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海
〔关键词〕 高校;债务问题;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16—02
高校负债是指高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530万人。伴随高校大举扩招的是高校基础设施、教学、实验等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要扩建、要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其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占学校整个收入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部分收入仅能维持学校正常办学的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因此银行贷款已成为支撑高校运作的重要资金来源,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商业银行之所以不顾放贷风险“踊跃”授信,原因就是公办高校在体制上享有政府信用的支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政府在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未给予足够的保障。资金不足导致高校不得不利用银行贷款来充实办学条件。另外,个别高校在基本建设中盲目追求高水平,更是加深了自身的债务危机。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和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双重属性,其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形成良性资产和教育事业投资收益期长等方面。一方面,高等院校建设投资形成的土地、校舍等办学资源,其中土地、校舍等资源存在长期增值空间,属于良性资产;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稳定收入的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资金资源。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非盈利性机构,虽然有稳定的现金流,但短期内却不能形成大量盈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这就要求高校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尤其是长期教育投资。但是受我国金融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各个高校很难获得长期项目贷款。高校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短期负债太多、长期负债太少,这与高校的发展规律不一致,造成高校财务压力沉重。
高校良性资产不能灵活运用,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土地等良性资产存在分散使用、体制僵化、流转和再分配困难等问题,使高校不能将这些资产转变成发展资金,从而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和资金紧张问题并存的现象。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对于高校债务,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是公共事业,政府投入责无旁贷。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主动承担高校的一部分基本建设债务,积极帮助高校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取在偿还债务上给予支持。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转让专利权等手段实现科研成果的转换,从中取得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教育慈善捐赠,政府可以对教育慈善捐赠部分免税,以提高捐款者的积极性。政府对于那些无力还债的高校,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都应该在财政上给予直接资助或者为它们提供无息贷款,以此来减轻高校的负担。
二、加强财务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要严格控制新债,严格高校用地和基建立项审批手续,严格控制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建校区。其次,要积极主动化解老债,各个高校要建立健全偿债预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开源节流,积极筹措资金还债;各级财政也要逐步提高拨款数额,建立保障稳定和增长的长效机制。财政、教育、审计部门要认真研究控制新增债务和鼓励化解老债的政策措施。
预警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后的底线。高校因扩建而导致债务上升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偿还风险。我们需要合理地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为了减少偿债风险,负债就必须适度。负债一旦超过一定限度,超过高校的承受能力,发生偿债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财务部门应根据及时掌握的财务信息,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并且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负债期内年度预期收入总额、负债期内流动比率等指标数额越大,则说明高校偿债能力越强;学生人均贷款额、负债与收入比率、负债自有资金比率、人员经费与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则反映出偿债能力越弱。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关联指标,用以预测高校在负债期内的风险,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要始终贯彻“够用、适用、耐用”的指导思想,反对追求豪华、超前的思想,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量力而行。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核算运行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强化节约意识,精打细算,制订节约措施,减少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能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高校预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应尽量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高校在制订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项目,原则上不予调整,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的过渡。二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和人员,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完整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所以各高校都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四是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通过对高校财务的分析来获得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五是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合理贷款规模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基础之上。六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四、整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升高校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
高校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还要对原有的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上的的创新,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除了争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外,还要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可以采取“以物养物”或者“发行教育债券”的形式进行筹资。学校用自筹资金建设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再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尝还贷款。另外,高校搬入新校区后,部分老校区闲置,可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资产置换,用置换资金清偿债务。
五、落实校长负责制
一个校长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作用至关重要,校长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前途,因此必须规范校长的行为,落实校长负责制。同时,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从培养人才和国有资产合理使用等多个方面,建立高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高等学校的发展,评估校领导的政绩,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编辑:陈富祥