找共性与差异,既可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要选准对象(同等级、同类型的地理事象)、注意角度(会选择与制定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2)构建思维链。根据地理事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抓住时空两条主线,运用“执因索果、由果溯因”的方式形成必需的知识串、思维链,将知识不断拓展延伸,建立起知识间的关联。
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太阳辐射随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变化,决定了气温、气压的日变化,进而促成了热力环流的日变化如海陆风、山谷风。太阳辐射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季风和季风洋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洋流、气候类型的分布→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3)原理图式化。许多自然地理概念、原理、规律都可借助图式语言(概念图、过程图、示意图等)来表达,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等。复习中,要通过“读、绘、变”训练达理解、迁移、应用之目的,以“热力环流”为例: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图掌握概念,以变式图将概念原理具体化。
此外,以自然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可用图式语言整体构建知识体系,揭示外显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规律。如由“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入手,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绘制“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大洋环流模式图”。
(4)原理+案例。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因此自然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在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从生活中的天气过程实例入手辨析不同类型的锋面,比较天气特征差异;以世界或我国某典型地表形态为例,描述地形特征,分析影响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全球变暖、温室大棚、昼夜温差、气温分布与变化等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2011年全国大纲卷9~10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21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该题以坐标图为背景,综合气温、地形、湿度等要素考查大气水平、垂直运动规律,动态性、综合性强。第1题思维线索:等温线疏密→垂直温差大小→对流强弱→大气稳定度;此外空气密度越大,大气越稳定。第2题突破口:正午前后(4小时后)图示8时气温分布整体沿横轴向东平移80千米。
答案:(1)D (2)B
(2011年北京卷9~10题)图22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图中: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4)该聚落: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解析:该题以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图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地质过程、地貌成因及地表形态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解答思路:根据图示信息恢复区域地质过程:外力沉积(沉积层)→挤压上升,形成向斜→伴有断裂发生→左侧沿断层线继续抬升形成阶地、向斜槽部发育河流→河谷两侧形成冲积平原与河漫滩。图示聚落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上,河漫滩地区易洪水泛滥,不适宜聚落发展。
答案:(3)D (4)C
2.仿真模拟
图23为“2011年2月至7月期间,110°E~120°E平均降水量纬度—时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对该区域降水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 B.中纬度最多
C.2~4月少、5~7月多 D.从2月至7月持续增加
(2)关于30°N降水最多的月份及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4月,西风带影响B.5月,副热带高压控制
C.6月,锋面控制 D.7月,夏季风最强盛
(3)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读图24,回答下列问题。
Ⅰ.写出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并据此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Ⅱ.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简述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
Ⅲ.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Ⅳ.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分别写出⑤、⑥两地极易诱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1)C (2)C (3)Ⅰ.环节:地表径流 成因:②、③处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Ⅱ.对气候的影响:降水减少;气温日、年较差增大
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Ⅲ.甲处 原因: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易在此汇集Ⅳ.⑤地为海啸, ⑥地为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