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英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如何;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过去的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到现在部分教师的“满堂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在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币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鄙柚闷露炔呗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鼻缮栊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4币孕沃数策略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
5绷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了不起也只是一个“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靠“撞”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三、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数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